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一、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让·乔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课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课文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这篇短篇小说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第二年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二)积累字词:
干涸(hé) 坍塌(tān tā)
帐篷(zhànɡ penɡ) 酬劳(chóu)
呼啸(hū xiào) 水渠(shuǐ qú)
流淌(liú tǎnɡ) 微薄(wēi bó)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工整地填写在书后练习第一题的表格里。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依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四)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1.朗读课文,了解形象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总结: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精读分析,鉴赏人物
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当“我”在这了无生命迹象,荒凉的高原跋涉了许久,仍找不到水源,即将绝望时,牧羊人出现了。荒芜枯黄的高原背景与牧羊人独自兀立的黑色身影,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走进牧羊人的家,更带给“我”强烈震撼:“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通过这些细节,作者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刚刚认识的牧羊人的赞美:“他显得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
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捡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例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3.细读思考,体会意义
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受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五)圈点勾画,揣摩语言。
品味修辞,体会作用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描写非常生动,文章又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
例如:(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这几个比喻句,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也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第三、四两句写景,前者是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是写近景,用新奇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而且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
分析写法,把握意蕴
文章采取先总体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一般记叙文,往往采用这样的写作思路。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则采取时间顺序,写牧羊人数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
(六)深化认识,揭示主题
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这篇文章的主题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从环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其二,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八)课堂小结:
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对于众声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反馈与评价: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例如: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例如老师、清洁工、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等。如"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课后作业: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是从原文中节选出来的,为了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大家可以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也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经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
结束语: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在整整40年间,这个孤独的男人毫不在意外界的变化,也不管这片土地是公有,还是私有,每天只是种树、放牧、养殖蜜蜂,他以只手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作绿洲。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只要我们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实现它而坚持不懈,我们就可以改变世界。以后,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都可以用“牧羊人”的精神激励自己,永不放弃!(共37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七年级 语文
一、导入
植树的牧羊人
让 · 乔诺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
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
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走近作者
让·乔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字词积累
干涸(hé) 坍塌(tān tā)
帐篷(zhànɡ penɡ) 酬劳(chóu)
呼啸(hū xiào) 水渠(shuǐ qú)
流淌(tǎnɡ) 微薄(wēi bó)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问题: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
展的语句,工整地填写在书后练习第一题
的表格里。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依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问题: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并以“他是一个
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
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
关语句。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朗读课文,了解形象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例如: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
在牧羊人的带动下,这个地区前后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个荒凉破败的普罗旺斯高原变得葱茏,清水流淌,甚至连昔日蛮烈的风也轻声悄语。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精读分析,鉴赏人物
第一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精读分析,鉴赏人物
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精读分析,鉴赏人物
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捡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精读分析,鉴赏人物
在末段作者更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精读分析,鉴赏人物
——细读思考,体会意义
问题: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细读思考,体会意义
他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细读思考,体会意义
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的具体语句以及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圈点勾画,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精彩之处。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品味修辞,体会作用
问题: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描写非常生动,文章
又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例如:(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
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
的少年一样。
——品味修辞,体会作用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品味修辞,体会作用
这几个比喻句,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也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第三、四两句写景,前者是写远景,后者是写近景,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而且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文章采取先总体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
——分析写法,把握意蕴
深化认识,揭示主题
问题: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
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谈谈
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深化认识,揭示主题
绘本《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深化认识,揭示主题
其一,从环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其二,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课 堂 小 结
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对于众声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反馈与评价
反馈与评价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反馈与评价
例如: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是从原文中节选出来的,为了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大家可以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也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经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
五、结束语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只要我们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实现它而坚持不懈,我们就可以改变世界。以后,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都可以用“牧羊人”的精神激励自己,永不放弃!《植树的牧羊人》
课后作业: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是从原文中节选出来的,为了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大家可以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也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经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
推荐书目:
绘本《植树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