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上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
P2 一、导入
P3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据说这副对联是清代人所题,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怀念。醉翁亭就是因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P4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D%B1%E9%A6%99%E4%BA%AD / 2080332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6%89%E7%BF%81%E4%BA%AD / _blank )、意在亭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4%8F%E5%9C%A8%E4%BA%AD / 608930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6%89%E7%BF%81%E4%BA%AD / _blank )、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
P5 二、学习过程
P6 首先我们一起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梳理课文结构,熟读成诵。
3.通过分析醉翁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P7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欧阳修其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P8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P9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与范仲淹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欧阳修,于《岳阳楼记》创作的同一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醉翁亭记》。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津津乐道,百读不厌,沉醉其中,感慨万千。那么《醉翁亭记》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作品,细细品读。
P10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标注字音,注意停连,初步感知课文。
chú láng yá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也。山行/六七里,
chán niàng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míng huì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yǔlǚ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liè sù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hān yì ɡōnɡ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yì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P11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然后结合书下注释,边读边翻译,疏通文意。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留、删、补、调、换”的方法和“信、达、雅”的原则。
P12 在翻译时,还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比如“山行六七里”的“山”字翻译成沿着山路,“杂然而前陈者”的“前”字翻译成在面前,“乐其乐”的第一个“乐”字翻译成以……为乐。这些都属于词类活用。
P13 另外,本文中运用了很多“……者……也”的句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表示出判断的语气。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为: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还有倒装句,在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另外,在翻译省略句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了介词“于”,译为:领会于心间,寄托于酒上。
P14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同学们此文名为《醉翁亭记》,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引出了醉翁亭,又介绍了和醉翁亭有关的哪些内容?
P15 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交代了滁州的地理环境。然后层层推近,先写西南峰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文章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言情。太守一闪而出,只介绍了太守“号”的由来,却没有更多介绍,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太守自号醉翁,又别有情趣。“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发。
作者提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那么这“乐趣”还体现在哪里呢?
P16 第二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作者抓住了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都是一笔带过,生动传神。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分别写朝暮之景,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自然而然地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景物又具有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用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语言表现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而石出”写冬,一句一景,字字不虚。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结,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P17 第三段 :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这一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写滁人出游,“负者”,“行者”,老人,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构成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样的游乐场景,在太守看来,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先说食物的来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都是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丝竹管弦,只有投壶弈棋而已。但这种山林野趣,也是朱门高第享受不到的。这里,太守的形象再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简笔勾勒出醉翁之态,可谓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P18 最后一段:写日暮而归,三种“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或许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二是游人之乐。这里强调“从太守游而乐”,可见官民关系的协调。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太守究竞是谁呢?文至结尾,“太守”一词已出现九次,最后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
P19 以上我们共同梳理了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下面请同学们把文章结构整理出来,在背诵课文的时候以此为依据,思路会更加清晰。
P20 第一段:山——水——亭——名——太守。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P21同学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脉络的梳理。比如,本文题目为《醉翁题记》,可以“醉”为切入点,思考亭的名字以及“醉翁”之号由何而来,“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显然不是,醉翁之意在于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与民宴饮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P22 另外,本文多处提到“乐”,想一想文中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乐”可看作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第一段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中欣赏朝暮四时之景的快乐;第三段中太守与滁人的宴酣之乐;第四段中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体现了三种不同境界的乐。
P23“醉翁”的形象总是伴着“乐”而出现,我们不妨将“醉”与“乐”结合起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结尾的“太守之乐其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创作背景,再读课文,尝试通过对“醉翁”这一形象的分析,理解“太守之乐”的含义。
P24 作者自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政治主张,被贬官到滁州做太守,但是他能够尽快摆脱悲愁,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 作为“醉翁”,他是豁达的,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陶醉于山水,悠然自得。既没有表现出穷愁不堪之容,又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作为“太守”,他又是积极的,他并没有因贬谪而意志消沉,而是把治理滁州作为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带领百姓共同建造滁州,仅仅一年就把滁州治理的埠泰民安,仓廪殷实。他爱民之心未曾少减,政事宽简,与民休息,具有中庸和美、年丰人足的政治理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看着滁州的风景幽深秀美,看着滁州百姓生活和美,作为滁州的长官,欧阳修为自己为政一方、造福一方而感到自信和得意,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所以又有了太守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自来到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完全融入到这一方水土之中。他不是个人自赏而陶醉于美景,而是往往与朋友、同僚和滁州百姓同游、同赏、同乐、同美,因为先做到政通人和,州以无事,这时的寄情山水则是一种明朗的、轻松的、合理的享乐。在《醉翁题记》中,共出现了十个“乐”字,可谓贯穿全篇。文章风格淡雅闲远,绝不是正话反说、寓悲于乐的风格。相信作者的“乐”是发自内心的,毋wú庸置疑的。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作于同一时期,其中更是直言“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这与民同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这也是由自然美景与太平盛世完美融合而感到的一种至上之乐。
P25 三、反馈与评价
同学们,以上我们共同探究了《醉翁亭记》的主题,感受到了一个古代被贬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也是一篇千古名文,作者范仲淹继承了爱国诗人屈原、杜甫等人的忧国忧民传统,至今仍激励人们奋发有为。
P26 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P27 从创作背景来看,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欧阳修正是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这两篇文章写于两人因“庆历新政”的失败而被贬之后。
P28 从思想感情来看,两文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在于《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框架,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畅谈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表现了一个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而《醉翁亭记》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P29 四、课后作业
欧阳修乐观旷达,淡泊名利,学识渊博,勤于著述,直至晚年亦志气自若,从他晚年易号“六一居士”就不难看出。简简单单的“六个一”便是欧阳修真性情的写照。
P30 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六一居士传》(节录),可以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在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思考并解答“六一居士”这个号是怎样得来的。晚年的欧阳修为什么要改号为“六一居士”?
P31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
P32 五、结束语
《醉翁亭记》通篇充满着和谐的理念,在一个“乐”字的统领下,人与自然、太守与众人交融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柔情山水里藏入的是“得之心”的乐;游人不绝路途里表现的是“人情之乐”;酿泉为酒、野蔌铺席、觥筹交错的画面里表达的是“宴酣之乐”;鸣声婉转,飞荡林间的自然图景里显示的是“禽鸟之乐”,所有这些,都最终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而太守忘情山水、醉心万物的境界理所当然是“游而乐”后的与民同乐。
可以说,欧阳修创造了一种“醉翁文化”。“醉翁亭” 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令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题诗吟咏,歌颂这一名胜古迹,徘徊流连于这个精神家园。(共32张PPT)
11. 醉翁亭记(上)
九年级 语文
一、导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据说这副对联是清代人所题,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怀念。醉翁亭就是因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资料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梳理课文结构,熟读成诵。
3.通过分析醉翁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与民
同乐的政治襟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二)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三)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四)品析课文
1.听读课文,标注字音,注意停连,初步感知课文
环滁 琅琊 潺潺 酿泉 辄 岩穴暝
晦明 伛偻 酒洌 野蔌 宴酣 弈
觥筹 阴翳
chú
lánɡyá
chán
niànɡ
zhé
mínɡ
huì
yǔlǚ
liè
sù
hān
yì
ɡōnɡ
yì
2.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然后结合书下注释,边读边翻译,疏通文意。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留、删、补、调、换”的方法和“信、达、雅”的原则。
在翻译时,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
山: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 (名词作状语)
前:在面前
“乐其乐” (意动用法)
乐:以……为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译为: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倒装句)
译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
译为:领会(于)心间,寄托(于)酒上。
3.细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第1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名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醉翁”:“醉翁”的由来→醉翁之意
文章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言情。
第2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春)
“佳木秀而繁阴”(夏)
“风霜高洁” (秋)
“水落而石出” (冬)
总归为“乐亦无穷”
第3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
这一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滁人游: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太平祥和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就地取材,投壶弈棋,山林野趣
第4段,写日暮而归。
宴罢晚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禽鸟之乐—— 和鸣林间,欢乐归巢
游人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 知禽鸟乐,乐游人乐;有
“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
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
三种“乐”
以上我们共同梳理了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下面请同学们把文章结构整理出来,在背诵课文的时候以此为依据,思路会更加清晰。
山
水
亭
名
太守
朝
暮
春
夏
秋
冬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归
游人去
禽鸟乐
第四段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游人乐
太守乐
“醉翁”之由来
醉翁之意在于山水
醉于山间朝暮四时
醉于与民宴饮之乐
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脉络的梳理
“醉”
“乐”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脉络的梳理
山水之乐
赏景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4.分析“醉翁”的形象,理解“太守之乐”的含义
作者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那么,怎样理解“醉翁之意”呢?结尾的“太守之乐其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
欧阳修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豁达 寄情山水,悠然自得 太守——爱民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乐”—— 与民同乐
三、反馈与评价
请同学们从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从创作背景上比较:
欧阳修和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欧阳修正是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文章皆写于两人因“庆历新政”的失败而被贬之后。
从思想感情上比较: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相同点 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与民同乐。
2.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2.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六一居士传》(节录),可以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在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思考并解答“六一居士”这个号是怎样得来的。晚年的欧阳修为什么要改号为“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
五、结束语
《醉翁亭记》通篇充满着和谐的理念,在一个“乐”字的统领下,人与自然、太守与众人交融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可以说,欧阳修创造了一种“醉翁文化”。“醉翁亭”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令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题诗吟咏,歌颂这一名胜古迹,徘徊流连于这个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