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25《少年闰土》板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25《少年闰土》板块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19: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板块教案
25 少年闰土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词语表中的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重点
1.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2.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2.查找《故乡》创作背景,阅读《故乡》。
3.下载本课二维码中的类文《风筝》并打印。
学生准备:1.查找有关小说《故乡》的资料。
2.准备一张记录生活瞬间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词语表中的14个词语。
2.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瓜田刺猹”的闰土在“我”心中留下的机智勇敢的美好形象。
4.选一张照片,仿照第1自然段试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活动1 谈话激趣,初识作者
1.出示图片,他是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鲁迅的资料。课件出示简介作者。
2.谈话: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儿时的一个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一幅奇异的画面。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指名说说画面内容。
4.导入:故事中的刺猹少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这篇课文就选自这部小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 引导质疑,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
(“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提取关键信息。
(“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我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闰土是“我”童年时的伙伴,“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操作指导:鲁迅的文字与现代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教师要适当介绍写作背景,理清课文中人物的关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做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文中生僻的字词,做好记号,联系上下文想想字词的意思。
2.检查。
(1)读词语,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词语)
(2)学写生字。
①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指名认读。
课件展示:郑(zhènɡ) 拜(bài) 租(zū) 厨(chú) 毡(zhān) 羞(xiū) 撒(sǎ) 
缚(fù) 猬(wèi) 伶(línɡ) 俐(lì) 窜(cuàn)
②交流生字特点和书写注意事项:“租、撒、缚、猬、伶、俐”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其中“撒”和“俐”的右半部分都是由两个部件组成的,书写时要注意宽窄相当;“郑、拜”是左右等宽的字,“郑”书写时要注意左高右低。
③重点指导“厨、毡、羞”。(课件出示书写动漫)
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把握“先外后内”的书写顺序,注意内外的平衡,使字的重心平稳。
④学生学习书写,每个字写两遍,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3)连一连:找出文中与现今用法不一样的词语,借助注释或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连线题)
课件展示:其间  无端 素不知道 如许 希奇 单知道
  只知道 稀奇 如此 从来不知道 其中 无缘无故
活动2 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完成练习。
课件展示:课文主要写了“我”与闰土相识——(    )——(    )的过程,刻画了一个(    )的少年闰土形象。
操作指导:教师要重视“预习检测”,使学生明确学会预习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强化预习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注重学生的直接阅读感受,提供开放性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在心中形成对文中人物的初步印象。
板块三 了解文体,选择学习方法
活动1 简介课文,了解文体特点
1.简介《故乡》。
2.说说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3.小说中刻画人物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形象。)
活动2 提出学习目标,针对性学习
1.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关注情节,聚焦人物,抓住细节,体会形象。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脉络。
课件展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绘了想象中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识的原因,以及初次相识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18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写“我”与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操作指导:本文是小说《故乡》的节选,所以要帮助学生把握小说的特点及文章的“回忆”特质,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
板块四 学习课文,认识闰土
活动1 抓住外貌,初识闰土
1.快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圈画重点字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2.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
(1)完成练习。
(    )的圆脸  头戴(    )  颈上套(    )
(2)为什么他的脸是紫色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要在海边看瓜,脸经风吹日晒就变成了紫色。他是个健康纯朴的孩子。)
3.小结:这里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衣着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写闰土,没有细细刻画,而是粗粗勾勒,并且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4.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活动2 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记忆中的闰土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用“____”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写批注。
2.反馈交流。
(1)指名读句子1:
课件展示: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①图文对照,想象画面。
②借助注释理解“猹”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③概括人物形象: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④概括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动作(捏、刺)。
⑤朗读句子。
(2)交流句子2:
课件展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①指名朗读句子。说说感受。
②时间:半夜。
③地点:海边、沙地、西瓜地。
④色彩美。(深蓝、金黄、碧绿;还有三种“隐藏”的颜色,一种来自沙地,一种来自银圈,一种来自钢叉。)
⑤空旷美。(一望无际)
⑥齐读句子。读出这美好而神秘的美。
(3)交流: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小结:动静结合,先写环境再写人物,抓住动作刻画了闰土机智勇敢、身手敏捷的形象。环境的美好,也更加衬托出闰土在“我”的心中十分美好。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环境的美,读出闰土留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5.看图,尝试背诵这一自然段。
操作指导: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此环节的教学,要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外貌、动作、环境等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领学生体会留在作者心中的美好画面,从而领悟作者写人的方法。
板块五 拓展练笔,查找资料
1.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出示课后“小练笔”)
(1)看照片,同桌互相练说。
(2)学生写照片画面。
(3)交流评改:着重点评环境和动作描写。
2.课外查找有关鲁迅的作品,感兴趣的可以先一睹为快,也可以互相交流。
操作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场景描写的方法:既要写出当时的环境,烘托氛围,还要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个性特征,通过仿写达到写法迁移的目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闰土讲的几件新鲜事,体会“我”心中闰土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的形象。
3.能体会“我”内心对闰土的敬佩、羡慕和对现实的不满。
4.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体会“我”对闰土的同情,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引读第1自然段。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母亲和他提起他儿时的一个伙伴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奇异的画面。
2.说说闰土的人物形象。
3.过渡:来自农村的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文中的“我”永远留下了月下刺猹的美好回忆。那么,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对闰土又有怎样新的了解呢?让我们再次走近少年闰土。
操作指导:教师引读课文重点段,帮助学生重温闰土的形象,在读中激发学生对下面学习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 研读课文,了解闰土
活动1 小组合作,了解相处时的闰土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机勃勃、害羞朴实的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默读课文第6~18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1)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2)说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时是抓住什么细节,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3)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学生活动卡。
活动内容 合作探究:闰土给“我”讲述了哪些新鲜事?用小标题概括。作者在描写时是抓住什么细节,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新鲜事 具体细节 所用写法
1
2
3
4
活动2 交流反馈,指导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1.说说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
课件展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配图)
2.讨论作者描写闰土的这几件趣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看瓜刺猹)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体会。
(1)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想象闰土会有怎样的神态,用怎样的语气来讲这件事。
(洋洋得意、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津津有味。)
(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3自然段,思考:读描写“我”的语句时,应表现“我”的什么心情?(好奇、佩服。)
(3)“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听着闰土眉飞色舞地讲述,“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看瓜刺猹的场面。
(4)观察第二幅插图,说说此刻的“我”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5)概括此时的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4.继续学习——雪地捕鸟。
(1)课件出示句子“须大雪下了才好。……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指名读。交流闰土给自己的印象,说说是从哪里产生这样的印象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①聪明能干——“扫、支、撒、缚、拉、罩”等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
②见多识广——认识各种鸟。
(2)出示图片,认识“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3)结合动词,想象捕鸟画面。
(4)指导朗读。想象读,将一连串的动作,想象成一部电影的特写镜头,想象画面朗读。
5.交流学习——海边拾贝、沙地看跳鱼儿。
(1)出示课件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识“鬼见怕”“观音手”“跳鱼儿”。
(2)谈谈自己的体会。(见多识广。)
6.指导想象:闰土那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还有哪些?(池塘捕鱼、捉泥鳅等。)
7.分角色朗读第6~17自然段,体会闰土的形象。
操作指导:围绕着闰土对“我”讲的四件趣事,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体会人物形象。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采用想象画面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闰土的人物形象。
板块三 借助闰土,走近作者
活动1 默读课文,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1.画出在闰土讲新鲜事的过程中反映“我”内心感受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课后第三题相关语段),指导理解。
(1)找找这几句话的位置,说说有什么发现。
(在闰土讲新鲜事的过程中反复出现。)
(2)完成练习。
闰土在(海边)时,“我”正在(   ),不知道(海边有如此美丽的贝壳);
闰土在(      )时,“我”正在(      ),不知道(      );
闰土在(      )时,“我”正在(      ),不知道(      );
闰土在(      )时,“我”正在(      ),不知道(      )。
对比自己,闰土(          ),自己(          )。
活动2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思考:为什么“我”说自己生活的环境是“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从中读懂了什么?
课件展示:“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生活空间的有限,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自己的孤陋寡闻的惭愧,对闰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2.有感情地朗读第18自然段。
3.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我俩”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分别时是多么难舍难分啊!
4.课件出示分别图及相关文字,体会分别之情。
(1)说一说:“我”和闰土分别时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友情的?(哭)
(2)说一说:“大哭”和“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换过来?(不可以换。虽然两个人在聊天玩耍时没有隔阂,但两个人的身份是不同的。)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配乐)
活动3 借助资料,深入体会“我”的内心
1.思考:他们长大后,变成什么样了呢?带着问题阅读拓展资料《故乡》节选。(三十年以后的见面)
2.说说中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我”见到中年闰土,内心会有怎样的情感?
3.小结:中年闰土早已没有了童年时的聪明机灵,取而代之的是麻木。“我”的内心更多的是对童年闰土的怀念,对中年闰土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产生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4.教师简单介绍《故乡》的创作背景。
操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把“我”与闰土的生活作比较,以此加深学生对闰土的见多识广、“我”及“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进行更加广泛的课外阅读,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补充阅读资料用来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更深入体会“我”的内心世界,并不需要对补充资料进行深入理解。
板块四 链接类文,拓展练笔
活动1 迁移方法,阅读类文
1.根据提示,阅读类文。
课件展示:(1)快速阅读类文,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①类文第1自然段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画一画类文中描写弟弟对风筝痴迷的语句和体现“我”“虐杀”的关键词,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③中年后,鲁迅想弥补自己的过失,但弟弟却早已忘却,这不是更好吗?但鲁迅为什么感到更加沉痛和悲哀?
(2)说一说:类文和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类文第1自然段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
(2)体会句子的好处。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中弟弟对风筝痴迷的语句,并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的描写,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里隐含着对弟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②汇报:写“我”的动词“伸”“抓”“掷”“踏” 表现“我”的愤怒和不可一世以及在弟弟面前的兄长权威;写“我”的心理、神态的词语“满足”“愤怒”“傲然”,写弟弟的词“惊惶”“失了色”“瑟缩”“绝望”。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虐杀”。( 施虐者的凶神恶煞,受虐者的胆怯惶恐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③指导学生体会鲁迅为什么感到更加沉痛和悲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全然忘却,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这里的弟弟代表了当时的大部分国民,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儿童天性的抹杀和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痛,而作者沉痛的心情也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3.小结表达方法:类文和课文在表达方法上都是先从情节入手,再聚焦人物,抓住作者印象深刻的场景,感受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活动2 评价人物,拓展练笔
1.评一评:少年闰土或少年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写一写: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
3.推荐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操作指导:链接类文,教师要强调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阅读提示阅读类文,找出类文和课文的相同之处,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法内化,引导动笔仿写,达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一些不常见的事物。如:“毡帽”,只是利用文字解释,往往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借助各种各样的毡帽图片,学生便能轻松地记住它的形状特点。又如:跳鱼儿、獾猪和刺猬等,借助生动的图片,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会非常好。
2.要想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是必要的。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呈现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后出示小说《故乡》的部分内容,供学生阅读,为学生点亮了一盏思维拓展之灯。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了解,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写作文,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赋予文字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