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师寄语:成功的时候,不要因为成功而得意忘形;
失败的时候,不要因为失败而丧失对成功的追求。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生产工具改进、水利设施完善、灌溉工具改进、耕作方式演变。难点: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点拨、习题训练
学习用具 导学案、教材、多媒体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经济史,大家首先要记住以下几点:1、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一切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课前——新知导学(基础细细梳理)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 向 的发展。2、特征:1)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 出现。2)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主,相互交融3)产业结构:以 为主、以 为辅,出现“五谷”“六畜”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时间主要工具认识原始社会 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工具简单商周时期 、 是重要工具主要材料还是 、 、 、 等春秋战国 农具、牛耕提高了 ,促进了精耕细作。曹魏翻车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唐代 和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 的传说2)春秋战国:兴修了 、 、 3)两汉时期:建成 、 等水利工程; 政府经常有组织的治理 4)西域:坎儿井2、经验总结:农学知识理论四、耕作方式的演变1、千耦其耘:大规模的 1)时间: 时期盛行 2)原因:生产力落后—— 原始2、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式经营)1)原因: A生产力的发展: 和 的进步B生产关系的变动: 的出现2)时间: 时期3)特点:A拥有 ,以 为单位经营农业 B农业与 相结合,“ ”式的经营方式 C自给自足4)评价:进步性:①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 ②生活比较 ,有较高的 局限性:①小农经济的狭小 和简单的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 和 的发展②到 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③ 是国家 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五、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 为主、 为辅2、 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农业与 相结合,“ ”式的经营方式课堂——疑难解析(重难层层落实)1、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的条件:①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②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③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2、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自耕农经济①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不是小农经济,但是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属于自然经济②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但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不相同的,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三者的关系图示如右:课后——实践导练(能力步步提升)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4、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习俗,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存在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佛教文化的浸润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请思考: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其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有哪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