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31 08: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不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
A. 少数民族在统治区域内发展农业经济
B. 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C. 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
D. 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
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 经济发展依赖于政治稳定
C. 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了北方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 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 南伐与迁都都存在阻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公元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颉利可汗;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主要原因是
A. 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 B. 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
C. 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D. 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
唐代长安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 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 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D.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 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 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 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唐朝的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可以嫉妒、挑剔、改嫁、再嫁、和异性交往可以不避嫌,妇女可以和男性一样从事商业活动;在政治领域中,她们也展现了毫不逊色于男性的领导才能。据此可知,唐代()
A. 男女地位平等 B.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C. 市民阶层兴起 D. 出现儒学批判思想
《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 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 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行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 弱化了宰相权力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导致冗官现象 D. 加强了权力制衡
有研究者说,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称为“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须再送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进行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这反映出唐代()
A.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B. 皇权与相权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C. 三省互相牵制避免了丞相专权 D. 皇帝对军国大事拥有最终决策权
《晋书·郭象传》:“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由此判断郭象的思想属于()
A. 佛教 B. 玄学 C. 法家 D. 道教
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这说明()
A. 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 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 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 统治者采纳道家无为思想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
A. 改变了基本教义 B. 出现了人文关怀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迎合了本土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所谓“部曲制”),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如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私人部曲五千人参加讨卓战争,地方豪强率部曲归附曹操的先后有李典、许褚、任竣等人。……西晋末的大混战,豪强世族不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反而以北方陆续逃来的大量农民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2)有学者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分裂为后来隋唐的再统一孕育着条件。请归纳这一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的因素?
1.【答案】C
【解析】略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说的是南北方水利工程数目的变化情况,没有涉及水利技术水平的对比,故A错误。
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正确。
C.题干仅体现南方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有所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错误。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的情况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是非常充分的,故A错误。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符合事实,故B正确。
C.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也符合事实,故C正确。
D.南伐与迁都都是有阻力的,故D正确。
故选A。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依据材料“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以后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
ABC.三项虽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均不符合“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排除ABC。
故选D。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与突厥关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项不能说明唐与突厥前后关系的变化,故不选AB。
C.项从属于D项,是唐朝国力衰退的表现,故不选C。
D.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与突厥的关系由处于优势到借助突厥军队消灭叛军势力的原因在于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的民族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使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风俗影响,故C正确。
A.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在新疆地区的管理机构,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错误。
B.鸿胪寺是唐朝在六部下设的一个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错误。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鼓励外来宗教传播,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货币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中提及唐朝政府通过诏令“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布帛在市场交易中具有钱币的法定地位,“钱帛兼行”的多元货币制度不仅本身存在明显缺陷,而且越来越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故C正确。
A.唐朝之前就有以绢帛作为货币的传统,故排除A。
B.题干强调的是商品流通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B。
D.多元货币制度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唐朝的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可以嫉妒、挑剔、改嫁、再嫁、和异性交往可以不避嫌,妇女可以和男性一样从事商业活动;在政治领域中,她们也展现了毫不逊色于男性的领导才能”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深受少数民族和异域文化的影响,妇女在婚姻生活、商业活动以及政治领域中受限较少,故B项正确。
A.男女地位平等与唐朝的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
C.题干旨在说明妇女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市民阶层的兴起,故排除C项。
D.儒学批判思想出现在明清之际,故排除D项。
故选B。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反映了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正确。
B.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不选B。
C.题干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不选C。
D.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故不选D。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略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不选A。
B.据题干“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政务”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商议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正确。
C.根据题干可知政事堂是议事处,并不会导致冗官,故不选C。
D.题干未涉及权力制衡的相关内容,故不选D。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C.两项说法不全面,故不选AC。
B.题干体现了宰相集体议事,三省相互制约,避免个别宰相(权臣)专权。材料中的“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说明皇权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故B正确。
D.项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D。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略
14.【答案】C
【解析】略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日益本土化,故D项正确。
A.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故排除A项。
B.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
C.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故排除C项。
故选D。
16.【答案】安定统一,统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
【解析】略
17.【答案】(1)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支持割据混战的军阀。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如十六国时期,内迁的“五胡”和汉族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之间不断混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如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西晋时八王之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如东晋南朝时高门士族把持朝政。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解析】略
第8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