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现象 单元练习卷
一、单选题
1.儿时,夏夜躺在妈妈的怀里,数着天上的星星,看到神秘的星星不停地眨着眼睛。如今,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星星眨眼睛主要是因为( )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分布不稳定,星光经大气层发生折射
2.小李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里看到对面竖直墙上挂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
A.10∶21 B.10∶51 C.15∶01 D.21∶10
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40°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角是50° B.入射角是40°
C.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50° D.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不变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远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会远离法线
B.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当入射光线垂直反射面入射时,反射角为 90°
D.当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30°角时,反射角是 30°
5.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日食 C.林中万缕阳光 D.小孔成像
6.如图所示,在“探究一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应选厚玻璃板
B.平面镜成的像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C.平面镜成像过程中,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选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7.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光的反射现象中,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规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B.在用三棱镜做对太阳光的色散实验时,出射光中靠近底边的色光是红光
C.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虽然不相同,但色光混合的规律与颜料混合的规律是相同的
D.我们使用防晒伞,是为了防止红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8.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的云 C.雨后彩虹 D.海市蜃楼
9.汉代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如图所示的装置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潜望镜,其中涉及的光学知水盆识分析正确的是 ( )
A.高悬的大镜是凸透镜
B.插秧人在大镜中成倒立的像
C.从水盆中看到四邻利用了光的反射
D.大镜悬挂得越高所成的像越小
二、填空题
10.色光的三原色是:红光、______光、蓝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这是光的______现象。
11.小娇的身高1.6m,上学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她站在距平面镜2m处,她的像高是______m,当她从以1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于她的速度是_______m/s。
12.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月令》一书中写道:“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这里“虹”的产生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科学家___________首先研究了这一现象,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分解为七种色光,这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
13.身高1.6m的体操运动员站在平面镜前3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_m.当他后退时,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身高为168cm的同学距平面镜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______m,像的高度为______cm;当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那么2s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______m。
15.《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解释造成“看不见”的原因是光的______。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_(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______(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16.一只小鸟在深度为10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鸟______m,在小鸟向水面俯冲过程中,它在湖面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17.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___________入射角,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____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作图题
18.已知下图所示是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平面镜,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确定点光源S及其像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19.如图所示,这是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四、实验题
2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如图。
(1)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3)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此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______。
2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竖立的薄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两支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
(1)平面镜所成的像比玻璃板成像更清晰,选择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由是______;
(2)若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在桌面上移动蜡烛B,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3)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选取器材的要求是______;
(4)为验证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5)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
22.小明在学了光的折射后,想知道光进入不同介质时,弯曲程度是否相同(折射角是否相等),如不同,弯曲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老师帮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用一厚玻璃缸盛一定量的水,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从水中进入玻璃,再次进入空气中,其光路如图所示。小明上网查出一些介质的其他参数如下表。
物质 密度/(kg/m3) 光速/(m/s)
空气 1.29 3.0×108
水 1.0×103 2.25×108
玻璃 2.0×108
植物油 0.8×103
(1)分析光路图(a)可得出结论: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猜想玻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填“大”或“小”);
(3)分析光路图(a)和表中数据可得出折射角变化的规律:______;
(4) 你认为光在植物油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或“小”);
(5)现代医学治疗中常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当超声波斜射入人体时,能发生类似光一样的折射。如图(b)所示,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______侧。(选填:“左”或“右”)
试卷第44页,共55页
试卷第11页,共3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A 6.D 7.A 8.A 9.C
10.绿 色散 11.1.6 不变 2 12.色散 牛顿 13.1.6 不变 14.4 168 6
15.直线传播 E 变高 16.6 不变 17.大于 小于
18. 19.
20.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 不能 虚 不变 变大
2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能 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 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直接看光屏,如果能看到像,
B。
2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大 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小的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大 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