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10:04:51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北平召开
1.政协会议
①确定国名;
②通过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政协代行人大职责。
新政协的内容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土地改革
(1)背景
根据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夏
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1953年春
根据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影响?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影响: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稳定物价
(1)原因
材料1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材料2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1949年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2)措施:
①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2.稳定物价
(1)原因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3)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3.抗美援朝
(1)背景:
(2)过程:
1
2
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
1950年10月,
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3)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杨根思
黄继光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怎样的?
为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进行国家建设,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活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①先后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等8国先谈判再建交;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1、外交方针
概 况
(1)方针: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2)意义: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结果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深化拓展
美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日内瓦会议
(1)时间:
1954年4月
(2)背景: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目的: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特点:
(5)意义: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起了积极作用。
2、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6月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
(2)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特点:
包容性和开放性
(4)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6月29日,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外交成就
亚非会议
(1)时间:
1955年 印尼万隆
(2)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3)内容:
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①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5)意义:
2、外交成就
外交关系主要有以下分类:
①正式的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常驻使节为特征。(大使级)
②不完全外交关系。指双方长期保持互派代办的关系。(代办级)
③非正式的外交关系。指双方通过正式外交代表机构以外的渠道保持外交接触。(联络处)
深化理解
外交关系分类
代办级外交关系:代办级应该是指两国还没有正式建交,由代办担任驻该国的最高代表,权限有限。代办的担任者一般是作为首席官馆员的政务参赞。参赞作为外交官的一种,其外交地位仅次于大使、公使。
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
基本概念
工业化(生产力)
一体
农业、手工业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产关系)
两翼
一化三改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①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③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过渡时期总路线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
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
2.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历史纵横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文选》
(1975—1982年)第159页)
3.思想
课堂检测
1.1954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C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城镇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加快土地改革的进程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 )
A.美军B.日军
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A
4. 20世纪50年代,某外交声明宣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新中国外交活动是( )
A.加入社会主义阵营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首倡“求同存异”方针
B
5. 1953—1957年,我国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25.4%,轻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12.9%,农业年均增长速度是4.5%。当时我国经济增长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A
6.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复会。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的结果是,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B.新中国第一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
C.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7. 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C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  )
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土地改革
C.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
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习题
一、选择题
1.1954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2. 乔治·华盛顿认为:“一个派别对另一个派别的交替统治,由于党派所产生的天然报复心理而使斗争愈演愈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城镇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加快土地改革的进程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4.1949年10月以来,全国各地物价持续猛涨40余天。新中国中财委在全国范围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物资,随后在上海等大城市统一敞开抛售,使物价迅速下降。同时,政府催征税收,投机商纷纷破产。这一斗争( )
A.实现了城市经济恢复
B.加强了中央对财政经济的管理
C.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D.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
5.“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 )
A.美军B.日军
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6.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
A.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开始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B.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证明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与先导性
D.保证了我国经济在封闭环境下独立发展的先进性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主要措施的是
A.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B.进行“银元之战”
C.实施“一五”计划 D.开展了土地改革
8.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该条例
A.体现了中苏计划体制的差异性 B.阻断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C.有力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 D.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安排
9.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加紧物资调运,经过周密布置,选择在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这一措施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被动局面
C.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 D.缓和了政府和资本家间的矛盾
10.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公社的建立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统治者为维护“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的政策,封禁下的东北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社会处于清政府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由此,内地人口大量迁入,耕地迅速增加。1861年,牛庄(营口)开港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向东北渗透,东北粮食生产迅速被纳入世界市场中。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东北,设厂开矿。东北传统手工业逐渐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近代产业开始形成。随着粮豆贸易的发展,工业的勃兴,东北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
——摘编自佟冬《中国东北史》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42个,其中30个设于东北,投资总额达34亿元。“一五”期间,全国共安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东北地区占56项,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7.3%。此外国家调集了10余万专业官兵、荣复军人进入垦区,同时,从山东、北京等省、市组织了10万多支边青年以及数以万计的随迁家属,开垦“北大荒”。东北初步改变了伪满时期殖民地战争基地的军事工业结构,转向了面向全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轨道,加强了技术更新,强化了基础原材料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起飞为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摘编自吴祖鯤《论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大力发展东北的原因和意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毛泽东所说的两个步骤的。
答案
C
A
B
C
A
B
C
D
C
B
11.
(1)变化: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原因:清政府政策的调整;内地人口的大量迁入和耕地开发;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列强对东北侵略的加剧客观上推动了东北的近代化;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日俄加紧对东北地区的争夺。
(2)原因:东北原有工业基础较好;中苏关系友好,便于得到苏联援助;中国重工业基础落后,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努力改变国防落后的面貌。
意义:使东北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推动了东北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详解】
(1)学生可以利用材料,根据材料提示的关键信息如“世界市场”“粮豆贸易”“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等得出“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新工艺”“工业”等得出“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概括材料得出原因“清政府政策的调整;内地人口的大量迁入和耕地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列强对东北侵略的加剧客观上推动了东北的近代化;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日俄加紧对东北地区的争夺”;等等。
(2)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如“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转向了面向全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轨道”等内容,可以得出,“中苏关系友好,得到苏联援助;中国重工业基础落后,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努力改变国防落后的面貌”。结合前文可以得出“东北原有工业基础较好”。在分析意义时,要注意利用唯物史观,根据所学知识和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即可得到答案。
12.
(1)观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2)实现:第一步: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二步:三大改造。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可归纳出观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根据“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可归纳出第一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2)根据材料“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建立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根据“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第二步的目标,我国在1953-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