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4.2 五四运动》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1919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到:“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罢学风潮”和“政治问题”分别是指( )
A.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爆发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诞生
D.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2.如图是上世纪初的重要史实,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
A.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图一为图二的事件作了铺垫
C.图二事件加速了图1的步伐
D.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习近平主席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4.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对此现象的合理分析是( )
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
②无产阶级的壮大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有( )
①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②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③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④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 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 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 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7.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有( )
A.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B.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青年学生站在运动前列
D.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C.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成为运动的主力
D.开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著名学者胡绳指出:“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下列各项为革命转折指明方向的是( )
A.五四运动
B.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陆续失败,人们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C.新文化运动兴起,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提供了榜样
10.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副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而行。”这副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C.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11.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
C.在五四运动推动之下,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D.五四运动后期,工人成为运动主力
12.1919年,学者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与其观点一致的选项是(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C.要彻底地不妥协地进行反帝反封建
D.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秩序
二、解答题
13.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要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出现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由于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起游行示威,要求拒签和约并惩办亲日派官员,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此次运动史称“五四运动”。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1919年”“罢学风潮”“北洋军阀”等词汇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及其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但此合理要求被西方列强拒绝,列强还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起游行示威,要求拒签和约并惩办亲日派官员,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此次运动史称“五四运动”。因此,“罢学风潮”指的是五四运动,“政治问题”指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故选:A。
【点评】掌握五四运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2.【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要求理解掌握相关史实。
【解答】B.图1是新文化运动,图2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故B正确。
A.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并不是宣扬马克思主义,故排除A。
C.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D.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左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开始的标志,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
3.【分析】本题以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
4.【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解答】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首先激起学生的不满,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掀起五四运动。此后工人、商人多个阶层也加入运动,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下,人们思想觉悟提高,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我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故选:A。
【点评】五四运动是重要考点,应识记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性质、意义等.
5.【分析】本题以“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为切入点,考查了五四运动相关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即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有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表述错误,五四运动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故选:C。
【点评】考查了五四运动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需要掌握五四运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919年5月”、“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1919年5月”、“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的报道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理解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二者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属于概括总结层面,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两次革命的任务相同,判断它们的性质相同,得出答案。
8.【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解答】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学生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提出罢免曹、陆、章等要求;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成为运动的主力。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9.【分析】本题以著名学者胡绳的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1919年5月4日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
10.【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对五四运动期间上海一家商店的一副对联的理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可知,五四运动的范围由学生扩大到商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而行”可知,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就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即可。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对学生解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11.【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A错误。BCD对五四运动的正确表述。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解答】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结合材料可知学者梁漱溟同情支持五四运动,但对学生的不理智和不依法爱国持反对意见。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在熟知五四运动相关的前提要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二、解答题
13.【分析】本题以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为主线,考查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知识。
【解答】(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后人称为“五四精神”,核心思想就是爱国精神。
(2)由材料二“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要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可知,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出现是总结借鉴了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教训。
(3)由材料三“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可知,当时的学生领袖要到“民间去”的原因是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这一举动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爱国、探索创新(与时俱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故答案为: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上日本取得管理山东的权利)目的:外争主(国)权,内除国贼;核心:爱国主义。
(2)方法: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
(3)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影响: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继承和发扬:爱国、探索创新(与时俱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点评】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识记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