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30小题)
1.(2021·广东盐田·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下图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 )
第五章 战后初期的世界历史性 变化……………(204) 一、亚洲 战争促发革命(205)“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208)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213)缅甸的新生(217)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221)以色列的诞生(225)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230)
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 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
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 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
2.(2021·湖南永州·高三二模)下表为20世纪50~60年代联合国会员国的增长统计表(部分)。这说明
A.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B.联合国被大国控制利用的局面被打破
C.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的主导力量: D.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世界政治的潮流
3.(2021·福建宁德·高三三模)英联邦是以英国为核心、吸收其前殖民地参加的政治集团。它在一战后形成时只有7个成员国,二战后进一步扩大,至1979年拥有37个独立成员国。英联邦的扩大
A.表明了英国殖民体系渐趋崩溃
B.说明了君主立宪政体备受青睐
C.反映了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潮流
D.体现了两大阵营对峙局势恶化
4.(2021·青冈县第一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各洲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A.美苏冷战渐趋激烈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5.(2021·山东潍坊·高三月考)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他意在强调
A.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性 B.应大力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C.顺应非殖化完成的趋势 D.改革已成为非洲时代潮流
6.(2021·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月考)以下两幅非洲地图分别绘制于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20世纪初,非洲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20世纪初,资本输出是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C.20世纪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趋于瓦解
D.20世纪末,非洲完成独立但仍带有殖民阴影
7.(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某同学制作了下表。根据表格内容判断,他所探究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历史人物
1947年 印度独立 尼赫鲁
1956年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纳赛尔
1959年 古巴革命 卡斯特罗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起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D.“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8.(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如表为20世纪50~60年代联合国会员国的增长统计表(部分)。这说明
时间 会员国发展
1955~1958年 共有23个国家加入联合国,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1960~1966年 共有40个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的会员国达到122个
A.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的主导力量 B.联合国被大国控制利用的局面被打破
C.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D.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世界政治的潮流
9.(2021·内蒙古通辽·高三月考)如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表明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
1967年前 1967年后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 D.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
10.(2021·浙江台州·高三二模)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以下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①发起国为印尼、埃及、南斯拉夫 ②主张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 ④改变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1·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受到以上进程影响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亚非会议的成功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
12.(2021·河北省玉田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
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 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
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 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
13.(2021·内乡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如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1961年 1993年 2012年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个) 25 107 120
A.世界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14.(2021·福建龙岩·高三一模)1960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该决议
A.确立了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
B.推动了亚非拉地区建立新兴民族国家
C.实现了各国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理念
D.枃建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15.(2021·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一模)图1、图2是1963~1979年欧共体、美国在拉美总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占比。这两幅统计图适合用来说明拉美地区
A.加速贸易一体化的进程 B.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C.摆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D.缩减与欧美之间的贸易
16.(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1956年,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发如表项《联合声明》。《声明》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提出“应该建立世界规模的集体安全”,“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的接触和意见交换”。该声明
A.缓和了美苏争霸的局面 B.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最终实现
C.推动了三个世界的形成 D.促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7.(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18.(2021·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1903年,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了“美巴条约”。条约规定,巴拿马划出运河区的一条地带给美国永久使用和控制,美国在这一地区行使主权;同时美国保证并维持巴拿马独立。材料反映了
A.美国积极谋夺世界殖民霸权 B.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C.美国开始干预美洲国家事务 D.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掠夺性
19.(2021·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附中高三月考)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由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亚洲四小龙”
国家和地区 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20世纪80年代平均经济增长率(%)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韩国 5.65 6.44 7.43 9.6
新加坡 1.61 1.57 1.31 2.04 6.6
中国香港 6.01 5.79 5.93 5.98 6.9
中国台湾 6.30 6.6 5.8 7.6 7.9
A.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
C.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
D.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
2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22.(2021·山西长治·高三月考)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己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据此可知
A.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地崩溃 B.非洲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C.英国国际地位恢复与提升 D.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23.(2021·山西长治·高三月考)独立后的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这表明
A.印度现代文化呈多样化特征 B.移民文化是现代印度文化的主流
C.西方文化被强加到现代印度 D.现代印度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重构
2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97年夏,在“金融强盗”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A.力图参与世界竞争 B.脱离了本国的国情
C.忽视国际经济合作 D.经济联系相对密切
25.(2021·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模拟预测)真正由黑人执导和出演并反映黑人精神的非洲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萌芽。被誉为第一部真正“非洲电影”的短片《马车夫》,描绘了马车夫被禁止靠近法国人的建筑物,马车夫的“我是谁”“我将会怎样”的内心独白在影片中不断被重复。据此可知,该电影
A.注重故事情节描写以憧憬未来
B.反映了去殖民地化的时代主题
C.通过主观想象抒发作者的情感
D.揭露了法国对非洲经济的掠夺
2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塔哈·候赛因说:“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候赛因
A.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
B.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C.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弊端
D.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27.(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下表为1965—1988年东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20世纪后期的东亚
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 在世界制成品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
1965年 5 10 5.3
1988年 20 23 6.2
A.成为工业技术水平最发达地区 B.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
C.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区域 D.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接近
28.(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二战后,最独特的政治风景莫过于英法等殖民大国争先恐后地从各殖民地撤退,甚至“有时欧洲国家比殖民地民族主义领袖更急于尽早给予殖民地独立”。这“独特的政治风景”
A.源于殖民地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 B.得益于雅尔塔体系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直接影响 D.与殖民者国力衰落和国威下降相适应
2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南南合作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阵地,但是由于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一直受西方主导,南南合作在其后的30多年中进展缓慢,直到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崛起,南南合作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始进入新南南合作阶段。材料反映
A.南南合作极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B.中国是南南合作的绝对主导力量
C.国际经济新秩序阻碍了全球治理
D.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南南合作
3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欧盟日本等发展速度加快 B.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向独立
C.世界各国粮食基本自给 D.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5小题)
34.(2021·广东顺德·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 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英法联合以色列于 10 月29 日,对埃及发动军事打击。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军事斗争。一些阿拉伯国家与英、法断交,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11月初,美国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提出立即停战的提案,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这个提案;11月5日,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侵略,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决心使用武力” 恢复和平;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最终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的胜利。
——摘编自胡才珍《从苏伊士运河事件看英美特殊关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历史影响。
35.(2021·广东梅州·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历史规律,转折时期大都发生在时代的交叉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又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大背景下,亚非拉也发生了转折。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进程》
材料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指出“亚洲本身都变了”的具体含义,并请结合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36.(2021·浙江高三模拟预测)世界史的真正展开始于人类对茫茫大海的全面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该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又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航海条例》使英荷之战不可避免,英国在战争中捕获了1700条荷兰商船,从而大大地扩充了英国的船队。
——摘编自《英国通史》
材料二 1909年,甘地出版《印度自治》,对现代工业文明提出一系列控诉,而认为印度的自治应该是印度文化的胜利,也就是说,印度应该重新发现和确立自己的道德伦理。甘地的这些社会理想的背景亦即对立面,乃是现代性的无限制发展。他的社会理想也不全是独创的。在伦敦,甘地读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卡彭特的著作《另一个甘地》。
材料三 1945年10月召开的第工届泛排本会国交实方理金称”我的确认所方须民地人民方本人民必须在拥有不受外国势力束缚的条件下选举自己政府的权利。”“全世界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联合起来”第五届泛非大会是反殖民主义的大会,是非洲人民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觉悟大大提高的产物,它为非洲各族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二战后,非殖民化大潮汹涌而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
——摘编自潘兴明《丘吉尔与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同时分析《航海条例》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社会理想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殖民化大潮汹涌而至”的原因,指出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37.(2021·全国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编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三 1945~1949年,民族独立浪潮在亚洲兴起,90%以上的亚洲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1950~1959年,这一浪潮从亚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战场,亚洲的独立国家体系进一步扩大。至20世纪末,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38.(2021·黑龙江萨尔图·大庆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预测)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39.(2021·浙江高三模拟预测)独立自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外交政策和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苏联因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和以不同于苏联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将其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并号召南斯拉夫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
——王勇《苏南关系的演变及其意义》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材料三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5年,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显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普通高中实验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处境。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在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综上所述,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正式观察员国的时间、地点和会议名称。并指出21世纪初中国发展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的实例。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中“战后初期”“亚洲”“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以色列的诞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被削弱,无力维持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故选D项;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与材料中“战后初期”不符,故排除A项;“民族独立运动”是反殖民运动,而不是殖民运动,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亚洲的独立运动,不具有世界性,故排除C项。
2.A
【详解】
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格中两个时期大量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这说明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后得到蓬勃发展,很多国家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而独立,故选A项;材料说明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联合国的重要力量,但不是主导力量,当时联合国仍被美国等大国所控制利用,故排除B、C两项;发展中国家加人联合国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民主化就已成为世界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项。
3.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联邦成员国都是原来英国的殖民地转化来的,所以英联邦成员国的增多说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的越来越多,表明英国的殖民体系趋向崩溃,故选A;英联邦的扩大体现了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不代表君主立宪政体备受青睐,排除B;英联邦的扩大是英国殖民体系崩溃的表现,反映的不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潮流和两大阵营对峙局势的恶化,排除CD。
4.C
【详解】
图中的数据表明了联合国成员国在1965-1975年中数量增加的幅度变大,其中以非洲国家数量增多为主,由于非洲国家多是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表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断增加,是二战后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A;苏联解体发生于1991年,排除B;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
5.A
【详解】
根据“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可得出变革之风吹遍非洲,民族意识的增长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因此他强调的是非洲国家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性,A项正确;英国并不会支持非洲的独立运动,排除B项;非殖化并没有完成,排除C项;已经成为潮流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两幅地图相比,20世纪末的地图中大部分是独立国家,但是部分国家的疆域带有明显的人为因素,这说明20世纪末的非洲完成了独立,但是仍然带有殖民阴影,D项正确;20世纪初,有部分非洲国家并未沦为殖民地,排除A项;通过地图无法得出当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排除B项;通过材料只能得出当时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而不能得出其在整个世界的殖民体系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1947年尼赫鲁领导印度独立、1956年纳赛尔领导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59年卡斯特罗古巴革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奋起,A项正确;两极格局指的是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一超多强”是在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际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格中两个时期大量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这说明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后得到蓬勃发展,很多国家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而独立,故选C项;材料说明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联合国的重要力量,但不是主导力量,当时联合国仍被美国等大国所控制利用,故排除AB两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民主化就已成为世界政治的潮流,故排除D项。
9.A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坦桑尼亚中学的历史试卷试题,在1967年以前侧重考查欧洲文明,在1967年后侧重考查非洲文明,说明其意图是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故选A;增进民族自信心不代表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排除B;坦桑尼亚政府意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不是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和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排除CD。
10.C
【详解】
不结盟运动发起时间是在1961年,反对美苏争霸,主张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C正确;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其并未改变二战后的冷战格局,排除A、B、D。
11.C
【详解】
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并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还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这推动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选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亚非会议的成功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AB;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的标志是苏联解体,与非洲独立无关,故排除D。
12.D
【详解】
从材料“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以色列的诞生”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以及新兴国家的诞生,故D项正确;A项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A;以色列诞生于二战后,排除B;C项是在一战后,排除C。
13.C
【详解】
从表中可知,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呈上升趋势,不结盟运动呼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故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B材料未体现,排除;D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
【点睛】
14.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在1960年通过维护附属国权益的决议,这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推动了亚非拉地区建立新兴民族国家,B正确;A是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错在“实现”,排除;D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特征,排除。故选B。
15.D
【详解】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1963年至1979年,欧共体在拉美的进出口量都在减少,而美国在拉美的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在减少,这说明拉美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缩减了与欧美之间的贸易,D正确;拉美地区贸易一体化在柱状图中无法体现,排除A;B不符合六七十年代拉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拉美国家对美国的进口量增加,一定程度上说明拉美地区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在增加,排除C。
16.B
【详解】
1956年印度、埃及以及南斯拉夫的声明实际上是在反对美苏争霸,主张集体安全,而“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的接触和意见交换”有助于新兴的独立民族国家走向联合,即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实现,B正确;《声明》并不能缓和美苏争霸的局面,排除A;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提出,提出时间是在1974年,排除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在1953年,排除D。
17.C
【详解】
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世界史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B排除;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D排除。故选C。
18.B
【详解】
材料表明美国在巴拿马获取利益的同时,还要对其承担一定的义务,体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B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野心,并未反映美国谋取世界殖民霸权,A排除;1823年“门罗宣言”的发表,表明美国就已经开始干预美洲事务了,‘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材料只说明了美国,不能扩展到整个西方现代化,D排除。故选B。
1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
20.A
【详解】
由材料可知,当时的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相对较少,说明民众分享经济成果有限,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A正确;B与材料所述相反;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福利的覆盖面问题,C不正确;D说法不准确,以偏概全,比较片面。
21.C
【详解】
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纳税人拉着欧洲“自立”前进分析可知,①处应该为马歇尔计划,C正确。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于1951年,均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A、B、D三项。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点睛:每年北京都会出一道漫画或者图片题,漫画和图片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它传递的信息远远不如图片中的文字,比如这里有很多的文字“加油”“美国纳税人”“欧洲”“自立”,还有题干中的时间信息。这题给出了时间,是在1949年,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同学们很清楚应该是1933年以后,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马歇尔计划是1949年,欧洲的煤钢联营成立应该是1951年。所以这个题说白了如果不看材料,不看图片,完全通过时间的话这个题其实也可以做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解题的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答题。
22.B
【详解】
根据材料地点“非洲”及关键信息“变革之风己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20世纪60年代非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描述,B项正确;A选项“彻底崩溃”是九十年代,排除;C项英国国际地位恢复与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的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B项。
23.A
【详解】
从材料中可提取出印度独立后采用吸收了多种文化,呈现文化多样性,A项正确;印度是移民文化是错误的,排除B项;C项被强加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被动与材料内容显示“主动”不符,故错误。故选A项。
24.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说明这些国家经济联系相对密切,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这些国家力图参与世界竞争的信息,排除A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波折不能说明它们都脱离了本国的国情,且材料强调是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所致,排除B项;东南亚国家较为重视经济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后期反映黑人精神的非洲电影中,马车夫在被禁止靠近法国人的建筑物即殖民统治的产物时,反复思考“我是谁”“我将会怎样”等,反映了黑人的觉醒和去殖民地化的时代主题,B项正确;憧憬未来与“我是谁”“我将会怎样”等不符,A项错误;材料并非“主观想象”引发的情感,C项错误;法国对非洲的经济掠夺与“禁止靠近法国人的建筑物”不符,D项错误。
26.D
【详解】
材料“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体现的是塔哈·候赛因主张文化独立,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D正确;A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B错在夸大教育的作用,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7.C
【详解】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东亚地区所占世界GDP比重和工业品出口比重显著增长,说明其经济尤其是工业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区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故选C;东亚地区至今并未成为世界工业技术水平最发达地区,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并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故排除B;此时期,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故排除D。
28.D
【详解】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场战争沉重的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势力,西方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正确,A排除;雅尔塔体系主要是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雏形,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B排除;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明显和二战时间不符合,C排除。故选D。
29.D
【详解】
材料反映了南南合作从“进展缓慢”到“进入新南南合作阶段”的变化,原因是“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崛起”,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国际经济格局,故选D;材料关注南南合作,没有直接体现全球化,也没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故不选A;B项和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0.D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促使工业产品出口增加,初级产品出口下降。D正确;此时欧盟尚未成立,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向独立,B排除;粮食出口下降不能说明所有国家粮食实现自给,C排除。故选D。
31.
(1)经济危机对拉美经济的冲击;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拉美民族主义的兴起;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普雷维什的工作经历。
(2)举措:召开国际会议;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西方作斗争。
影响:有利于亚非拉国家巩固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详解】
(1)根据“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发达工业国对拉美出口产品需求骤减,拉美经济陷入萧条”得出经济危机对拉美经济的冲击;根据“长期以来拉美各国形成了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所谓外向型经济模式。”得出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根据所学可得出拉美民族主义的兴起;根据“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构成,中心国家在国家交换中通过不平等、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得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根据所学可得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普雷维什的工作经历。
(2)举措:根据“二战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起始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得出召开国际会议;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根据“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得出建立国际经济组织;根据“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由此组成七十七国集团”得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西方作斗争。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亚非拉国家巩固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
32.
(1)二战加速西方殖民列强的衰落;西方国家内部反帝国主义情绪的发展;美苏忙于冷战,无意获取殖民地;法西斯的侵略破坏了原有殖民体系;反法西斯战争促进殖民地觉醒;西方国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在殖民地的传播。
(2)影响:实现了非洲的独立与自由,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实现民族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后来印巴两国的宗教冲突、局势动荡埋下了隐患。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空前地衰落”可知,二战加速西方殖民列强的衰落;根据“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得到发展”可知,西方国家内部反帝国主义情绪的发展;根据“美国和苏联对在损害战败的敌人和被削弱的盟国的情况下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兴趣”可知,美苏忙于冷战,无意获取殖民地;根据“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的侵略破坏了原有殖民体系;根据材料二中“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结合材料一中“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得到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还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促进殖民地觉醒,西方国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在殖民地的传播。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结合所学知识,从非洲和世界的历史、现实与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非洲独立实现了非洲的独立与自由,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也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印巴分治使得它们(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两个新兴的独立国家,从此摆脱了英国殖民市场的帽子,从此走上了新兴民族独立道路”“宗教冲突事件”“两个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灾民,他们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印巴分治”方案一方面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实现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为后来印巴两国的宗教冲突和局势动荡埋下了隐患。
33.(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苏联和古巴的支持;安哥拉人民积极开展游击战;葡萄牙国力衰弱难以应对。
(2)特点:旷日持久;外国势力介入;对安哥拉造成巨大伤害。
启示:坚决反对国外势力干预国家内政;国内各党派应避免恶性竞争,合作共赢;维护政局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陆续爆发解放战争”可归纳出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根据材料“得到苏联、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积极开展游击战”可归纳出苏联和古巴的支持和安哥拉人民积极开展游击战;根据材料“战争费用占到葡萄牙政府开支的40%”可归纳出葡萄牙国力衰弱难以应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特点:根据材料“从1975年葡萄牙统治者撒出安哥拉,到2002年反对派武装领袖萨文比被政府军杀死”可归纳出旷日持久;根据材料“美国不希望安人运上台执政,于是扶植安哥拉另两大党系‘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与之对抗”可归纳出外国势力介入;根据材料“安哥拉内战对安哥拉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可归纳出对安哥拉造成巨大伤害。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坚决反对国外势力干预国家内政;国内各党派应避免恶性竞争,合作共赢;维护政局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4.(1)原因:二战后英法地位的衰落;美苏两国的介入;联合国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埃及坚持反侵略斗争。
(2)影响: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巩固了苏联和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提高了埃及的国际地位;加速了西欧各国联合自强。
【详解】
(1)原因:据材料“1956 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法地位的衰落;埃及坚持反侵略斗争据材料“11月初,美国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提出立即停战的提案,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这个提案;11月5日,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侵略,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可知,美苏两国的介入;联合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材料“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军事斗争”可知,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2)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巩固了苏联和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提高了埃及的国际地位;加速了西欧各国联合自强等方面回答。
35.(1)含义:亚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史实: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领导人民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2)意义: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详解】
(1)含义:根据材料“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亚洲本身都变了”的具体含义指的是一战后亚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领导人民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2)意义:根据材料“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及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6.(1)目的:打击荷兰的海外贸易。影响:导致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英国海军力量进一步壮大;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得到维护。
(2)来源:印度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食盐进军”;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
(3)原因:殖民地、半殖民人民参加了二战,力量得到发展;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觉悟大大提高。
影响: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详解】
(1)目的: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是“海上马车夫”,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是打击荷兰的海外贸易。影响:根据“《航海条例》使英荷之战不可避免”得出导致三次英荷战争;根据“英国在战争中捕获了1700条荷兰商船”,并结合所学得出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根据“大大地扩充了英国的船队”得出英国海军力量进一步壮大;根据“大大地扩充了英国的船队”得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得到维护。
(2)来源:根据“印度的自治应该是印度文化的胜利”得出印度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根据“甘地读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卡彭特的著作”得出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实践:根据所学,可列举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食盐进军”、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等。
(3)原因:根据“非洲人民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觉悟大大提高的产物”得出殖民地、半殖民人民参加了二战,力量得到发展;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觉悟大大提高;根据所学可知,二战极大地削弱了殖民国家实力。影响:根据“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得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根据“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得出殖民体系瓦解、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37.(1)从美洲角度: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加剧了美洲的贫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从欧洲角度: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2)变化:由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到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对非洲侵略的国家增多。
成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3)意义: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使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了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成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详解】
(1)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西方殖民掠夺的影响可从对欧洲、美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其中对欧洲主要体现在促进其社会转型一面,对美洲具有破坏性一面。
(2)变化:从图1到图2的侵略范围和侵略国家来看,其变化主要体现为由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到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对非洲侵略的国家增多。原因:这种变化主要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 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促使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使殖民体系走向瓦解;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了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成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38.(1)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基本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详解】
(1)“不同点”,根据材料信息“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基本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知识从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等角度分析。
39.(1)处境: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关系紧张;美苏在全球争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苏不惜通过威胁、孤立、煽动等手段争夺亚非拉地区。
(2)人物:铁托、周恩来、尼赫鲁、纳赛尔。思想:和平、中立与发展(或“不结盟”思想,或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或“万隆精神”)。
(3)影响:在东西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时间、地点和会议名称:1992年,雅加达,第十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实例: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详解】
第(1)问从材料和战后的世界格局,可知新兴的民族国家,面临着美苏两极的威胁,是在国际关系紧张的局势下兴起和发展的。
第(2)问材料二和三反映的应该是不结盟国家和中国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安全,而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外交的原则和精神,要联系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表现。人物方面主要有铁托、周恩来、尼赫鲁、纳赛尔。思想方面主要有和平、中立与发展(或“不结盟”思想,或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或“万隆精神”)
第(3)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两极格局构成了冲击,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是在1992年雅加达第十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在21世纪,中国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国际组织。
40.(1)沙逊洋行档案是一手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高。罗思的著作是文献资料,属于二手史料,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因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会影响其价值。
(2)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以英国为后盾,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等输出,反映了列强以战争和商品为主要手段,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扩张。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以工业、房地产、金融的投资为主,反映了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可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失败、沙逊集团的撤退反映了英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消退,可用于研究殖民体系的瓦解。
总之,《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是调查研究专著,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史,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侵略的缩影。
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详解】
(1)沙逊洋行档案是一手史料,因此客观性和真实性高。罗思的著作是文献资料,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存在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的影响,其价值低于一手史料。
(2)根据“1834年,英国政府正式废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英国对华贸易快速增长。鸦片战争后,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得出此时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英国以战争和商品为主要手段,对印度、中国进行殖民扩张。史料价值,可从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根据“1880-1920年,重点除扩展亚洲地区原有业务外,在孟买开展了工业投资”“1920年以后,在上海大力发展房地产并广泛投资于工业、金融”,得出此时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阶段,以工业、房地产、金融的投资为主,反映了列强的主要侵略手段是资本输出。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根据“1935年”“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遭到中国人的反对而搁置”“沙逊集团通过汇出利润和两次撤退”,可知此时为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阶段,“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沙逊集团的撤退反映了英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消退。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殖民体系的瓦解。最后总结说明,《沙逊集团在旧中国》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史,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侵略的缩影。(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