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词三首》(下)配套资源(共39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诗词三首》(下)配套资源(共39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22:44:48

文档简介

《诗词三首》(下)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深入解读了《诗词三首》的前两首——《行路难》(其一)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首——苏轼的《水调歌头》。
一、导入
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景物,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静,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情。那么又逢月圆之夜,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政治苦闷,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2.借助知人论世、探究用典、鉴赏意象等方法品析《水调歌头》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3.比较阅读本课三首诗词的异同点。
2.了解文体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词,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词体的发展
词,在产生之初是一种配合乐曲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兴盛于宋,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从民间词发展到文人词后,词作为‘娱宾遣兴’、侑酒助乐的艳曲,逐渐在韵文文学中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创造出一种深婉幽微、寄情纤柔的审美特质。”(王水照《苏轼研究》)
苏轼在词的发展演进中的主要功绩在于使词摆脱对于音乐的依附,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也就是说,苏轼使得词可以脱离音乐,作为纯文学的形式存在。由此,词在题材、意境、手法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面貌。
词的分类
词有不同的类型。按长短规模,词大致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比如本课的《水调歌头》就是一首双调词。
按创作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水调歌头”词牌的来历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和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也就是说,“水调歌头”原是“水调歌”中序部分的第一章。
3.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此刻正值中秋之夜,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4.理解内容,赏析词作
了解了词的写作背景,我们正式进入词作内容的解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的月亮是团圆的象征,人们歌颂中秋之月,通常描写它的美丽、明亮,并寄予它圆满、团聚的意义。那么苏轼在本词开篇是怎样写月亮的?和其他咏月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对月亮的描写又有什么不同呢?
苏轼没有正面去描写月亮,而是以一个问句开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疑惑,同时点明饮酒赏月的情境。美丽的圆月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其实,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也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宫阙,就是宫殿的意思。词人由明月想到了天上的宫殿。表面上赞美月夜,其实含有深意,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这一问,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词人不说“前往”,而说“归去”,因为在他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有些犹豫了,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三句也指作者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那么,作者喜欢人间还是喜欢天上呢?哪句词可以表现出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作者喜欢人间,“何似在人间”表达对人间的赞美。
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词人想通了,终不忍弃绝人世。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了消极的思想,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里所谓“人间”,也指做地方官。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这里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无论在哪里都能拥有内心的安宁。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绮户”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这三句既写月光的移动,也写出了月下的不眠之人。
那么我们思考,“转、低”表示月亮的运动,实则表示什么?
表示作者赏月的时间很长,月已西斜,表现作者对弟弟的思念。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思念亲人的主题上去。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不能团聚之时圆呢?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
那么,作者是否一直沉浸在痛苦和疑惑中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这三句可以看出,词人想明白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心绪和情感发生着变化,从痛苦中超脱了出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此句从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蜕变而来。
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放达宽慰之语。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五、把握主旨,体会情感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在理解了诗歌内容后,请同学们思考,《水调歌头》一词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苏轼的《水调歌头》围绕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予的美好祝愿。
作者的情感在词中经历了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词句,共同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慢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既有现实生活的苦闷,以及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犹豫徘徊,又有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福,还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情感丰富,意蕴深厚。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是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其次,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称赞的名作。
宋代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以说是对这首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六、比较阅读
同学们,学完了《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这三首诗词,你们发现三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吗?下面让我们共同总结三者的异同。
三者的共同点主要有几下三个方面:
首先,写作背景方面,三首诗的作者都遭遇贬谪。
贬谪,是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贬官谪臣,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
这三首诗词都作于诗人被贬的时期,《行路难》(其一)写于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被逼出京之时;刘禹锡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已被一贬再贬,长达二十几年;《水调歌头》也写于苏轼远离京城、辗转各地为官时期。
同学们,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诗人们仕途不顺,遭遇贬谪,才有了内心这郁结着的情感,也才有了这些经典的诗篇。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总有困苦,当痛苦来临时,如何从苦难中奋起,将失败和打击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是我们要向诗人们学习的。
第二,诗人情感都经历了起伏变化。
《行路难》(其一)情感大起大落,经历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变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的情感由被抛弃的心酸悲凉,到朋友离世、物是人非的悲痛怅惘,再到振作精神、积极向上的乐观昂扬,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变化。
《水调歌头》中作者的情感主要由开篇问月的高亢激昂,到徘徊于“人间”“天上”的矛盾纠结,而后领悟到人间美好的通达、豪放,到下片第二次问月的幽深绵长,再到悟出“此事古难全”的通透、豁达,最后以美好祝愿结束,感情热烈而奔放。
三首诗词中的情感都经历了剧烈的起伏变化,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第三,三首诗词都使用了运用典故的表现方法。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
《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语用宗悫的故事,语典和事典交融,表明壮志未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是事典,表达了感时叹逝之情、世异人非之慨。《水调歌头》开头化用李白的诗句,结尾化用《月赋》中的词句,是对语典的改造运用。
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联想,扩大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现力。(P146)
三者的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裁不同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为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词,语句悠扬婉转,摇曳多姿。
诗歌体裁和形式上不同,意味着其语言组织方式和情感表达效果都有所不同。关注诗歌形式上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于诗歌艺术风格的把握。
(2)情感基调不同
诗词的本质是抒情言志。作者的情感是心声的流露,决定了作品的格调。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表现出诗人的狂傲不羁;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出诗人的豪迈刚健;苏轼的《水调歌头》表现出词人的乐观旷达。三首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3)诗歌主旨同中有异,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三首诗歌都表达出诗人遇到挫折之后的奋发进取,积极乐观,但又各有倾向。
《行路难》(其一)以“行路难”比喻人生和仕途上的坎坷,突出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出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水调歌头》表现出诗人从痛苦中的超脱,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三、反馈与评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美丽的诗句流传了千年,而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常新。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每个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打击。我们本课接触到的三位诗人也都曾遭遇贬谪,经受磨难。但他们没有灰心失望、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和挫折中振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重新面对生活。
四、课后作业
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讲内容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苏轼的《水调歌头》。
2.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以其中的一首为例,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收集咏月题材的诗词名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五、结束语
读诗使人灵秀,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读一读这些诗词吧。愿你永远澄澈明净,永远保持内心的从容、豁达,坦然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坎坷,收获幸福美好的人生。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2(共39张PPT)
13.诗词三首(下)
九年级 语文
一、导入
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景物,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静,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情。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政治苦闷,
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2.借助知人论世、探究用典、鉴赏意象等方法品析
《水调歌头》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3.比较阅读本课三首诗词的异同点。
(二)了解文体
词,在产生之初是一种配合乐曲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兴盛于宋,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1.词体的发展
“从民间词发展到文人词后,词作为‘娱宾遣兴’、侑酒助乐的艳曲,逐渐在韵文文学中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创造出一种深婉幽微、寄情纤柔的审美特质。”
——王水照《苏轼研究》
苏轼在词的发展演进中的主要功绩在于使词摆脱对于音乐的依附,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
也就是说,苏轼使得词可以脱离音乐,作为纯文学的形式存在。由此,词在题材、意境、手法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面貌。
2.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
婉约派
豪放派


“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和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水调歌头”原是“水调歌”中序部分的第一章。
3.“水调歌头”词牌的来历
(三)背景介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时间: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夜
地点:密州
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此刻正值中秋之夜,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四)理解内容,赏析词作
思考:苏轼在本词开篇是怎样写月亮的?和其他咏月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对月亮的描写又有什么不同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没有正面去描写月亮,而是以一个问句开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疑惑,同时点明饮酒赏月的情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宫殿)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由明月想到了天上的宫殿。表面上赞美月夜,其实含有深意,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这三句也指作者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作者喜欢人间,“何似在人间” 表达对人间的赞美。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了消极的思想。这里所谓“人间”,也指做地方官。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思考:作者喜欢人间还是喜欢天上呢?哪句词可以表现出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无论在哪里都能拥有内心的安宁。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
人生哲学意味
这三句既写月光的移动,也写出了月下的不眠之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思考:“转、低”表示月亮的运动,实则表示什么?
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
表示作者赏月的时间很长,表现作者对弟弟的思念。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思念亲人的主题上去。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思考:作者是否一直沉浸在痛苦和疑惑中呢?
词人想明白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心绪和情感发生着变化,从痛苦中超脱了出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
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水到渠成地唱出了放达宽慰之语。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五)把握主旨,体会情感
苏轼的《水调歌头》围绕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予的美好祝愿。
思考:《水调歌头》一词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既有现实生活的苦闷,以及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犹豫徘徊,又有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福,还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情感丰富,意蕴深厚。
问月开篇
高亢激昂
高处不胜寒
矛盾纠结
何似在人间
通达豪放
何事长向别时圆
幽深绵长
此事古难全
通透豁达
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热烈奔放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是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其次,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
(六)比较阅读
1.共同点
(1)写作背景:作者都遭遇贬谪
贬谪,是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
《行路难》 (其一) 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被逼出京
《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达二十几年
《水调歌头》 苏轼远离京城,辗转各地为官
写作背景:作者都遭遇贬谪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总有困苦,当痛苦来临时,如何从苦难中奋起,将失败和打击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是你我要向诗人们学习的。
(2)诗人情感:都经历了起伏变化
《行路难》 (其一) 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
《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心酸悲凉、悲痛怅惘、乐观昂扬
《水调歌头》 高亢激昂、矛盾纠结、通达豪放、
幽深绵长、通透豁达、热烈奔放
(3)表现方法:运用典故
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
诗题 典故内容 典故类型
《行路难》 (其一) 姜尚、伊尹的故事 事典
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事典 语典
《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向秀和嵇康的故事 王质砍柴的故事 事典
《水调歌头》 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语典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语典
2.不同点
(1)体裁不同
诗题 体裁 特点
《行路难》 (其一) 乐府诗 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
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七言律诗 中间两联对偶,形式
整饬雅致,音韵华美
《水调歌头》 词 语句悠扬婉转,摇曳多姿
(2)情感基调不同
《行路难》(其一) 狂傲不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豪迈刚健
《水调歌头》 乐观旷达
(3)诗歌主旨:同中有异,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行路难》 (其一)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
《水调歌头》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
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三、反馈与评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美丽的诗句流传了千年,而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常新。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每个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打击。我们本课接触到的三位诗人也都曾遭遇贬谪,经受磨难。但他们没有灰心失望、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和挫折中振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重新面对生活。
四、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苏轼的《水调歌头》。
2.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以其中的一首为例,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收集咏月题材的诗词名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五、结束语
读诗使人灵秀。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读一读这些诗词吧。愿你永远澄澈明净,永远保持内心的从容、豁达,坦然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坎坷,收获幸福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