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时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天工开物·丹青》中记载“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据此推测,墨的主要成分是( )
A.碳 B.钠 C.铜 D.氯
2.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性 D.还原性
3.福建泉港“碳九”化学品泄漏,造成人员受伤,渔排泡沫材料被腐蚀,污染严重,在事故处理中用到了我国研制出的固体碳海绵。碳海绵由碳元素组成,其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单质),具有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C.燃烧会产生CO2 D.易溶于水
4.小明同学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待实验结束后,发现被还原出来的亮红色金属铜又变成了黑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空气进入试管内,其中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
B.木炭量不足
C.反应得不够完全
D.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偏低
5.工业上用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该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放热过程
B.CO2发生还原反应
C.焦炭具有还原性
D.Fe2O3发生氧化反应
6.书写档案规定使用碳素墨水,其理由是( )
A. 单质碳不与其他任何物质反应
B.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 碳易与纸张反应生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
D. 这种墨水是经过加工的性质稳定的化合物
7.把某黑色粉末混合物放在试管中加强热后,发现生成物中有红色的固体,同时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推断此黑色粉末可能是( )
A. 木炭粉
B. 四氧化三铁
C. 氧化铜
D. 氧化铜和木炭粉
8.工业上从石英砂提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C ==== Si+2CO。该反应中做还原剂的是( )
A. C B. SiO2 C. CO D. Si
9.下列鉴别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分别在氧气中燃烧
B. 分别通过氢气并加热
C. 观察它们的颜色
D. 分别放入品红溶液中
10.2020年12月12日,郑太高铁正式开通,高性能复合石墨滑板保证了高铁取电的安全稳定,该滑板没有用到的石墨性质是( )
A.润滑性
B.还原性
C.耐高温
D.导电性
11.将3g碳与10g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的物质为(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和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________。(用墨写字、作画千年不褪色,档案用碳素墨水书写,烤焦埋入地下的木桩不易腐烂)
13.冬天很容易发生烧煤取暖中毒事故,这是因为用碳作燃料在空气不充足的时候不能充分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能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就不容易发生类似事故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4.在学习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时,王老师为了说明其化学原理,画了如图6-1-1所示的卡通画。
其中甲表示________(填物质名称),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表现了单质碳的________性。
15.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6-1-2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6-1-2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1)判断木炭与CuO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可能会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开始加热,澄清石灰水中立即产生气泡,但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使80 g CuO完全被还原,则实际加入的木炭的质量应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 g。
参考答案
1——11 ABDACBDACBC
稳定
氧化铜 还原
(1)黑色固体中逐渐有红色固体产生
(2)操作简单(或现象明显或节约药品或反应条件容易达到或反应速率快等)
(3)澄清石灰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4)刚排出来的是装置内残留的空气
(5)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