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1 09: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入门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研究时,可通过对其替代物的研究获取事实材料,间接地研究原型的性质。如图表示研究地球形状的模拟实验。下列实验中与上述研究方法一致的是(  )
A. 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系 B.摇晃盒子,感觉盒内物体的大小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 D.橡皮泥演示受精卵的分裂
2.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是(  )
A.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发明了蒸汽机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
C.小沅到江滨公园游玩,发现了很多月季花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3.“科学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身边。”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往往都属于那些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人。下列发明或发现与相关的科学家对应错误的是(  )
A.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B.瓦特:好奇于沸水顶起壶盖改进了蒸汽机
C.琴纳:发现挤奶工不得天花发明接种牛痘 D.达尔文:按生物特征创造了双名制命名法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入固体
C.称量食盐 D.量筒读数
6.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闻药品的气味 D.取用少量固体
7.实验操作,不仅要科学规范,还要关注环保、安全等问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装入固体粉末 B.加热液体
C.添加酒精 D.处理废弃药品
8.学会规范地使用实验仪器是中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下列有关滴管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取液时,在液体中挤压胶头 B.伸入试管内滴加液体
C.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 D.将洗净后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
9.中学科学课是综合理科课程,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做法或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可以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学会观察与实验等研究方法
C.随意观察,东张西望
D.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
10.在(动物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生物学家长时间隐藏在从林中用摄像机等工具来研究动物的行为,这种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文献法
11.小安超喜欢吃奶茶里的珍珠,于是每次买珍珠奶茶时总会要求多加珍珠。一次她买了一杯320mL的珍珠奶茶,她想知道这杯珍珠奶茶中“珍珠”占了多少体积。于是把杯里的奶茶倒入了三个全新的量筒中,直到液体全部倒完,结果如图所示,则“珍珠”的体积约为(  )
A.60cm3 B.180cm3 C.240cm3 D.260cm3
12.一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3cm,则此物体的长度为(  )
A.17.8225cm B.17.823cm C.17.82cm D.17.71cm
13.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主要原因是(  )
A.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
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力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14.小明同学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把观察结果绘制如下,则这里小明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  )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是
15.小科在上课时,突然感到肚子疼。他马上去医务室,校医问他是否头疼、咳嗽、鼻塞,然后给他测量体温,你认为校医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 B.获取事实证据 C.建立假设 D.检验与评价
16.在Ⅰ、Ⅱ、Ⅲ三个培养皿中,加入不同成份的培养基,分别接种等量的大肠杆菌,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见下表)。
培养皿 培养基成分 培养皿中的菌落数
Ⅰ 琼脂、糖类 35
Ⅱ 琼脂、糖类和维生素 250
Ⅲ 琼脂和维生素 0
比较哪两组实验结果可得出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糖类?( )
A.培养皿Ⅰ和Ⅲ B.只需培养皿Ⅱ
C.培养皿Ⅱ和Ⅲ D.培养皿Ⅰ和Ⅱ
二、探究题
17.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能见到停在饭桌或其他物体上的苍蝇会不时的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还是……于是小夏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苍蝇搓“脚”是不是为了清除“脚”上的“脏物”。
(实验设计):
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一只品种、大小相同且脚上无脏物的活苍蝇(如乙图)
②在相同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___________,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
小平认为小夏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此缺陷会是什么?___________。
18.微信里有一个小应用叫做“微信运动”,只要打开就能看到自己一天总共运动的步数,小王把妈妈的手机拿在手上,往前走了10步,计步器显示增加了10步。小王想: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1)小王猜测:可能是手机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显示运动的步数。于是,他拿着手机,坐在汽车里,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结果发现计步器示数没有变化。小王的猜想是否正确?___________。
(2)小王拿着手机,随着电梯升降从1楼到达4楼,发现计步器示数仍然没有变化。小王如此操作是因为他重新建立了一个猜想。你认为他的猜想是___________。
(3)小王站在原地,把手机拿在手上,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惊喜地发现计步器示数在变化,而且每向前再向后甩动一次,示数增加1步。由此你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9.按下列要求将仪器对应字母填在横线上:
(1)准确测量液体的体积___________;
(2)取用固体粉末药品___________;
(3)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_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___________。
20.小杨通过学习科学测量的知识之后,用了下图的工具进行了相关测量工作。
(1)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____刻度尺,其分度值是__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2)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小西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图中第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测量法等。
【详解】
ABC.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系,摇晃盒子,感觉盒内物体的大小,制作洋葱表皮细胞都是直接观察或者实验得出结论的,不属于模拟实验,错误。
D.橡皮泥演示受精卵的分裂,是通过对其替代物的研究获取事实材料,间接地研究原型的性质,属于模拟实验,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2.C
【分析】
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详解】
A.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发明了蒸汽机,属于科学探究,故A正确。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属于科学探究,故B正确。
C.小沅到江滨公园游玩,发现了很多月季花,属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是科学探究,故C错误。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属于科学探究,故D正确。
故选C。
3.D
【详解】
A.“苹果落地”是牛顿经典力学万有引力的体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沸水顶壶盖”是指瓦特改良蒸汽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挤奶女工经常接触牛痘,没有出现天花,并且大量的接触牛痘的人都没有出现天花,说明接种牛痘可以抵御天花,两者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按生物特征创造了双名制命名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图中试管液体量超过三分之一,故A错误。
B、胶体滴管在使用时应注意“垂直、悬空”,而不能使胶头滴管尖嘴紧贴试管内壁,故B错误。
C、取试剂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故C错误。
D、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平时凹液面最低处,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A、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持瓶,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倒入液体,选项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固体,将固体置于试管口处,再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固体沿管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将块状固体投入直立的试管中会砸破试管底部,选项错误;
C、称量固体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即固体药品放到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到托盘天平的右盘,同时取用砝码应使用镊子,不能手持砝码,选项错误;
D、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取,选项正确,故选D。
6.D
【详解】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少量气体闻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7.A
【详解】
A、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再将盛有粉末的药匙或纸槽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粉末落到试管底部,选项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加热时,应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能将拇指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选项错误;
C、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时,应熄灭酒精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会造成酒精失火引发事故,选项错误;
D、实验后的废液应倒入废液缸,并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进而污染水体,选项错误,故选A。
8.D
【详解】
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先排出胶头里面的空气,然后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故A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时,应把吸有液体的胶头滴管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以免污染试剂,故B错误。
C、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药液腐蚀橡胶乳头,故C错误。
D、用过的胶头滴管要立即清洗放置洁净烧杯中,但滴瓶中配套使用的滴管不用清洗,故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A、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可以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故A正确。
B、学会观察与实验等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故B正确。
C、进行科学观察时要有目标,不能随意观察,东张西望,故C错误。
D、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故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详解】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在(动物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生物学家长时间隐藏在从林中用摄像机等工具来研究动物的行为,这种方法属于观察法。
故选A。
【点睛】
掌握科学探究各种方法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1.A
【详解】
由图知,奶茶中液体的体积为260mL,
已知总体积为320mL,
所以“珍珠”的体积为
320mL-260mL=60mL
故选A。
12.C
【详解】
在这五个测量值中17.28cm有明显的错误,因此应该把这个数据排除在外。
物体的长度
故选C。
13.C
【详解】
细的量筒横截面积小,对应相同的体积变化,液面高度变化大,即能显示微小的体积变化,测起来更加准确;量筒的示数是均匀的,做的细而高,表示体积的刻度线间隔较大,可以更快、更准确的读数。
故选C。
14.C
【分析】
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详解】
小科同学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把观察结果绘制成结构图形,因此小科采用的记录方法是图形记录法。
故选C。
【点睛】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5.B
【分析】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详解】
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进行实验和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和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医生通常问你是否头痛、咳嗽、鼻塞,然后给你测量体温,医生采取这些活动是为了获取事实与依据,从而得出结论,B符合题意。
故选B。
16.C
【分析】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应当使对照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所处的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培养皿Ⅰ和Ⅱ、培养皿Ⅱ和Ⅲ。若以培养皿Ⅰ和Ⅱ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维生素,目的是探究维生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都有细菌生长。若以培养皿Ⅱ和Ⅲ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变量是糖类,目的是探究糖类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是无糖细菌不能生长。通过比较可知,含糖的培养皿Ⅰ有细菌生长。培养皿Ⅱ有糖有细菌生长,培养皿Ⅲ没糖所以细菌不能生长。因此,实验结果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糖类的是培养皿Ⅱ和Ⅲ。
故选C。
17.苍蝇搓“脚”的次数 A瓶中苍蝇不搓“脚”或搓“脚”次数明显少于B瓶 放入瓶中的苍蝇数量过少
【分析】
本题以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的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遵循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的实验原则,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详解】
实验设计:
②根据实验目的,可知需要记录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②若A瓶中苍蝇不搓“脚”或搓“脚”次数明显少于B瓶,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
放入瓶中的苍蝇数量过少,实验具有偶然性。
18.不正确 计步器示数变化可能与高度变化有关 手机在一前一后甩动的时候受到震动导致计步器示数变化
【详解】
(1)小王猜想:可能是手机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显示运动的步数。他拿着手机,坐在汽车里,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结果发现计步器示数没有变化,所以小王猜想不正确。
(2)小小王拿着手机,随着电梯升降从1楼到达5楼,发现计步器示数也没有变化,小王如此操作是因为他建立了计步器示数变化是因为高度的变化的猜想。
(3)小王站在原地,把手机拿在手上,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惊喜地发现计步器示数在变化,而且每向前再向后甩动一次,示数增加1步、由此你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手机在一前一后甩动的时候受到震动导致计步器示数的变化。
19.H和B G I F
【详解】
(1)准确测量液体的体积需要量筒和滴管,即H和B;
(2)取用固体粉末药品用药匙,即G;
(3)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用试管,即I;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即F。
20.A 0.1cm/1mm 2.20 ①③ 5cm3
【详解】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用有刻度一端紧靠物体,所以放置正确的是A刻度尺;A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2.2cm刻度线对齐,读作2.20cm,该物体的长度为:L=2.20cm。
(2)悬重法测石蜡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1,再用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2,则石蜡的体积
V=V2-V1=59cm3-54cm3=5cm3
据此分析,测量石蜡的体积只需要②和④两次测量,①和③可以省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