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09:55:33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 24 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结合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作用,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作用。
难点: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日军进攻卢沟桥
卢沟桥的中国守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军进攻卢沟桥示意图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937年7月8日,中
共中央通电全国,
疾呼:“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
族危急!只有全民
族实行抗战,才是
我们的出路!”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
发表了《中共中央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23日蒋介石
发表谈话。
1937年7月17日,蒋介
石发表庐山谈话:“如
果战端一起,那就是地
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
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
牲一切之决心。”
时间:
结果:
影响:
1937年8月—11月
上海失守
中国将士顽强抗敌,以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尊严,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淞沪会战中的谢晋元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
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指挥下,经过激烈的战斗,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国民党战场)
台儿庄战役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在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又继续向西南行进,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年之后,抗战胜利,三所大学回归原址,各自办学。
西南联大
思考:工厂和高校内迁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悲壮的大迁移
背景:中国的经济、军事与技术水平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但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
表现
①工业内迁: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高校西迁:华北、华东各名校师生长途跋涉,迁到大后方
1937.11,北大、清华、南开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被轰炸后,学校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保存科研力量,培养卓越人才。
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基础。
工 业 内 迁 与 高 校 西 迁
长沙大会战
张自忠
薛岳
正 面 战 场
背景: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
战果:面对10余万日军进攻,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取得胜利。
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牵制了日军。鼓舞士气,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开辟敌后战场
(1)表现
(2)意义
①建立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陕甘宁
延安
②军民多战法:采取地道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时间: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12月
(2)背景:
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根据地。
(3)战果:
八路军发动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的进攻,参战部队最终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
(4)意义:
打破日军“囚笼”
正在指挥作战的彭德怀
正太铁路
2、相持阶段(1938.10—1943.7)
(1)时间:
皖南事变
1941.1
(2)背景: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3)结果: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遇难。部队大部分遇难。
(4)影响:
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
2、相持阶段(1938.10—1943.7)
(1)方针:
根据地建设
抗战、团结、进步
(2)表现:
①对国民党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②对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与团结抗战,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投豆选举
2、相持阶段(1938.10—1943.7)
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之下的地区,主要是抗击日本的侵略。
皖南事变:1941年1月6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北移到达泾县茂林地区时,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是国民党反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基本概念
革命根据地: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主要是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三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本概念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比较
项目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别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互相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积累
1.背景: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1942年初,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东方主战场
2.表现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如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绩名
扬海外。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如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1.中共七大
召开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内容 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2.日本投降
背景 (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初,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
(2)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表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课堂检测
1.小明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次大捷”三个关键词,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西安事变
A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八路军”“第一次大捷”看出此战役是平型关大捷。
故答案为A
2.朱自清先生在《这一天》一文中曾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来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是( )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来了……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可知,这篇文章指向的是中国对外国侵略的英勇反抗,而且不再是一盘散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章的背景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符合“睡狮果然醒来了”,选项C正确;
鸦片战争和“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不符,排除A;
辛亥革命、解放战争属于内战,不涉直接反抗外国侵略,排除BD。
故答案为:C。
3.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
A.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 D.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
C
【解析】【分析】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自担任指挥,“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积极主动抗战,C正确;
淞沪会战中并不是两党合作进行的战役,排除A;
1938年广州和武汉的沦陷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表现而非该战役的意义,排除D。
故答案为:C。
4.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
A. 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A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答案选A;
材料强调中共成立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不是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地位,B错误;
材料没有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C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强调:“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民族的形式。”对这一主张解读合理的是( )
A. 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社会基础
B. 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实然要义
C. 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革命纲领
D. 论证了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
B
【解析】【分析】毛泽东强调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与中华民族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形式的文化。这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故B 正确;
材料未揭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社会基础,故A错误;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革命纲领,故C错误;
材料论证了民族文化与新民主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民国二十六年,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的郝梦龄在忻口(山西)战役前一天给妻子剧纫秋写了一封家书。关于该家书(节选)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 B.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有力见证
C. 忻口战役属于太原会战 D. 当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建立
2.如图战役反映了( )
A.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B. 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C.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 全民族抗战开始
3.小明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次大捷”三个关键词,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西安事变
4.下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朱自清先生在《这一天》一文中曾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来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是( )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6.1937年12月,朱瑞代表北方局在 建立了中共晋冀鲁豫省工作委员会,对外称“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训练部”
A.安阳 B.新乡 C.焦作
7.1937年9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建立, 任省委书记
A.童长荣 B.朱理治 C.聂真
8.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北平西南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二一九团团长、河南扶沟县人 指挥部队奋起抵抗
A.朱程 B.金振中 C.吉星文
9.1940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开展春耕竞赛,拨专款3万元作为竞赛奖金,广大群众一起涌入春耕生产的热潮中,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懒汉懒婆”的要求。这一活动
A.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提供了物质基础 B.扭转了敌后战场长期被动的战略态势
C.团结更多阶层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前期准备工作
10.有报刊评论百团大战:“华北我军出击之日,正是敌机一百七十架狂炸我陪都(之时)。……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这说明百团大战
A.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是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战役
C.坚定了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 D.粉碎了国民党政府的政治阴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没有人。他们只从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而且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错误估计的依据。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这场战争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的学者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归纳成以下公式:中国抗战胜利=国共合作+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
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民国二十六年”“双十节”“忻口(山西)战役”可知,此次战役是发生于1937年10月的忻口战役,这一战役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故C正确;
淞沪会战结束是在1937年11月,故A错误;
家书中未体现国共合作,故B错误;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于1942年1月1日正式建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B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战以来的国民政府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故选B。A项是平型关大捷;
C项是在广州、武汉失守后;
D项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
故答案为B
A
【解析】
【分析】依据材料“八路军”“第一次大捷”看出此战役是平型关大捷。
故答案为A
C
【解析】
【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一定要以时间为突破口,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在1945年,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均和1938年这个时间是吻合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故答案为C。
C
【解析】
根据材料“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来了……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可知,这篇文章指向的是中国对外国侵略的英勇反抗,而且不再是一盘散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章的背景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符合“睡狮果然醒来了”,选项C正确;
鸦片战争和“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不符,排除A;
辛亥革命、解放战争属于内战,不涉直接反抗外国侵略,排除BD。
故答案为:C。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新乡地区设八路军驻一战区联络处,负责人朱瑞、唐天际,故选B,排除AC。
7.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9月中旬,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建立,朱理治任省委书记,故选B,排除AC。
8.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北平西南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二一九团团长、河南扶沟县人吉星文指挥部队奋起抵抗,故选C;朱程是浙江人,排除A;金振中是河南固始县人,排除B。
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春耕竞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提供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仅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并不能扭转敌后战场的战略态势,B项错误;团结更多阶层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1940年晋察冀边区开展的春耕竞赛与1947年夏天(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无关,D项错误。
10.C
【详解】
材料说明日军的轰炸目标是“打击我抗战意志”,百团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日本的这种政治阴谋,坚定了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C;1938年10月已经进入抗战相持阶段,1940年百团大战,排除A;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的战役,排除B;材料反映打破了日军“打击我抗战意志”的政治阴谋,排除D。
11.答案:(1)依据:国共对峙,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日本军事上强于中国,中国人民斗志不足。
体现: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爱国华侨对抗战予以支持。
(2)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了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部分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上的平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创始成员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解析:(1)依据,根据材料一中“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得出日本认为国共对峙,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由材料一中“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没有人。他们只从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得出日本认为在军事上强于中国,中国人民斗志不足。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爱国华侨对抗战予以支持。
根据材料二中“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由材料二中“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部分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上的平等地位;从材料二中“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并结合所学得出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创始成员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2.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此公式全面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
国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共赴国难,浴血奋战,这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打垮关东军和美国对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显然,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国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示例二
观点:此公式夸大了美苏等外部因素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影响。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苏联出兵与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进程,但这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部事件,对全局不构成影响。准确地说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上走向胜利的趋势,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