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3课时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考点探究 挑战高考
考向瞭望 把脉高考
第3课时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双基研习 面对高考
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命题中的___、___、____叫做逻辑联结词.
(2)命题p且q、p或q、非p的真假判断
p q p且q p或q 非p
真 真 _____ _____ 假
真 假 _____ 真 ____
假 真 假 ____ _____
假 假 假 _____ 真
双基研习 面对高考
基础梳理
且
或
非
真
真
假
假
真
真
假
2.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短语“对所有的”、“___________”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用“ ”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_________
(2)存在量词:短语“存在一个”、“___________”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用“ ”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
对任意一个
全称命题.
至少有一个
特称命题.
思考感悟
1.想一想,常见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还有哪些?
提示:全称量词:“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存在量词:“有些”、“有一个”、“某个”、“有的”.
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命题 命题的否定
x∈M,p(x) _________________
x0∈M,p(x0) ______________
x0∈M, p(x0)
x∈M, p(x)
思考感悟
2.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有什么关系?
提示: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1.下列命题中是全称命题并且是真命题的是( )
A.所有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B.若2x为偶数,则x∈N
C.若x∈R,则x2+2x+1>0
D.π是无理数
答案:A
课前热身
答案:C
3.设p:大于90°的角叫钝角,q: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则p与q的复合命题的真假是( )
A.“p∨q”假
B.“p∧q”真
C.“ q”真
D.“p∨q”真
答案:D
4.命题p: x∈R,f(x)≥m,则命题p的否定 p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x0∈R,f(x0)答案:(-2,2)
考点探究 挑战高考
考点突破
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
“p∨q”“p∧q”“ p”形式命题真假的判断步骤:
(1)确定命题的构成形式;
(2)判断其中命题p、q的真假;
(3)确定“p∧q”“p∨q”“ p”形式命题的真假.
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并判断真假.
(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2)p:方程x2+x-1=0的两实根符号相同;
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的绝对值相等.
【思路分析】 (1)利用“或”、“且”、“非”把两个命题联结成新命题;
(2)根据命题p和命题q的真假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1
【解】 (1)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垂直.假命题.
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假命题.
p:有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真命题.
(2)p∨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符号相同或绝对值相等.假命题.
p∧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符号相同且绝对值相等.假命题.
p:方程x2+x-1=0的两实根符号不相同.真命题.
【名师点评】 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应根据组成各个复合命题的语句中所出现的逻辑联结词,进行命题结构与真假的判断.
互动探究1 把例1中的要求改为“写出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 p)∨( q),( p)∧( q)形式的复合命题,并判断真假”.
解:(1) p:有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真命题.
q:有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互相垂直,真命题.
( p)∨( q):有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或不互相垂直,真命题.
( p)∧( q):有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且不互相垂直,真命题.
(2) p:方程x2+x-1=0的两实根符号不相同,真命题.
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的绝对值不相等,真命题.
( p)∨( 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符号不相同或绝对值不相等,真命题.
( p)∧( 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符号不相同且绝对值不相等,真命题.
全(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
(1)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是真命题,必须对限定集合M中的每个元素x验证p(x)成立;但要判断全称命题为假命题,只要能举出集合M中的一个x=x0,使得p(x0)不成立即可.
(2)要判断一个特称命题为真命题,只要在限定集合M中,至少能找到一个x=x0,使p(x0)成立即可;否则,这一特称命题就是假命题.
例2
【思路分析】 (1)(3)中含全称量词,使每一个x都成立才为真;(2)(4)中含存在量词,存在一个x0成立即为真.
【规律小结】 (1)要证全称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确定对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成立,若是假命题,举一反例即可.
(2)要证特称命题是真命题,只要在限定集合中,找到一个元素使得命题成立即可.
全(特)称命题的否定
全(特)称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定有着一定的区别,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将全称量词改为存在量词,并把结论否定;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将存在量词改为全称量词,并把结论否定;而命题的否定是直接否定其结论.
例3
【名师点评】 量词的几种否定形式
原语句 是 都是 >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 对任意x∈A使p(x)真
否定形式 不是 不都是 ≤ 一个也没有 至少有两个 存在x0∈A使p(x0)假
与逻辑联结词、全(特)称命题有关的参数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时,应先根据题目条件,推出每一个命题的真假(有时不一定只有一种情况),然后再求出每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参数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每个命题的真假情况,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已知p:方程x2+mx+1=0有两个不等的负实根;q:方程4x2+4(m-2)x+1=0无实根,若p或q为真,p且q为假,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 先求出当p、q为真命题时m的取值范围.再根据“p或q”,“p且q”的真假进一步求出m的取值范围.
例4
【误区警示】 在求m的取值范围时,一是不注意端点值,二是由p,q的真假列关于m的不等式不正确.
互动探究2 在本例中,若将条件“p或q为真,p且q为假”,改为“p且q为真”,结果如何?
方法感悟
2.逻辑联结词中,较难理解含义的是“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概念:(1)逻辑联结词中的“或”与集合中的“或”含义的一致性.(2)结合实例,剖析生活中的“或”与逻辑联结词中的“或”之间的区别.生活中的“或”一般指“或此或彼只必具其一,但不可兼而有之”,而逻辑联结词中的“或”具有“或此或彼或兼有”三种情形.
3.“非”的含义就是对“命题的否定”.课标只要求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失误防范
1.p∨q为真命题,只需p、q有一个为真即可,p∧q为真命题,必须p、q同时为真.(如例1)
2.p或q的否定为:非p且非q;p且q的否定为:非p或非q.
3.对一个命题进行否定时,要注意命题所含的量词,是否省略了量词,否定时将存在量词变为全称量词,将全称量词变为存在量词,同时也要否定命题的结论.(如例3)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真假的判断及逻辑联结词是高考的热点,常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命题.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属容易题.尤其全称命题、特称命题为新课标新增内容,在课改区高考中有升温的趋势,应引起重视.
预测2012年高考仍将以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和真假判断为主要考点,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考向瞭望 把脉高考
考情分析
(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已知命题p1:函数y=2x-2-x在R上为增函数,p2:函数y=2x+2-x在R上为减函数,则在命题q1:p1∨p2,q2:p1∧p2,q3:( p1)∨p2和q4:p1∧( p2)中,真命题是( )
A.q1,q3 B.q2,q3
C.q1,q4 D.q2,q4
真题透析
例
【答案】 C
名师预测
4.设p:关于x的不等式ax>1的解集为{x|x<0},q:函数y=lg(ax2-x+a)的定义域为R,若p∨q为真命题,p∧q为假命题,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张PPT)
2012高考导航
考纲解读
1.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第1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描述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
2.命题及其关系
(1)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分析原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
(2)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3)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共37张PPT)
第2课时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考点探究 挑战高考
考向瞭望 把脉高考
第2课时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双基研习 面对高考
1.命题
用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________叫做命题,其中_________的语句叫做真命题,__________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则q”,则其逆命题是__________否命题是_____________逆否命题是___________
双基研习 面对高考
基础梳理
语言、符号或式子
陈述句
判断为真
判断为假
若q,则p;
若 p,则 q;
若 q,则 p.
思考感悟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有何不同?
提示:“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原命题的否定是“若p,则非q”,即只否定结论;而原命题的否命题是“若 p,则 q”,即既否定命题的条件,又否定命题的结论.
(2)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____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__________
相同
没有关系.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1)“若p,则q”为真命题,记作:p q,则_____的充分条件,_______的必要条件.
(2)如果既有p q,又有q p,记作:p q,则________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__________
p是q
q是p
p是q
充要条件.
课前热身
2.命题“若a>0,则a2>0”的否命题是( )
A.若a2>0,则a>0 B.若a<0,则a2<0
C.若a≤0,则a2≤0 D.若a≤0,则a2≥0
答案:C
3.(2010年高考陕西卷)“a>0”是“|a|>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4.“a=1”是“直线y=ax+1与y=(a-2)x+3垂直”的______条件.
答案:充要
5.与命题“若a∈M,则b M”等价的一个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若b∈M,则a M
考点探究 挑战高考
考点突破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在判断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再比较每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四种命题关系的相对性,一旦一个命题定为原命题,也就相应地有了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若q≤1,则方程x2+2x+q=0有实根;
(3)若x2+y2=0,则实数x、y全为零;
(4)若x、y都是奇数,则x+y是偶数.
【思路分析】 写成“若p,则q”的形式→写出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判断真假.
例1
【解】 (1)逆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真命题.
否命题:面积不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是全等三角形,真命题.
逆否命题:两个不全等的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假命题.
(2)逆命题:若方程x2+2x+q=0有实根,则q≤1,真命题.
否命题:若q>1,则方程x2+2x+q=0无实根,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方程x2+2x+q=0无实根,则q>1,真命题.
(3)逆命题:若实数x、y全为零,则x2+y2=0,真命题.
否命题:若x2+y2≠0,则实数x、y不全为零,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实数x、y不全为零,则x2+y2≠0,真命题.
(4)逆命题:若x+y是偶数,则x、y都是奇数,假命题.
否命题:若x、y不都是奇数,则x+y不是偶数,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x+y不是偶数,则x、y不都是奇数,真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
判断一个命题是另一个命题的什么条件,关键是利用定义.如果p q,则p叫做q的充分条件,原命题(或逆否命题)成立,命题中的条件是充分的,也可称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q p,则p叫做q的必要条件,逆命题(或否命题)成立,命题中的条件为必要的,也可称q是p的充分条件;如果既有p q,又有q p,记作p q,则p叫做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原命题和逆命题(或逆否命题和否命题)都成立,命题中的条件是充要的.
例2
【思路分析】 先判断p q是否成立,再判断q p是否成立.
【名师点评】 (1)要分清充分性和必要性;
(2)注意两种说法“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与“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p”是等价的;
(3)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小范围可以推出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
涉及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又与充分、必要条件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集合的观点来考虑.若涉及参数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时,注意运用等价转化.
已知P={x|x2-8x-20≤0},S={x|1-m≤x≤1+m}.
(1)是否存在实数m,使“x∈P”是“x∈S”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m的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m,使“x∈P”是“x∈S”的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m的范围.
例3
【误区警示】 (2)中“x∈P”是“x∈S”的必要条件,是由S P即S是P的子集,并不一定是真子集.
互动探究 本例中条件不变,若(2)小题中“x∈P”是“x∈S”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何求解?
方法技巧
1.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的关键是分清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按定义来写;在判断原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以及逆否命题的真假时,要借助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或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或同假来判定.
方法感悟
2.充要关系的几种判断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若q则p的真假.
(2)等价法:即利用A B与 B A;B A与 A B;A B与 B A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设A={x|p(x)},B={x|q(x)},若A B,则p是q的充分条件或q是p的必要条件;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失误防范
1.否命题是既否定命题的条件,又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定是只否定命题的结论.要注意区别.(如例1)
2.判断p与q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p与q之间关系的方向性,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方向正好相反,不要混淆.(如例2)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命题及其关系,此部分知识高考命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四种命题中互为等价的命题是考查的重点.常以本节知识作为载体考查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以逻辑推理知识为命题背景的解答题也会出现.
考向瞭望 把脉高考
考情分析
充要条件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试题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数列、向量、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基本概念的考查都能以充要条件的形式出现.
预测2012年高考仍将以充要条件,命题及其关系作为主要考点,重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2010年高考天津卷)命题“若f(x)是奇函数,则f(-x)是奇函数”的否命题是( )
A.若f(x)是偶函数,则f(-x)是偶函数
B.若f(x)不是奇函数,则f(-x)不是奇函数
C.若f(-x)是奇函数,则f(x)是奇函数
D.若f(-x)不是奇函数,则f(x)不是奇函数
【解析】 条件的否定是“f(x)不是奇函数”,结论的否定是“f(-x)不是奇函数”,故该命题的否命题是“若f(x)不是奇函数,则f(-x)不是奇函数”.故选B.
【答案】 B
例
真题透析
【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命题的否命题,对于命题“若A,则B”,其否命题是“若 A,则 B”,“f(x)是奇函数”的否定是“f(x)不是奇函数”,而不是“f(x)是偶函数”,因为函数按照奇偶性分类除了奇函数和偶函数外,还有其他的非奇非偶函数,试想一下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1.命题“若x2>y2,则x>y”的逆否命题是( )
A.“若xB.“若x>y,则x2>y2”
C.“若x≤y,则x2≤y2”
D.“若x≥y,则x2≥y2”
解析:选C.逆命题的否命题,由定义知选C.
名师预测
2.“k=1”是“直线x-y+k=0与圆x2+y2=1相交”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已知实数a、b,则“ab≥2”是“a2+b2≥4”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选A.当ab≥2时,a2+b2≥2ab≥4,充分性成立;当a2+b2≥4时,取a=-1,b=3,有ab=-3<2,此时ab≥2不成立,故必要性不成立,故选A.
4.对任意实数a、b、c,给出下列命题:①“a=b”是“ac=bc”的充要条件;②“a+5是无理数”是“a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a>b”是“a2>b2”的充分条件;④“a<5”是“a<3”的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选B.命题①:当c=0时,ac=bc / a=b,即“a=b”只是“ac=bc”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注意到无理数的概念与实数的加法运算,可知命题②是真命题;命题③:当a=-3,b=-5时,命题显然不成立,∴命题③为假命题;由不等式的性质,若a<3,必有a<5,∴命题④是真命题,综上所述,命题②④是真命题,故选B.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2张PPT)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考点探究 挑战高考
考向瞭望 把脉高考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双基研习 面对高考
1.集合与元素
(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①a属于集合A,用符号语言记作_____.
②a不属于集合A,用符号语言记作______.
确定性
互异性
无序性.
a∈A
a A
双基研习 面对高考
基础梳理
(3)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
数集 自然数集
非负整数集 正整
数集 整数集 有理
数集 实数集
符号 ____ ______ ____ ____ ____
N
N*或N+
Z
Q
R
(4)集合的表示法:______、_______、Venn图法.
列举法
描述法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表示
关系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相等 集合A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都相同 A=B
子集 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B中的元素 ____或____
真子集 A中任意一个元素均为B中的元素,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是A中的元素 _____或______
空集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______,____________
A B
B A
A
思考感悟
、{0}、{ }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0},若把 当元素,有 ∈{ },若把 当集合,有 ?{ }.
3.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的并集 集合的交集 集合的补集
符号表示 ________ _____ 若全集为U,则集合A的补集为____
图形表示
意义 {x|_____________} {x|______________} UA={_________
________}
A∩B
x∈A,或x∈B
且x A
A∪B
UA
x∈A,
且x∈B
x|x∈U,
1.已知集合A={0,1,2},B={x|x2=x,x∈R},则A∩B=( )
A.{0,2} B.{0,1}
C.{0} D.{1}
答案:B
课前热身
2.已知全集U=R,则正确表示集合M={-1,0,1}和N={x|x2+x=0}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
答案:B
3.集合A={0,2,a},B={1,a2},若A∪B={0,1,2,4,16},则a的值为( )
A.0 B.1
C.2 D.4
答案:D
4.如果数集{0,1,x+2}中有3个元素,那么x不能取的值是________.
答案:-2,-1
答案:3
考点探究 挑战高考
考点突破
集合的基本概念
解决集合概念相关问题常用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一可以作为解题的依据和突破口解决问题,二可以检验所求结果是否正确.
例1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研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从分析构成集合的元素入手.因为不同集合之间的关系,可以以元素为桥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融汇其他知识,充分借助于Venn图或数轴的直观性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例2
【规律方法】 已知两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式.解决这类问题常常要合理利用数轴、Venn图帮助分析.
互动探究2 若将本例中的集合A改为A={x|a+1≤x≤2a-1},其他条件不变,第(1)题如何求解?
在进行集合的运算时,先看清集合的元素和所满足的条件,再把所给集合化为最简形式,并合理转化求解,必要时充分利用数轴、Venn图、图象等工具,并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会使运算更加直观、简洁.
集合的基本运算
(1)(2010年高考江西卷)若集合A={x||x|≤1,x∈R},B={y|y=x2,x∈R},则A∩B=( )
A.{x|-1≤x≤1} B.{x|x≥0}
C.{x|0≤x≤1} D.
(2)设集合A={x|x2-3x+2=0},B={x|x2+2(a+1)x+(a2-5)=0}.若A∩B={2},实数a的值为________.
【思路分析】 (1)求解集合A、B,再求A∩B;
(2)由A∩B={2},得2∈B,便可求a.
例3
【答案】 (1)C (2)-1或-3
【误区警示】 (2)中由2∈B求得a=-1,-3后,不再进行验证,易导致出错.
方法技巧
1.集合的运算
(1)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示,增强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意识.(如例2)
方法感悟
(2)集合的运算性质
并集的性质:
A∪ =A;A∪A=A;A∪B=B∪A;A∪B=A B A.
交集的性质:
A∩ = ;A∩A=A;A∩B=B∩A;A∩B=A A B.
补集的性质:
A∪( UA)=U;A∩( UA)= ; U( UA)=A.
2.突破集合问题的关键
(1)明确集合的元素的意义,它是什么类型的对象(如数、点、方程、图形等).
(2)弄清集合由哪些元素组成,这就需要我们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就是善于对集合的三种语言(文字、符号、图形)进行相互转化,同时还要善于将多个参数表示的符号描述法{x|P(x)}的集合化到最简形式.
(3)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集合的问题.
失误防范
1.空集在解题时有特殊地位,它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时刻关注对空集的讨论,防止漏掉.
2.解题时注意区分两大关系:一是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二是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
3.韦恩图示法和数轴图示法是进行集合交、并、补运算的常用方法,其中运用数轴图示法要特别注意端点是实心还是空心.
4.要注意A B、A∩B=A、A∪B=B、 UA UB、A∩( UB)= 这五个关系式的等价性.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数学的必考内容,难度不大,一般是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从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对集合内容的考查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考查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关系及集合的运算.二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以集合语言和集合思想为载体,考查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预测2012年高考仍将以集合的交、并、补集运算为主要考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向瞭望 把脉高考
考情分析
真题透析
例
【答案】 ①②
【名师点评】 本题是一自定义的题目,处理这种新定义题目的关键就是抓住新定义的本质,紧扣新定义进行推理论证,本题中就是根据封闭集满足其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的和、差、积仍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集合中的元素,就看这个元素是否符合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特征.在解决本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验证法和特例法.
1.已知集合U={x|0≤x≤6,x∈Z},A={1,3,6},B={1,4,5},则A∩( UB)=( )
A.{1} B.{3,6}
C.{4,5} D.{1,3,4,5,6}
解析:选B.已知U={0,1,2,3,4,5,6},所以 UB={0,2,3,6},则A∩( UB)={3,6},故选B.
名师预测
2.如图,I是全集,A、B、C是它的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 IA)∩B∩C
B.( IB)∪A∩C
C.A∩B∩( IC)
D.A∩( IB)∩C
解析:选D.由图可知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A∩( IB)∩C,故选D.
3.已知集合A={-1,1},B={x|ax+1=0},若B A,则实数a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为( )
A.{-1} B.{1}
C.{-1,1} D.{-1,0,1}
解析:选A.依题意A={x|0≤x≤2},B={y|y>1},则A*B=[0,1]∪(2,+∞),故选A.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