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出师表》课件(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出师表》课件(8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19: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23 出师表
【诸葛亮】
四川成都武侯祠 西晋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 《书愤》
“出师一表千载无,
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课文导入
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
1.了解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诸葛亮,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208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蜀汉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死于军中,谥号忠武侯。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正议》等篇。
诸葛亮简介
背景介绍
刘备三顾茅庐,经过隆中对策之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诸葛亮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统率蜀国军队北进,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三国时期全图
诸葛亮当时就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励精图治,振作精神,严明赏罚,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小人,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关于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为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是臣子写给帝王的一种特殊奏章,用于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表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和叙事,但往往又带有强烈的抒彩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其内容,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出师表”就是军队出征前,主帅写给帝王的表文。
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关于“表”
课文朗读
要求:
认真听读、跟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句的节奏。
shì

fěi
朗读,正音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jiàn
朗读,正音2: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zhì
zāng

朗读,正音3:
wèi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quē
yōu
朗读,正音4: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háng
liè
zhǎng
huán
朗读,正音5:
qīng tu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wǎng
wěi
朗读,正音6: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yòu
rǎng

shù
朗读,正音7: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shēng
朗读,正音8:
jiù
zōu

字音检测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hóng
fěi


zhì
zāng

quē


你读准节奏了吗?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阿斗,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爹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杯具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的份上,现在想报答罢了。叔现在就希望你放机灵点,完成你爹的遗愿,让兄弟们也扬眉吐气,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憋屈了。
乐一乐,戏说《出师表》,初步感知文意。
第二课时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绿色词语(下同)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随意地看轻自己
堵塞,阻塞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一自然段
课文译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实在
时候
然而
朝廷
疆场
特殊的礼遇
表提示原因,不译
扩大
发扬光大
发扬,扩展
轻视
译文1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的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将此恩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当,因而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
朗读第1段,再理解分析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主要原因是:
(1)先帝中道崩殂;
(2)天下三分;
(3)益州疲弊。
④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⑤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⑥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⑦这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⑧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第一段小结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例如:否极泰来
表明,显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如果

……的人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二自然段
  
译文2
  皇宫中和朝廷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读第二段,理解分析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
第二段小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严明赏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因此
谦称“我”
无论
广大的,许多的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三自然段
  
译文3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都是贤能老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增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通晓,精通
军队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四自然段
  
译文4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读第3、4段 ,分析理解:
①这两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
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第三、四段关系
宫中之事
府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的原因
衰败
痛心和遗憾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五自然段
  
译文5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能,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注意以下字词:
1、亲贤臣, 远小人
亲近,形作动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语气词,揭示原因,不译。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为节而死,死,为动用法;节,义节
远离,形作动
……的原因
朗读第5段 ,分析理解:
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③“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正面)亲贤臣,远小人;(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④“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②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先汉兴隆,后汉倾颓。
亲贤远佞
以史为鉴
前汉 → 兴隆
后汉 → 倾颓
正反对比
史例
劝谏后主
不应重蹈后汉覆辙
课文解说 (第五段)
小结
总结4、5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府中之事
先帝称能之臣
小结第三、四、五段
宫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远侫)
亲贤臣,远小人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姑且
有名望,显贵
因为
到……去,拜访。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六自然段
注意以下字词: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先帝不以臣卑鄙
4、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姑且
有名望,显贵
因为
地位低微,目光短浅
3、猥自枉屈
辱,降低身份
屈尊就卑
以,来。驱驰,奔走效劳。值,碰上,遇上。
  
译文6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而降尊屈驾,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第6段主要内容:
叙述
身份,生活,追求
品格高远
猥自枉屈、三顾草庐
宽宏大度,不耻下问
由是感激
创业艰难
效忠心愿
⑥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见效果,实现
以致
兵,武器。甲,装备
表示期望
洛阳
用来……的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七自然段
注意以下字词
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深入不毛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致
使……受到损伤
名作动,长草
鼓励、率领
名作状,往北
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
用来……的
表并列

  
译文7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政务托付给我。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驽钝之才,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攸之、祎、允的责任了。
第7段主要内容:
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补笔。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关于刘备托孤: 刘备临终前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七擒孟获”,安抚夷人,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确切的说是哪几句话?)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
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小结第六、七段
文中列举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是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功效,引申为任务
见效果,实现
祭告
发扬圣德
禁不住
忍不住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八自然段
  
译文8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攸之、祎、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显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三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诚宜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5.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尾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的百感交集,无限眷恋之情。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全现,耿耿忠心尽袒。
6.领会第8段的写作思路。
首先,严于律己,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和后主:“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最后,表白不胜依依之情。
小结第七、八段
1.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本课小结:
2.作者对贤臣和后主提出的这些要求,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第三课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深入探究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诸葛亮共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侫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以表达方式为主的结构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写作借鉴
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
《出师表》中
父子之情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之情
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出師表》中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文言知识积累
一、实词总结:
1)道:① “中道崩殂”:
② “咨诹善道”:
2)遗:① “以光先帝遗德”:
②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① “俱为一体”:
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③ “众议举宠为督”:
4)论: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 “每与臣论此事”:
道路
办法
遗留
给予

做,行
做,担任
评判
议论
5)无:① “若无兴德之言”:
②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① “然后施行”:
② “性行淑均”:
③ “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① “有所广益”:
② “至于斟酌损益”:
二、古今异义词: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2、不宜妄自菲薄:菲薄
古:扩大; 今:铺面开业
古:轻视,看不起自己;今:微薄
没有
不论
实行
行为
行列
益处
增加
3、晓畅军事:晓畅
古:精通;今:流畅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古:……的原因今:表示结果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古:痛心遗憾
今:很不满意或非常恨
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古:出身低微、目光短小今:行为卑劣
7、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感激
古:感动奋发;今:感动感谢
8、先帝知臣谨慎:谨慎
古:认真谨慎;今:做事小心
9、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
古:眼泪 ;今:鼻涕
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
古:实在;今:诚实
三、通假字
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余数。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四、词类活用
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五、重要虚词
1)而: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 “可计日而待也”:
2)于:①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 “欲报之于陛下也”:
③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 “还于旧都”:
3)以:① “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③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④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⑤“愚以为宫中之事”。


及于,给


用,拿
用来
以致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认为
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六、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并作解释。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不知所云
作奸犯科
优劣得所
计日而待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指知人善任,使其得到适当的位子。
不知道说些什么。
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
指日可待:
不毛之地:
临危受命:
亲贤远佞:
三顾茅庐:
感激涕零:
苟且保全性命。
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形容荒凉,贫瘠。
形容在紧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非常感激。
判断句:
此皆良实(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倒装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诚”前省略主语“陛下”)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后省略宾语“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前省略主语“臣”)
七、特殊句式
随堂训练
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此或“这”,或“这件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答案:
(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