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前案)
【导读】
【课前预习】
一、青铜器高超工艺
1. 作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 制作: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青铜器铸造技术采用“________”,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其代表有著名的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二、甲骨文记事
3. 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________和牛、羊等_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至今已超过16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约4500个,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4. 记事: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包括________、战争、农牧业、________、刑法、医药、________历法等。
5. 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________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6. 特点: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会意、________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是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7. 作用: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________与________的重要阶段。
1.①. 礼器 ②. 国家权力
【解析】
【详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
2.①. 泥范铸造法 ②. 司母戊鼎
【解析】
【详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除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3.①. 龟甲 ②. 兽骨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①. 祭祀 ②. 官制 ③. 天文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因此填写祭祀;官制;天文。
5.①. 古代文字 ②. 商朝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对后世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汉字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
6.①. 象形 ②. 形声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7.①. 形成 ②. 发展
【解析】
【详解】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试卷第1页,总3页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后案)
A组
一、选择题
1. 认真观察如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2.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 司母戊鼎 B. 青铜立人像 C. 青铜神树 D. 四羊方尊
3. 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4. 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 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 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 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5. 下面国宝重器,凭借其巧夺天工的设计、优美的纹饰等备受世人关注和喜爱,它们均出土于河南。这说明( )
妇好鸮尊 莲鹤方壶 云纹铜禁
A. 文化中原,工艺高超 B. 夏商文明,领先世界
C. 生产工具,种类丰富 D. 封建文化,异彩纷呈
6. 下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 )
古文字
现代汉字 采 刃 焚 休 曰
A. 甲骨文 B. 小篆 C. 契丹文 D. 西夏文
7. 如下图中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商朝时期一直被使用到今天 B. 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发现和识别
C. 记载的内容只涉及祭祀与战争 D. 是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
8. 2014年青岛世园会的会徽(下图)设计,核心图形符号采用了中国古老文字“艺”字的字体,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材料中的这种“古老文字”,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是
A. 金文B. 大篆C. 甲骨文D. 小篆
9. 图中所示甲骨文最有可能反映了哪一个时代所见武器和使用情况。
A. 夏朝B. 商朝C. 春秋D. 战国
10.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汉字结构基本形式的文字是
A. B.
C. D.
B组
一、选择题
11. 如下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大盂鼎 D. 铜象尊
12. 下图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此可知毛公鼎属于
A. 酒器 B. 食器 C. 乐器 D. 礼器
13.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历史文物共同反映了( )
A. 河南文化、悠久灿烂 B. 文明起源、皆出中原
C. 中外文明、交流频繁 D. 丝织工艺、世界领先
14. 河南省文物局联合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启动“古都重宝耀中华”大型系列文博活动,从80件国宝中评选出四大古都各自的九大“镇都之宝”,以下是其中四件, 他们共同说明了
A. 中华文明的演进 B. 灿烂的中原青铜文明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
15.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 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 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中心 D. 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
16.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古代神话传说都发生于河南 B. 奴隶主贵族奢侈的生活
C.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文明成就 D.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7. 人用勾将箭从人体剔出,即为医疗。下图是“医”字在商朝的最初写法。该字可能属于( )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大篆
18. 下列对下图实物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多为占卜记录 B. 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 反映了夏朝的历史 D. 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19. 下面表格中的文字属于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这些文字是 ( )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草书
20. 观察如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B. 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 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 D. 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二、材料分析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在古史研究中尤其历史时期,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结合可以帮助解决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甲骨文使史学家对《史记》中资料的高度可靠性有了重新认识;发现的青锏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牙器、兽骨等遗物和墓葬、建筑遗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商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的能与文献相对照,有的则从根本上弥补了文献的不足。
——钱益汇《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钱益汇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考吉学与历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坦成部分,它们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研究领域上各有特点。20世纪初近代考吉学传入中国.它就以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历史研究中捏当着1重建古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引发研究方法上的炎莘,扩大了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吉学申的应用和考吉学自身的发展,它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材料和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范畴,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竞为显著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研究,促进历史研究的进步。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B
【解析】
【分析】
【详解】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仔细观察图片可知,选项B是司母戊鼎。B项正确;ACD项也是青铜器,但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ACD项。故选B项。
2.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与题干“巨鼎”相符,故A项正确;青铜立人像和青铜神树属于“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是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上盛行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题干“出土于我国河南”不符,排除BC项;商代的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与题干“巨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由此可见,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④①②,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4.A
【解析】
【分析】
【详解】四幅图片能够体现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和工艺水平高超,这些文物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仅从材料并不能得出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的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5.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宝重器,凭借其巧夺天工的设计、优美的纹饰等备受世人关注和喜爱,它们均出土于河南。”“妇好鸮尊”“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可知,这些青铜器,它们的铸造工艺与中原地区息息相关,体现古代中原地区青铜工艺高超,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莲鹤方壸是春秋时期的文物,故B选项错误;青铜器主要作为食器、礼器,故C选项错误;这些青铜器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文明,故D项错误。
6.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甲骨文。我国很早就有文字了,我国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殷墟出土的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从甲骨已被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很多字都是汉字的雏形。这些都是说明了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故A项符合题意;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与材料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是书写契丹语的两种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与材料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西夏文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杂,与材料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直到1899年,王懿荣才发现。B项符合题意。甲骨文流行于商朝时期,秦朝使用小篆;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可能还存在未发现的更早的文字。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8.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而得出C选项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甲骨文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9.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是刻在甲骨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文物,因此图中所示甲骨文最有可能反映了商朝所见武器和使用情况,B项正确;夏朝、春秋、战国都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载体是龟甲和兽骨。ACD项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商朝的青铜器文明。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商朝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图片是四羊方尊,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商朝的青铜器文明
12.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并结合所学可知,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西周时期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所以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三幅图片反映的文明成就均出自河南,且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故体现了河南文化悠久灿烂。A项正确;B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历史真实,排除B项;三幅图片均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D选项的结论只符合第一幅图片,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晟编钟:高27.5厘米,宽18厘米,重约6千克,甬部为双夔形,钲部酉36枚,舞和篆部饰蟠虺纹,正面中部用阴线科篆书"大晟"二字,背面刻"夷则",器形古朴典雅,纹饰优美,大晟是北宋王朝的宫廷乐府名,大晟编钟就是大晟乐府的乐器之一,它是宋徽宗赵佶崇宁三至四年在京师所铸,式样仿照春秋时期的宋公成钟铸成,妇好鸮尊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 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乳钉纹铜爵1975年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有两钉形短柱,腹部一面有凸线两道,两线之间横列五枚乳钉装饰,器壁甚薄,这三件文物都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反映了灿烂的中原青铜文明,故B正确;ACD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15.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选项“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殷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可知“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的表述是错误的,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不错的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图片所反映的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如炎帝、二里头文明、甲骨文等,这些都在河南,反映出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故D项正确;甲骨文并不是神话,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奴隶主贵族生活奢侈,故排除B项;轩辕故里与原始社会有关,与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文明成就不符,故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解析】
【分析】
【详解】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故A项正确;图片的内容与BCD英的字体特征明显不符合,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北称作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大量出土,反映了商朝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故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9.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表格和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生活,A项正确;小篆是秦统一后实行的,B项错误;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C项错误;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故D错误。故选A项。
20.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图片信息,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选项B符合题意;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A排除;甲骨文发现地集中在河南安阳一带,C排除;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商朝的历史,D排除。故选B。
21.观点: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论述:远古时期,特别是商朝以前缺乏文字记载,人们口耳相传,考古发现的文物成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成为研究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甲背文的发现,使我国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综上所述,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根据“在古史研究中尤其历史时期,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结合可以帮助解决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提炼主题为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论述时可根据材料“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甲骨文使史学家对《史记》中资料的高度可靠性有了重新认识;发现的青锏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牙器、兽骨等遗物和墓葬、建筑遗存……”等内容分析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所起到的作用,如远古时期,特别是商朝以前缺乏文字记载,人们口耳相传,考古发现的文物成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成为研究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甲背文的发现,使我国的历史有文字可考。最后再进行总结可得出,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试卷第1页,总13页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中案)
【时空概览】
【图解历史】
青铜器做出来的时候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所以最早被误称为青铜。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
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称作“青铜时代”,并将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
利簋(gu i)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等级地位的高低与青铜器数量之间成正比。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卜辞内容为“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意为妇好率三千人马及奴隶士兵一万人,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汉字发展特点:从复杂到简单,从形象到抽象。
【知识框架】
【课中练习】
1.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 夏朝B. 商朝C. 周朝 D. 秦朝
2. 下图为青铜器“卫盉”。其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裘卫用礼器和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材料说明当时的西周( )
A. 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B. 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C. 出现了土地转让情况 D.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3. 今年四川三星堆考古发掘再次惊艳世界。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杰出代表是
A. B.
C. D.
4. 下图是部分商周青铜器的实物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商周青铜器( )
A. 用途广泛 B. 造型优美 C. 世界领先 D. 铭文众多
5. 下列三幅图片显示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商周时期文明程度较高 B. 商朝时期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C. 商周时期手工业较发达 D. 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
6. 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7. 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
A. B.
C. D.
8.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下列象形文字中表示汉字“牛”的是
A. B. C. D.
1.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是青铜器中的精品。B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裘卫用礼器和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可知,裘卫用礼器和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可见田地可以私人交换,因此材料说明当时的西周出现了土地转让情况,C项符合题意;AD项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和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自然经济是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后形成的,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故选C。
3.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需要选择中原出王的青铜器,根据所学知识,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而河南省属于中原地区,故D符合题意;选项A是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猪纹陶器,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BC的器物为甲骨,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烹饪时期、编钟乐器、兵器、车马器、镰刀”可以看出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A正确;题干图片体现不出造型精美、世界领先、铭文众多的信息,排除BCD。故选A。
5.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安阳殷墟刻有文字的甲骨反映出商朝出现了我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妇好鸮尊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西周毛公鼎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由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显示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商周时期文明程度较高,故A符合题意;刻有文字的甲骨不属于青铜器,排除B;刻有文字的甲骨与文字有关,与手工业无关,排除C;题干三幅图片均未涉及到隶书,排除D。故选A。
6.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来源于欧洲,排除;B项起源于古埃及,排除;C项起源于两河流域,排除。故选D。
7.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因为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迁到殷。因此商朝又叫殷朝。B项符合题意;原始社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制造陶器和玉器,黑陶器、猪纹陶钵等,排除A项;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方升是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排除B项;秦朝废除六国的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排除D项;故选择B。
【点睛】“商朝历史”是解题的关键,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商朝因都城后迁到殷墟,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8.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人字;B项是牛字;C项是火字;D项是日字。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试卷第1页,总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