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31 06: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学者王家范研究指出:“宗法制远不是在西周王朝各地统一施行的制度,现在知道至少楚国、吴国都没有实行。”这表明
A.宗法制度已经走向瓦解 B.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C.楚吴两国脱离王室控制 D.各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
2.汉代史书中有很多官吏死后“家无余财”,甚至无以为葬的记载。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发现了汉武帝时期张汤(曾官至御史大夫)墓。其出土随葬品十分简单,多为小件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和史书记载吻合。这种现象主要
A.得益于休养生息的推行 B.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C.表明墨子思想得到贯彻 D.受到察举制实施的影响
3.在中国古代,皇后的废立一度是“国家大事”,并产生了外戚干政现象。直到唐高宗时,皇帝听从李勣的意见,把皇后废立作为皇帝“家事”处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贬黜其舅父长孙无忌,才基本告一段落。这种变化反映了
A.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世家大族特权地位被打破 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4.宋朝的铜钱大量出现在东南亚和西亚国家等地区,当时的朝鲜和日本甚至一度停用自己的货币,改用宋钱,宋钱成为大受欢迎的硬通货。这说明当时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B.周边国家商品经济落后
C.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D.宋朝对外经济交流频繁
5.在16世纪末万历王朝的后期,朝野上下,掀起一股骂皇帝的“非君”思潮。大臣连篇累牍地指责君主的过失,毫不掩饰地揭露当朝皇帝“酗酒”、“恋色”、“贪财”、“尚气”,等等。这种现象体现了
A.皇帝权威荡然无存 B.万历皇帝从谏如流
C.理学影响政治风气 D.早期民主思想出现
6.1907年,清政府规定,企业创办人集股5000万元以上,授予商部头等顾问,头品顶戴,其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三代而止,即使仅仅集股50万元的商人,也可以获准授予五等议员加七品顶戴。这
A.加剧了官场的腐败 B.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C.促使社会实现平等 D.推动新政成功开展
7.1911年张聿光在《民立画报》上发表了题为《袁世凯骑木马》的漫画(如图)。漫画中袁世凯身穿清朝官服,骑在木马上摇来摇去。漫画显示武昌起义后的袁世凯
A.忠于清朝全力镇压革命 B.思想守旧落后时代潮流
C.意图利用乱局谋取私利 D.幻想依靠武力复辟称帝
8.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纳兹兴高采烈地宣称:苏维埃政权在广东的建立,“证明这个省显然出现了大好的革命形势,现在可以提出夺取政权的问题了”。这表明
A.国民大革命进入了高潮阶段 B.广州起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C.罗米纳兹错误估计革命形势 D.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9.《彭燕郊溆浦土改日记》记载:土改的地区,如果要兵,有要不尽的兵源。农村中偷窃的现象没有了,现在有些地方真正是夜不闭户,没有偷牛、赌宝,人人都以劳动为光荣。该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土改
A.彻底改变了社会风气 B.推动了工业化的开展
C.目的是为了获得兵源 D.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
10.1981年,年广久租地创办“傻子瓜子厂”,雇了100多人,此举引发了年广九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先后两次表示,应该“放一放、看一看”,“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据此可知,当时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探索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国家认可
11.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刚刚成立几十年的罗马共和国曾派代表团前往雅典学习政治制度。罗马代表团认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并不完善,不仅不能保证国家长久的和平和发展,还可能导致暴民政治。这表明
A.罗马共和国将建立帝制 B.雅典民主政体尚未确立
C.罗马文明源自希腊文明 D.雅典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12.科学史家认为,有一部著作“总结了过去时代人类探索宇宙哲学和隐藏在世界后面的物理学所累积起来的理论成果,不仅埋葬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而且也宣告比较新的笛卡尔机械宇宙体系的完结,直接促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13.1789年,华盛顿上任后,任命了部长,遇有重要事情或在紧急时期,即召集部长们开会,这就是华盛顿所首创的内阁会议制。这在宪法中并无规定,它不向国会负责,只向总统一人负责,无集体责任。这一体制被一直沿传下来。这一做法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确立 B.加强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C.有悖于分权制衡的精神 D.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局面
14.下表是世界制造业生产中英国、美国和德国所占的比率单位:%
区分 1880 1900 1913 1928 1938
英国 22.9 18.5 13.6 9.9 10.7
美国 14.7 23.6 32.0 29.3 31.4
德国 8.5 13.2 14.8 11.6 12.7
该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A.大国兴衰与制造业发展 B.世界大战与西方的衰落
C.计划经济与工业化建设 D.社会制度与经济增长率
15.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著作中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应当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该理论
A.意在强调计划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B.忽视了世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C.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弊端 D.正确判断了战后世界经济走向
16.大卫·德布莱认为:“国际化就像造一双适合各类人群的圆头鞋。它不会像量身定做的鞋那样舒适合脚,但能让更多人有鞋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际化可以解决贫困问题 B.世界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
C.国际化会抹杀各民族个性 D.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体育口号作为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表述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新中国各个时期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提出来的体育口号
时间(年) 口号
1949—1956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亲笔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外还有“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口号。
1957—1966 60年代初喊出了“敢笑珠峰不高,定叫红旗上飘”的口号。
1967—1979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
1980—1990 各种赛事中流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
1991—2000 国家提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
2001年至今 中国将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确定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摘编自高慧妮等《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口号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体育口号的变化及其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20世纪维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冷战的两个超级大国得出了不同结论,它们都认为,二战的胜利证明了自己制度的优点。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中遭受破坏最小的国家,它在战后成为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着手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制度,以便再次利用竞争性市场和国际贸易带来的技术创造力来促进发展。与此同时,在“伟大爱国战争”的胜利的鼓舞下,苏联领导人坚持认为,他们的制度会在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政治和军事力量上超过资本主义世界。
——以上材料均引自(美)克里斯提安等《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在1913—1950年急剧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二战后美国政府“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制度”的做法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政府把户口增减、田野开辟等当作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贞观三年(629年),朝廷曾颁布诏令,内容是“赐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唐政府将天下男女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等,令地方官按照黄小中丁老的原则,将所辖百姓对号入座。贞观三年,唐政府招附塞外民族120万口。贞观五年,唐政府以金帛自突厥赎还汉人8万余口。根据《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统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比唐高祖武德七年增加了约7069154户,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数百年的最高户数。
——单培勇等编著:《中国国民素质史论纲》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人口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人口增长与盛唐气象出现的关系。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经过三次英阿战争,阿富汗终于击败了宿敌英国,实现独立。但很快阿富汗又处于两大阵营的交锋前沿,阿富汗积极拥抱“不结盟运动”的构想,试图保持中立,在夹缝中同时与苏美周旋,以求生存并从中获利。20世纪50和60年代,美苏在阿富汗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阿富汗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第二大苏联军事援助受援国,在机器设备、新技术等方面深深依赖苏联。美国的援助迅速延伸到文化教育领域,阿富汗人积极学习外语,赴美留学的队伍呈壮大之势。
哈菲佐拉·阿明于1979年9月政变上台后,阿富汗局势愈发动荡,美国、苏联干预愈发深入。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则几乎使用了除直接军事干预以外的所有手段援助阿富汗,致力于使苏联付出“尽可能高昂的代价”。1989年,苏联被迫从阿富汗撤军,以高昂的代价结束了战争。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停止了对阿富汗的援助。作为代理国,阿富汗的国家命运也在美苏的这场大博弈中被彻底改变。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与创伤自不必多言,产生更为深远影响的是战争对阿富汗国内政治力量格局的影响。战后的阿富汗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状态,始终没有出现一支可以真正掌控局面的强大政治力量,也久久没有迎来和平。
——摘编自陈晔:《制造泥潭:美国在阿富汗的秘密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援助阿富汗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阿富汗积极拥抱“不结盟运动”的构想谈谈你的看法。
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当·斯密(1723—1790年),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18世纪初的英国市场经济已经兴起,追求个人利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类传统的利他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已成为一个大问题。亚当·斯密以《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这两部书立世,两部书却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性:《国富论》揭示了人的物质属性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则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他在书中提倡用“同情弱者”“悲悯苦难”“爱他人”“正义”“人性”“谨慎”“责任感”等去支配世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公民的幸福生活。书中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摘自魏进平:《古今中外名家论责任》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德情操论》出版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道德情操论》的当代价值。
三、论述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变”的意义上,“历史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陈代谢的”。因此,说“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变”,近乎数典忘祖,是不明乎中国既有变易的高明哲理,其社会变之微、之渐,历代都在进行,此中每每深藏着数千年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故能数千年屹立而不亡。然而中国古代的变易观与近代由西方传入的进化论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显示出的正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质的区别。“变易”的图式是“循环的(同心)圆圈”,呈封闭型,六道轮回,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故靠自身走不出中世纪。“进化”是“基因变异”,“新旧不断起承转合”,其图式是不断上升的螺旋,呈开放型。这就是为什么外因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C
6.B
7.C
8.C
9.D
10.B
11.D
12.B
13.B
14.A
15.B
16.B
17.
(1)历史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革时期“极左”思想得到纠正,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对外开放,中国融入世界。
(2)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的转移促使口号的主题转向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号的关注点转向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目标转向世界体现了中国经济融入到全球化的发展。
意义:促进了国家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民的体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
18.
(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受到冲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冷战的影响。
(2)做法: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影响:推动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19.
(1)内容:鼓励生育;进行细致的户口统计;招抚塞外民族和流亡人口(招徕人口);将人口增减纳入政绩考核。
历史背景:经历隋末动乱,需要增加人口(劳动力);唐朝初年政治清明;唐代民族关系较为和谐(民族政策开明)。
(2)关系:盛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20.
(1)原因:美苏争霸的需要;两极格局下,阿富汗国内政治势力斗争激烈。
影响:导致阿富汗政局动荡;影响了冷战后阿富汗的发展。
(2)看法:对外政策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两极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冲击;是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的表现。
21.
(1)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贫富差距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
(2)当代价值:有助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了社会分配改革,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22.观点一:我赞同“中国古代的变易观与近代由西方传人的进化论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显示出的正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质的区别”。
阐述:
①中国古代的“变易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古代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逐步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这些都体现了数千年中国人的智慧,彰显传统社会的特征。
②西方的“进化论”是工业文明的体现。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些体现了近代社会的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的“变易观”和西方的“进化论”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的观念下,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区别。
观点二:我赞同“外因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阐述:
①西方先后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思想得到解放和进一步传播,把矛头指向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以自然经济为主体,思想禁铟、盲目自大的中国。
②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战争,在西方侵略的冲击中,中国才有了一系列的反应:新思潮萌发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由此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结论: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的历史,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观点三:我认为,“外因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阐述:近代以来,列强数次发动侵略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因素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可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内外各种条件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