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的歌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22 13: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Welcome to 1009477043@qq.com第16课精品课件《云南的歌会》
编号:2011042880216欢迎进入1009477043课件网云南民歌 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如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就由云南傣族民歌的曲调改编而成。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南的歌会“ 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 ” 类
云南民歌 ? 猜调
(独)小乖乖唻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唻,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齐)小乖乖唻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唻,哟唻。哟唻唻哟外街卖嘛,丝线长长我跟前喽唻。请欣赏《阿诗玛》的歌~~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我陪阿诗玛回家乡 (我跟阿黑哥回家乡) 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 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
蜜蜂儿不落刺蓬棵 蜜蜂落在鲜花上 笛子吹来口弦响 我织布来你放羊 (你织布来我放羊)
哥哥像顶帽子盖在妹妹头上 妹妹像朵菌子生在哥哥的大树旁(彝族)猜一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 你听过、看过的各种音乐会、演唱会与云南的歌会相较而言你喜欢的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情感又如何?想一想 说一说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字词检测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yǐjùhèpìchúnzuòxīhuìxìng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下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内容和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与演唱会、音乐会有何不同? 想一想:云南歌会与我们平时了解的文艺晚会有何异同? 山野
 湖畔男女老少即兴发挥对唱 文章描写了三种民歌形式的不同特点,每种 形式描写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研读赏析描 写 侧 重 点写唱歌的人。有个像,有群像,刻画得非常真实、细腻。写唱歌的环境。用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歌。写唱歌的场面。气势宏伟,既有概况,又有特写。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
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作者对三种歌会形式描写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作者如此安排,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方面,既符合每种民歌形式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划,使行文流畅,不致让读者感到单调、乏味。读完本文,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淳朴自然
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山野山路村寨歌

歌对漫传人物描写 以人衬景环境描写
以环境衬人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村妇女孩老人人情美 人性美品读课文 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品读课文才情对抗
智力比拼山野对歌 “山野对歌”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 凹处。
内容: 多是情歌酬和
方式: 见景生情, 用各种丰富的譬喻、
   用提问的方法、互嘲互赞、
   唱其他故事。(种种不同方式) “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对歌的特色。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沈从文《云南歌会》)
(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上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比较阅读 甲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乙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品读课文山路漫歌发乎性情
自然成趣“山路漫歌” 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仿照下面的句子,
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 阅读文章第四段 思考: 首先,写实: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入题。
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可谓地灵人杰。(移步换景,视觉、听觉,比喻、拟人)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的中心,但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 品读课文村寨传歌场 面宏伟
气势 壮观
“金满斗会” 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人 、 时间、  妆、  民族文化多长盛传承返回“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金满斗会”——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考题链接民俗风情点滴白族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傣族的泼水节? 粽布智斗魔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侗族林王节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彝族马缨花节?每逢农历二月初八,是我们彝族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幼一齐跳舞,唱山歌,还要杀鸡煮肉庆贺,把马缨花插到各处。藏族雪顿节?每年六月三十日举行。“雪”,意为“酸奶子”;“顿”,意为“宴”。雪顿节是奉献酸奶的节日。 后演变为藏戏会演。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牧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选用你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给你的同学或老师进行一段人物描写;
3、研讨与练习四。
4、搜集温岭的民风民俗,写成书面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