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08:5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后案)
A组
一、选择题
1. 如下图是1894年英国伦敦一家报纸出版的时事配图。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一个英国人躲在木墙后观看这场战斗。该图表明当时英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是( )
A. 弱化日本,认为中国必胜 B. 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
C. 严守中立,保护自身利益 D. 密切关注,害怕受到攻击
2. 下图是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馆里应该有哪位人物的英雄事迹陈列
A. 林则徐 B. 陈化成 C. 陈玉成 D. 邓世昌
3. 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A. 戚继光抗倭 B. 雅克萨之战 C. 黄海海战 D. 《马关条约》
4. 2018年9月,“丹东一号”沉船被确认是北洋水师沉舰——“致远舰”。以下是在这次水下考古中发现的文物图片。其中不能作为确认“致远舰”直接证据的是
A. A B. B C. C D. D
5. 如下图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战役后作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是( )
A. 黄海海战 B. 威海卫之战 C. 辽东之战 D. 丰岛海战
6. 习近平主席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图再现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的悲壮场景。在这次海战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
A. 左宝贵 B. 关天培 C. 邓世昌 D. 陈化成
7. 下图是发表于英国《笨拙》杂志的一幅时政漫画,反映了近代某场侵华战争情况,坐在地上的中国大汉高呼“快来人救我呀”。这场战争后中国的形势是
A. 从此开始遭受列强的百般蹂躏 B. 开始了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C.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 下面漫画题目是“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漫画中日本人已经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下列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A. 日本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B.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 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D.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9. 读下图,导致图中划线城市被迫开放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0. 下边是著名历史漫画《时局图》,该漫画反映的是( )
A.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D.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组
一、选择题
11. 下图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日两国从欧洲采购军舰列表。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国海军建设逐渐迟缓 B. 两国军舰均自欧美采购
C. 中日海军实力旗鼓相当 D. 北洋海军战力亚洲第一
12. 下图是蒋廷黼《中国近代史)所载某次战争形势图,此次战争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3. 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 戚继光抗倭斗争 B. 康熙皇帝雅克萨之战
C. 邓世昌黄海海战 D. 叶志超平壤战役
14. 清末郑观应在一首诗中写道:“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东沟海战”的地点应是下图中(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15.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年代尺。其中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下面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内容为一个渔夫在钓鱼,远处从海岛上伸出来的一只手拿着剪刀要剪掉钓线(剪刀上写着“欧洲的干预”),而鱼身上写着“辽东”二字。这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导致了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B. 激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7. 19世纪末,某条约签订后,法国的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描绘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8. 下图是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反映了( )
A.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 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19. 下图所示内容表明( )
A. 八国联军疯狂瓜分中国 B.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 帝国主义支持军阀割据
20. 某历史公众号推出如下研究内容。该公众号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 列强的侵略 B. 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近代化的探索 D. 民族觉醒
二、材料分析题
21. 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 80-120 字的历史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对比或联系)
1.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图是1894年英国伦敦一家报纸出版的时事配图。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可以看出,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一个英国人躲在木墙后观看这场战斗”其目的是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致远舰中炮后倾斜,弹药用尽,其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殉国,D正确;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A错误;陈化成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名将,B与题意不符;陈玉成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将领,C不符题意。
3.C
【解析】
【详解】根据示意图中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的两大主题。甲午中日战争中,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故C正确;戚继光抗倭是发生在明朝反抗外来侵略的表现;雅克萨之战是发生在清朝17世纪中期,反抗沙俄的入侵;《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条约,不属于反抗侵略的表现。故排除ABD项。故选C。
4.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丹东一号’沉船被确认是北洋水师沉舰—— ‘致远舰’”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的黄海海战是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袭击北洋舰队,海军提督指挥舰队与日本舰队激战5小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官兵英勇杀敌,英雄殉国,“致远舰”被鱼雷击中沉没。故水下考古中发现的弹药有日本舰队的和整个北洋舰队的,故不能作为确认“致远舰”的直接证据,B符合题意;在舰体上的“致远”文字标识的白瓷托盘,可以作为确认“致远舰”直接证据,A不符合题意;在舰体上发现“致远”舰船带陈金揆的望远镜可以作为确认“致远舰”直接证据,C不符合题意;在舰体上发现有“致远”舰特有的方形舷窗以作为确认“致远舰”直接证据,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漫画和所学可知,图中的致远舰要撞沉的吉野号是日本军舰,这一场景发生在黄海大战中,A项符合题意;威海卫战役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辽东之战是陆地战役,不是海战;丰岛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战役,系日军袭击清军的运兵船,而不是致远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
【分析】
【详解】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C项正确;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牺牲,排除A项;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排除B项;陈化成在鸦片战争中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中国大汉被一个小个子打倒,后面几个高个子西方人旁观,可知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正确;从此开始遭受列强的百般蹂躏的是鸦片战争,排除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故选C。
8.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指的是《马关条约》,“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反映了日本侵华的进一步加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的资本输出,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C
【解析】
【详解】从图片中开放的重庆、沙市等口岸可得出,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C项正确;AB项开放的城市与重庆无关,排除;D项没有开放通商口岸,排除。
10.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展示的是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殆尽的史实,这一现象出现在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选项B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A排除;开放更多通商口岸,与图片内容不符,C排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D排除。故选B。
11.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1885年,清政府自欧洲采购了3艘军舰,1888年采购了4艘后,再几乎没有购买新的船只(仅1890年购买了一艘)。由此可知,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海军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发展较快,九十年代几乎停滞。因此,图示反映了当时中国海军建设逐渐迟缓,故A项正确;图示反映了中、日两国从欧洲采购军舰的情况,但无法说明两国军舰均自欧美采购(如清末海军军舰除从外国购买外,部分来自国产),排除B项;从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0年以后日本购买船舰的数量远多于北洋海军,其中严岛、松岛、桥立三艘船舰专为克制定远、镇远而造,排除C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和朝鲜无关,排除AC;日本全面侵华和黄海海域的海战无关,排除D。
13.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黄海海战,英勇殉国,故C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斗争是在明代,康熙皇帝雅克萨之战是在古代,叶志超平壤战役战败逃跑,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沟”是指黄海,“致远”是1894年这次海战中邓世昌率领的战舰的名称,故题干所说的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东沟海战”的地点应是图中的B处,故B正确;图中A处是平壤战役的发生地,故A错误;图中C处是旅顺,故C错误;图中D处是威海卫战役的发生地,故D错误。故选B。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①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项;②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④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欧洲的干预”,“辽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后来由于欧洲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清政府赔偿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给日本,这次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划分中国的狂潮,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B项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D项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7.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天津条约》的时间是18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北京条约》的时间是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
18.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漫画的“倭寇不知我大清的GDP是他们五倍吗”可以看出清政府自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领先于日本经济发展,与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相符。BCD三项在漫画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图示各个列强势力范围情况以及图中注解“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甲午战后,清政府惨败给日本,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B项正确;此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尚未开始,故排除A项;《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C项;此时中国尚未军阀割据,故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解析】
【详解】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太平军痛击洋枪队也体现出反对外来侵略的特点。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对决。体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不是列强的侵略,排除A;近代化探索开始是洋务运动,排除C;民族觉醒不符合材料中抗争的特点,排除D。故选B。
21.题目:侵略与抗争
内容: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末,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义和团。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时局图”和“义和团”可以拟定题目为侵略与抗争。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末,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义和团。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时局图”代表的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反抗。试卷第1页,总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