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022学年度人教版初中课时过关培优小训练
九年级下册历史
班级 姓名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 冷战
1. [2021广东佛山南海区一模]“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解体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以上材料概括了冷战的 ( )
A.背景 B.原因
C.主要手段 D.危害
2. “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由此推断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革命 B.控制西欧
C.遏制苏联 D.称霸世界
3.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失败,美、苏在基本人权、个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的分歧越来越明显。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双方存在分歧的根源是( )
A.宗教信仰 B.政治制度
C.国家利益 D.经济制度
4.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莫斯科使团》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之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
A.联合国成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欧盟成立
5. [2021安徽中考]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
6.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虽然都声称要争个你死我活,但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忍耐和理性。以下事件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柏林危机”的解除
7. [2021石家庄模拟]1949年9月,“联邦德国”成立,其《基本法》规定:柏林是联邦德国的一个州。10月,“民主德国”成立,其宪法宣布:民主德国定都柏林。这标志着 (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C.三国同盟的形成
D.冷战的开始
8. 《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这里假设的“武装进攻”来自 ( )
A.苏联和东欧 B.美国和西欧
C.轴心国集团 D.同盟国集团
9.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华沙条约组织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杜鲁门主义
10. [2021湖北孝感孝南区期末]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当今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好像在走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两者出发点不同,道路各异……终有一天要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托克维尔的预言何时成为现实 ( )
A.1947年 B.1949年 C.1955年 D.1991年
11. [2021江苏盐城建湖县二模]“美苏之间战后形成的猜疑和冲突已使它们相互把对方视为永久性的威胁,而双方又都用自己不乏武断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去抗拒这种威胁。由此,越来越严酷的冷战就扩散为地区性冲突和政治对抗。”材料主要表明二战后美苏之间 ( )
A.战略判断精准 B.力量对比失衡
C.分歧管控适度 D.政治互信缺失
12. 1945年,杜鲁门在一份文件中提出:“尽快让英国人明白,对于他们所要求的财政援助……如果我们在贸易和商业政策上获得某种满意的安排,英国将获得某种形式的信贷。”1947年,国务卿马歇尔在一次演讲中却说:“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协助欧洲走向复兴道路。”美国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国际形势的变化 B.联合国的决议
C.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D.民间势力施压
13. [2021河北承德平泉一模]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1948—1952年,美国向西欧拨款130多亿美元,同时,根据援助协议,西欧国家向美国贷款,用这些贷款购买美国的生产设备和生活用品,这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 ( )
A.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B.使美国全面控制了西欧
C.使美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D.促进了欧洲走向联合
14. [2021广东模拟]对于马歇尔计划,人们的观点如表所示。其反映了 ( )
A.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 B.历史认识具有唯一性
C.学者的研究带有主观性 D.历史评价由学术界认定
15. [2021江苏淮安淮安区模拟]1949年下半年苏联原子弹首次爆炸成功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美对苏战争爆发
C.两极格局形成 D.冷战加剧
16. [2021山东二模]《华沙条约》缔结以前,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以双边条约为基础的。华约的建立,使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政治、军事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给苏联提供了可以借机向“兄弟国家”发号施令的超国家权力机构。这一变化 ( )
A.保证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
B.顺应了苏联对抗美国的需要
C.消除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
D.促进了东欧各国进一步发展
17. 下面部分章节目录出自《剑桥冷战史》。据此可知,该书 ( )
A.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
B.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
C.认为冷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冷战的起源问题,历史学家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或仅仅是由美国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冷战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中,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中,原子武器的出现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由材料“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解体了”“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可知,材料概括了冷战的背景。二战结束后,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加上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美、苏两国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故选A。
2.D 由材料“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可知,美国以“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可以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由“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可知,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由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其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因此美国意图通过发动冷战来遏制苏联,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故选D。
3.C 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美国成为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所以双方存在分歧的根源是国家利益。故选C。
4.B 根据材料“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之后》《红色威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美苏冷战时期。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B正确;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排除A;20世纪5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C;1993年欧盟成立,排除D。
5.A 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表现为成立北约。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以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为条件“遏制”了意大利共产主义的发展,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故选A。
6.D 材料反映了美苏双方在冷战期间保持了对战争的克制,都不敢轻易动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危机”爆发后,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避免了战争爆发,故D符合题意。
7.B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故选B。
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故A正确。
9.C 根据“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此后美国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成立军事组织——北约,故C正确。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于二战时期,排除A。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排除B。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措施,不是军事措施,排除D。
10.C 根据题干信息“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两者出发点不同,道路各异……终有一天要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可知,这与两极格局的形成相关。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美苏双方的互相敌对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由此形成。故选C。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战略判断是不精准的,这导致了冷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之间力量势均力敌,而不是失衡,排除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之间分歧管控是不适度的,排除C;根据材料“美苏之间战后形成的猜疑和冲突已使它们相互把对方视为永久性的威胁”可知,二战后美苏之间逐渐走向对抗主要是由于政治互信的缺失,故选D。
12.A 由材料可以看出,从1945年到1947年,美国对于援助欧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即二战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展开了冷战,美国为对付苏联,通过援助欧洲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故A正确。
13.C 由材料“西欧国家向美国贷款,用这些贷款购买美国的生产设备和生活用品,这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可知,这反映了马歇尔计划使美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故选C。
14.A 由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人们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更深入,说明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故A符合题意;历史认识具有唯一性的说法错误,排除B;学者的研究带有主观性的说法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C;历史评价由学术界认定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15.D 依据题干“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苏冷战已开始,1949年苏联原子弹首次爆炸成功和新中国成立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美国及其盟国感到威胁,这会导致冷战加剧,故D项正确。
16.B 由材料中“华约的建立……给苏联提供了可以借机向‘兄弟国家’发号施令的超国家权力机构”可知,该现象便利了苏联控制华约成员国,这顺应了苏联对抗美国的需要,但不利于华约成员国自主发展,也容易引发华约成员国与苏联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故选B。
17.A 通过分析《剑桥冷战史》的部分章节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联系1917年包括十月革命、一战等,从意识形态、非殖民化、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研究冷战的起源与发展,说明其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剑桥冷战史》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B项错误;仅由目录无法得出作者认为冷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材料仅展示了部分目录,不能说明《剑桥冷战史》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D项错误。
18.【答案示例】 示例一:赞同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因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冷战是美国首先挑起的,苏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对美国挑战的被动回应。
示例二:赞同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因为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妄图称霸世界,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强国,斯大林在欧洲推行大国霸权主义,极力扩张势力,引起了美、英等国的不安。
示例三:赞同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原因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即可。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或仅仅是由美国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得出材料中的观点。作答时首先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论述时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