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精读“百草园”段落,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翻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鲁迅先生的肖像照,照片中的鲁迅先生,神情严肃,目光冷峻,有一种不怒而威的英气。然而,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又会发现,那里有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童趣;自由玩耍时充满幻想,就连严肃的学习也不乏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寻觅他成长的足迹吧。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是周树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作品及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的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学习词语:
确凿(záo) 菜畦(qí) 脑髓(suǐ)
竹筛(shāi) 秕谷(bǐ) 倜傥(tì tǎnɡ)
宿儒(rú) 渊博(yuān) 蝉蜕(tuì)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整体感知:
1.默读要求:
默读要动眼不动嘴。
所谓的动眼不动嘴是指在默读中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不要将默读变成“默朗读”。
第二,默读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笔记
所谓边读边思考就是在思考型的默读中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速度地默读
初中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篇文章,应该5分钟左右读完。
课文由哪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前后连接,写出了什么内容?
教师明确:课文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两部分内容前后连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
3.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教师明确:从文章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部分。两部分之间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连接起来。
(六)学习“百草园”部分:
1.分层:
第1段:总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引出下文。
第2段: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
第3—6段: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
第7—8段: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2.精读第2段,体会作者之“乐”。
(1)第2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教师明确: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的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2)课文“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教师小结:概括说来,本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3.精读第3-6段,体会作者之“乐”。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同意吗?
教师明确: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3.精读第7-8段,体会作者之“乐”。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赏析段落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雪地捕鸟的这一小段只有不到七十个字,却多达十一个动词,其中运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2)“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揣摩这一段落中作者的心情。
教师明确:“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充满着期待,心情何其紧张!),跑去一看(何其兴奋),却什么都没有(何其失望),费了半天力,提住的不过三四只(又是何其沮丧!)。”而捕鸟的乐趣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于是为佩服“闰土的父亲”了:他可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单是这“叫着撞着”的鸟雀,就足以吸引“我”羡慕的眼光了!
(七)学习过渡段:
先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连续三个“也许是因为——”的猜测性的排比句,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也把“我”的情急、惶恐、悔恨等渲染得淋漓尽致,将留恋不舍的感情推向高潮。
(八)学习“三味书屋”部分。
1.在默读的基础上,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教师示范:老师想围绕“快乐”一词谈谈自己对文章第二部分的理解。我认为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又有趁老师读书入迷,“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2.“三味书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明确:
(1)行礼拜师
(2)问“怪哉”虫
(3)大声读书
3.分析“先生”的形象
示例:
“……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外貌)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语言、神态)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神态、动作)
——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宽容,亲切,且“方正,质朴,博学”。
(九)全文小结:尽管在“我”的眼里,“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样都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但“百草园”“三味书屋”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在百草园中,“我”的生活是随意而充实的。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神妙莫测的世界。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有限制的,而这限制正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我”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开始,意味着百草园生活永久远去。
(十)探究主旨:
1.鲁迅为什么会对儿时的趣味印象如此深刻并作如此生动的描述呢
教师明确:在文章的首尾两段可以找到答案。
开头写百草园卖给他人,已经失去了,但鲁迅失去的不只是现实的百草园,而且是童年的百草园。结尾又写到“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东西”指鲁迅小时描摹的那些绣像。这些绣像从艺术角度看没有什么价值,却是三味书屋“读书之趣”的象征。首尾两处的文字都混合了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形成一个含蓄的呼应。
2.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存在争议,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不同角度的理解。
一是“批判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二是“儿童心理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十一)反馈与评价:
第2段开头部分由“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串起来的景物描写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请你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教师示例:
不必说干涩的土地,扎手的铁栅栏,粗壮的核桃树,翠绿的核桃;也不必说鸽子在树上鸣叫,轻盈的蜜蜂卧在菜花上,小巧的麻雀突然从草丛间直窜向树冠中去了。单是周围不长的田埂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螳螂在这里嬉戏,蟋蟀在这里鸣唱。翻开乱石来,有时会遇见蚯蚓,还有西瓜虫,倘若用手指将它轻轻搓捻,它便会立马弯曲身子,变成一个小黑球。野草根和秧苗根挤碰着,都争抢着土地的养分。于是我常常拔起草来,一连串地拔起来,却从没有伤害过一根秧苗。
(十二)布置作业: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目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十三)课堂小结: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大部分生命与心血进行杂文创作。他为唤醒麻木的国民而呐喊,许多作品极具批判性,往往给广大读者留下冷峻、严肃的印象。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看,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曾天真幼稚,顽皮淘气。因此,伟大的人物也有平凡的一面,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都那么难懂。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你会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与思想。
附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赏美好景物
百草园 听神秘故事
捕觅食之鸟
行礼拜师
三味书屋 问“怪哉”虫
大声读书
(
4
)(共35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 语文
一、导入
学习目标
1.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 精读“百草园”段落,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 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4.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
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补充:《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作品及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的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学习字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脑髓(suǐ)
竹筛(shāi) 秕谷(bǐ) 倜傥(tì tǎnɡ)
宿儒(rú) 渊博(yuān) 蝉蜕(tuì)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沸,水开。
默读要求
1. 默读要动眼不动嘴。
2. 默读要边读边思考。
3. 有速度地默读。
整体感知
1.课文由哪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前后连接,写出了什么内容?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整体感知
1.课文由哪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前后连接,写出了什么内容?
课文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两部分内容前后连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
整体感知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文章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部分。
两部分之间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连接起来。
学习“百草园”部分
围绕“乐”字展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2段: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
第3—6段: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
第7—8段: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1.第2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
颜色
桑椹 紫红
声音
鸣蝉 长吟
菜花、蜂 黄
蟋蟀 弹琴
味道
覆盆子 又酸又甜
肥胖 高大 拥(臃)肿
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
形状
(视觉)
(听觉)
(味觉)
百草园
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
菜畦 碧绿
2.课文“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
第2段景物描写的三个特点:
1.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2.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3.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
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
不必说
菜畦:碧绿
石井栏:光滑
皂荚树:高大
桑椹:紫红
整 体
也不必说
局 部
低
高
鸣蝉:长吟
黄蜂:肥胖、伏
叫天子:轻捷、窜
高
低
静物
动物
单是泥墙根一带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动物
植物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同意吗?
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
学习过渡段
连续三个“也许是因为”的猜测性的排比句,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也把“我”的情急、惶恐、悔恨等渲染得淋漓尽致,将留恋不舍的感情推向高潮。
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
在默读的基础上,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
“三味书屋”部分记述的三个片段:
1.行礼拜师
2.问“怪哉”虫
3.大声读书
分析“先生”的形象
“……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外貌)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语言、神态)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神态、动作)
——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宽容,亲切,且“方正,质朴,博学”。
全文小结
尽管在“我”的眼里,“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样都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但“百草园”“三味书屋”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在百草园中,“我”的生活是随意而充实的。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神妙莫测的世界。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有限制的,而这限制正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我”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开始,意味着百草园生活永久远去。
探究主旨
鲁迅为什么会对儿时的趣味印象如此深刻并作如此生动的描述呢
文章开头写百草园卖给他人,已经失去了,但鲁迅失去的不只是现实的百草园,而且是童年的百草园;结尾又写到“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些绣像从艺术角度看没有什么价值,却是三味书屋“读书之趣”的象征。首尾两处的文字都混合了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
探究主旨
“儿童心理说”。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探究主旨
“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三、反馈与评价
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第2段,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示例
不必说松软的土地,扎手的铁栅栏,粗壮的核桃树,翠绿的核桃;也不必说鸽子在树上鸣叫,轻盈的蜜蜂卧在菜花上,小巧的麻雀突然从草丛间直窜向树冠中去了。单是周围不长的田埂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螳螂在这里嬉戏,蟋蟀在这里鸣唱。翻开乱石来,有时会遇见蚯蚓,还有西瓜虫,倘若用手指将它轻轻搓捻,它便会立马弯曲身子,变成一个小黑球。野草根和秧苗根挤碰着,都争抢着土地的养分。于是我常常拔起草来,一连串地拔起来,却从没有伤害过一根秧苗。
四、课后作业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目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五、结束语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大部分生命与心血进行杂文创作。他为唤醒麻木的国民而呐喊,许多作品极具批判性,往往给广大读者留下冷峻、严肃的印象。但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看,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曾天真幼稚,顽皮淘气。因此,伟大的人物也有平凡的一面,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都那么难懂。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你会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