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冈市展辉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全一册
物理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课时练习
(人教版Word版,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把装满空气的瓶子倒扣在装满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瓶口间先用玻璃隔开。当抽掉它们之间的玻璃片后,可以看到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颜色渐渐变淡,最后两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得完全相同。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瓶子要求放置于下方,这主要是由于( )
A.二氧化氮比空气密度大 B.便于两种气体之间形成了对流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关于分子动理论及有关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湿衣服在热天比冷天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跟温度有关
D.墨水沾上白衬衫洗不掉,说明分子不在做运动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把青菜用盐腌成咸菜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4.用分子动理论观点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①秋天,桂花飘香——扩散现象
②天然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③分子间的距离稍大于平衡位置的距离——分子斥力大于分子引力,对外表现为斥力
④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5年后它们互相渗入约1mm—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分子动理论的解释的是( )
A.甲图:将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B.乙图:电子显微镜下某种物质的微观构造
C.丙图:测力计的示数要大于吸盘与玻璃板的重力才能将玻璃板拉离水面
D.丁图:火山爆发,漫天灰霾
6.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B.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D.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7.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压紧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表明分子间有引力
B.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C.桂花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8.关于分子动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雾霾(PM2.5)在高温天气容易消散,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B.破镜难圆,是因为两片破镜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太小
C.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大作用力也越大
D.人们通常以10-10n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9.从微观角度分析,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可以嗅出毒品藏匿处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不停地运动着
D、分子的体积很小
二、填空题
10.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例如炒菜时短时间内就能尝到菜中的咸味,而腌咸菜时则要腌制很长时间才能吃到菜中的咸味,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
11.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酫等有毒有机物,用它们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表明______;用粘胶剂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这说明______。
12.夏日的清晨,漫步在莲花湖湖畔,荷塘里荷花盛开,隐约会闻到淡淡花香这是一种______现象;荷叶上的两滴水珠接触后合成更大的一滴,这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13.腌菜加糖,菜要过很久才变甜,这是___________现象。炒菜加糖,菜很快变甜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糖分子___________加快。
14.(1)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形态下的分子结构,丙图处于___________态,___________(“有”或“无”)固定体积。物质从甲图变化到乙图时,组成物质的体积___________(“变大”或“不变”、“变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___________热量。
(2)光谷实验中学教室用酒精消毒喷雾,瓶内消毒液喷到被消毒的物体表面,不过一会儿就“消失”,这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我们依然能闻到刺鼻的酒精味,这表明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5.1cm3纯水的质量是1g,1 cm3水中有3.34×1022个水分子.试计算:
(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多少千克?
(2)若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0nm,将1cm3水中的水分子紧密排列成一条直线,共有多长?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由于二氧化氮比空气密度大,则如果将二氧化氮装在上方的瓶子中,由于重力的作用,二氧化氮会进入下方的瓶子中,无法用于探究分子的不规则运动与对流、分子间的间隙无关。
故选A。
2.D
【详解】
A.分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缘故,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剧烈,所以,湿衣服在热天比冷天干得快,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墨水沾上白衬衫洗不掉,说明的是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
A.酒香是酒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把青菜用盐腌成咸菜是分子不停运动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尘土是固体小颗粒,不属于分子范畴,故C符合题意;
D.樟脑球由于分子的运动,外层分子慢慢扩散到空中则使体积减小,故可以由分子的热运动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①秋天,桂花飘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①正确;
②天然气被压缩装入钢瓶是由于气体分子间隔随着压力的变大而减小,证明了分子间有间隙,故②正确;
③分子间的距离稍大于平衡位置,分子引力大于分子斥力,对外表现为引力,故③错误;
④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5年后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是因为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④正确。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A.如图甲是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乙是电子显微镜下某种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物质由分子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缓慢把玻璃板拉离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吸盘和玻璃板重力,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丁是火山爆发,漫天灰霾,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
A.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故A正确;
B.无法用眼睛直接观察分子的运动,但通过扩散现象可以研究分子的运动;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微观粒子非常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故C错误;
D.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组成的,若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它们,正确顺序为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故D正确。
故选C。
7.B
【详解】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压紧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同时固体也难以被拉伸,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桂花飘香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墨水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A.雾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与空气中灰尘结合形成的,是可见的物体,不是分子,雾霾散去不是扩散现象,故A错误;
B.“破镜难圆”是因为两片破镜子的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的作用力小,故B正确;
C.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故C错误;
D.人们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不是10-10nm,故D错误。
故选B。
9.C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0.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详解】
吃到菜中的咸味,是因为盐扩散到了菜中,是分子无规则运动造成的。炒菜时菜的温度比腌咸菜时的温度高,炒菜时较短时间内就能尝到菜中的咸味,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较快。所以该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1.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存在引力
【详解】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酫等有毒有机物,用它们装修房屋,整个屋子弥漫着有毒气体的气味,属于扩散现象,这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因为固体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分子间距离,胶粘剂干了(凝固)以后,液体变成固体,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间的引力增大,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即用粘胶剂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2.扩散 引力
【详解】
[1]飘来阵阵花香,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更大的一滴是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13.扩散 无规则运动
【详解】
[1]腌菜加糖,菜要过很久才变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2]由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炒菜加糖,菜很快变甜了。
14.液 有 变大 吸收 汽化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
(1)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规则,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的约束,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由图知道,甲为固体物质的分子结构,乙为气体物质的分子结构、丙为液体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固定体积。
物质从甲图变化到乙图时,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组成物质的体积会变大。
(2)瓶内的消毒液喷到被消毒的物体表面,过不了一会儿就“消失“了,是因为酒精和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或蒸发)现象;在附近闻到刺鼻的酒精味,是因为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跑到周围的空气中。
15.(1)2.99×10﹣26kg;(2)1.336×1015m
【解析】
解:(1)1个水分子的质量;
(2)将1cm3水中的水分子紧密排列成一条直线,则其长度l=40nm×3.34×1022=133.6×1022nm=1.336×1015m
点睛:(1)1cm3纯水的质量除以1cm3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即为1个水分子的质量;(2)用每个水分子的直径乘水分子的个数便可求得排列后的总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