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10:10:58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思考:为什么中国可以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一化三改)
②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
③理论指导:《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国内:
1.条件: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
材料二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国际:苏联的教益。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后,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中共开始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双百方针(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5.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1958年提出。
(2)表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实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缺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危害: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7.政策调整
(1)措施:
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原因
(1)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林彪、江青一伙的推波助澜。
二、文化大革命
1966年春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10月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
阴谋夺取最高权力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2.过程
3.评价:
(1)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党内“左”倾错误发展的表现,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
团利用的一场内乱。(性质)
(2)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消极影响)
(3)这场灾难促使党和人民意识到:
①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决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④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坚持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训)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1、原 因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问题思考
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奉献精神。
内涵:反映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主题:“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
铁人精神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请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设计主题。
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祖国打了几口井。 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王进喜日记
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1)工业:
2、成 就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2)科技国防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成 就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农业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2、成 就
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4)教育医疗
2、成 就
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5)外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2、成 就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3、影响
课堂检测
1.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
A. 独立自主 B. 和平共处 C. 求同存异 D. 一国两制
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C项正确;
独立自主是建国以来我国外交的总原则,排除A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 ,排除B项;
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2.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国际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二十六届联大 D.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B
【解析】【分析】B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部分国家代表受西方国家的指使,将会议的议题引向了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即“求同存异”的观点,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使会议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A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排除A;
C二十六届联大恢复了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C;
D2000年9月7日,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
故答案为B。
3.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最有可能是(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题干中“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主要反映的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符合题意。故选B。
4.首次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显著增强的的突出事件是( )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C
【解析】【分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故答案为C项。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苏核垄断早已被打破,排除A项;
星火计划是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的指导性科技开发计划,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措施,与核技术无关,排除B项;
秦山核电站的建立是在我国掌握核技术后,和平利用核能的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5.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出席万隆会议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故C项正确;
A项是1954年召开的;
B项是1955年;
D项是2001年。
故答案为:C。
谢谢大家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习题
一、单选题
1.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
A. 独立自主 B. 和平共处 C. 求同存异 D. 一国两制
2.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提出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3.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国际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二十六届联大 D.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4.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说:“这是一个丢脸的时刻,我感到极为失望。但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看法。”这一说法是针对( )
A. 亚非会议的召开 B. 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最有可能是(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6.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东北亚对峙的中美两国开始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两国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 )
A.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奠定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奠基
C.受到了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的影响
D.打破了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能为此结论提供佐证的是( )
A.确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
B.确定了“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
C.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8.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期间
D.“大跃进”运动时期
9.1962年,陈云指出:“要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上。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他意在( )
A.巩固已有工业化成果
B.纠正建设中“左”的错误
C.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
D.实现城乡经济的同步发展
10.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
C.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
D.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材料四: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可知,在农村地区我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材料四可知1979年第一批“崛起”的“座座城”具体指哪些城市?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并且在这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这次会议及目标分别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
C
A
B
D
B
D
C
D
B
D
11.【答案】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经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历史事件:邓小平南巡(或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4)会议: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四大);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由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由表格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间在农村开展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
(2)由材料《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左倾错误发展,浮夸风盛行,因此不真实,其结果是造成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损失严重。
(3)根据材料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可以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可以看出经济特区和南巡讲话。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 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 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 经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历史事件:邓小平南巡(或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4) 会议: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四大);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第二小问根据表格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的出。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结合所学知识的出不真实,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所处时期的特点分析,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第一小问由材料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得出;第二小问由时间和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
(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时间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2.【答案】 (1)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没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4)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结合所学知识,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结合所学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4)结合所学知识,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共八大和此后的经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把握中国在探索时期的经济发展历程。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