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再塑生命的人》配套资源 (共35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再塑生命的人》配套资源 (共35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22:54:31

文档简介

课后作业:
海伦·凯勒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再塑生命”的体会。
推荐书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共35张PPT)
再 塑 生 命 的 人
七年级 语文
一、导入
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再 塑 生 命 的 人
海伦·凯勒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
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
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作家作品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的是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时的故事。
字词积累
悔恨(huǐ) 惭愧(cán kuì) 奥秘(ào mì) 截然不同(jié) 疲倦不堪(kān) 小心翼翼(yì) 混为一谈(hùn)
恍然大悟(huǎnɡ) 花团锦簇(jǐn cù)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问题:本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
“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她又是如
何做到的?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并第一次产生了悔恨之情。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
研读课文 分析文章
问题:常人是想象不出她学习的艰苦的,不
知道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是不是能认识
到海伦·凯勒这一人物形象呢?
研读课文 分析文章
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海伦·凯勒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里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
研读课文 分析文章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认识了好学、坚毅、有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情感的海伦·凯勒。
研读课文 分析文章
问题:这样一个无助的孩子,幸运地碰到了这样
一位耐心的老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
文中的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
印象?
研读课文 分析文章
莎莉文老师是个富有爱心、耐心、慧心的出色的教育家。初次见面,莎莉文老师就通过拥抱表达了对海伦·凯勒的关爱。一个布娃娃使海伦·凯勒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
研读课文 分析文章
莎莉文老师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海伦的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样的方式使海伦·凯勒对拼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读课文 分析文章
盲聋哑人只有通过触觉来感知事物,当水从海伦的手中流过的时候,莎莉文老师则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着“water”这个词,时机抓得这么准确,教学方法也是这么的巧妙。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问题: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
变化的?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文章开篇明义:“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此后“我”的生活开始与此前截然不同了。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六岁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生理缺陷却关闭了她接触世界的大门。她无助、脆弱,需要能引航的光明带她走出迷雾。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我们体会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方法让海伦·凯勒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了成就感。而产生兴趣,获得成就正是莎莉文老师为海伦·凯勒打开外界世界大门的钥匙。莎莉文老师不仅有一颗博爱之心,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所以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海伦在学习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
问题:莎莉文不仅是海伦的老师,也是她人生的
一个陪伴者。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
老师的感情的?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文章虽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来写莎莉文老师,但开篇并没有把笔墨放在莎莉文身上,而是通过描述“我”的心理状态,来表明对于这个孩子,此时的莎莉文是多么重要。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莎莉文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文章中虽然没有一句话直接表达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圈点勾画 揣摩语言
谈 谈 收 获
今天我们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学习海伦·凯勒好学善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们从中也会领会到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莎莉文老师与她初识,并悉心教导,海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生命获得重塑。我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分析,了解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到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到海伦对老师的深情。
课 堂 小 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并随作者情感的发展而发展,对莎莉文老师产生深深的敬意、热爱和感激,也正是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三、反馈与评价
反馈与评价
海伦·凯勒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像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了解并积累一些古今中外付出艰苦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反馈与评价
示例: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才,成为身残
志坚的典范;贝多芬双耳失聪,一生坎
坷,依旧谱写出《命运交响曲》。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再塑生命”的体会。
五、结束语
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勇敢面对一切;领悟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用爱点燃光明。跟随着这两个伟大人物的脚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奇迹。《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目标】
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教学难点】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一、导入: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对海伦·凯勒作这么高的评价,可能有人并不信服。但是当你了解了她的生平事迹,你就不能不承认马克·吐温的评价是有道理的。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塑生命的人》这篇隽永精美的散文,将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爱与生命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她于1880年出生,1968年逝世,活了88岁,经历了两个世纪。她出生后19个月便患了一场猩红热,被重病夺去了听力和视力,变成又聋又瞎,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后来由于她的顽强不屈、刻苦奋斗和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小姐教导有方,因此她从7岁开始受教育,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常人想象不出海伦的学习是何等艰苦。每天她都要比别的同学多花成倍的时间做作业。后来海伦投身于为聋盲人服务的事业,她的主要职务是写作和讲演,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盲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书中提到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给《大西洋月刊》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抒情散文很能发人深思。想象那样丰富,文笔那样流畅,特别是她对生活那种热爱、执着的态度,谁能不被感动?
《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说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安妮·莎莉文开启了海伦·凯勒的智慧,也陪伴着她走过了生命的大半旅程。莎利文当海伦的老师达50年之久,和海伦结成不解之缘,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的美名。海伦自己也说:“要是没有老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的是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时的故事。
(二)积累字词:
悔恨(huǐ) 惭愧(cán kuì) 奥秘(ào mì) 截然不同(jié)
疲倦不堪(kān) 小心翼翼(yì) 混为一谈(hùn) 恍然大悟(huǎnɡ)
花团锦簇(jǐn cù)
(三)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要求学生默读技巧比前一刻有所提高,快速默读读后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本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她又是如何做到的?
归纳:注意到一些与标题照应的语句,比如开头“最重要的一天”“截然不同的生活”等;你还会注意到文章在叙事之中常常插一些抒情或议论,从中可以了解到“再塑生命”过程中“我”的心理感受。比如在叙述“我”突然悟到“水”的含义之后,单句成段进行议论,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件事给“我”的巨大震撼——原来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名称,“我”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并第一次产生了悔恨之情。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把握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再塑“我”生命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分析文章
体会故事发展过程中“我”的心理,把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海伦·凯勒
通过对本课书的阅读,我们大致了解了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海伦·凯勒是一位特殊的盲人,她不只盲,还听不见,也不能言说。常人是想象不出她学习的艰苦的,不知道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是不是能认识到海伦这一人物形象呢?
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海伦凯勒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由于生理缺陷,海伦·凯勒脾气古怪,动辄就大发雷霆。文中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这种性格,即使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也时有表现。“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里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这些都是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我”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
这样的身体状况,一般人都不曾经历,也无从想象。正如她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一个人要求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独自爬上困难的山峰。既然没有平坦的路途达到知识的顶峰,那么我就要用自己的方法盘旋而上。我碰到了不可胜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的爬起来,迈步上去。每前进一步,我的勇气便增加一分;每爬得高一点,我的眼界就开阔一点。”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认识了好学、坚毅、有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情感的海伦·凯勒。
莎莉文老师:
这样一个无助的孩子,幸运的碰到了这样一位耐心的老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文中的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了呢?
莎莉文老师是个富有爱心、耐心、慧心的出色的教育家。
初次见面,莎莉文老师就通过拥抱表达了对海伦·凯勒的关爱。“一个人握住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她懂得儿童心理,“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布娃娃”。一个布娃娃使海伦·凯勒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
莎莉文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海伦的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是从游戏入手的。文中描述“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的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这样的方式使海伦·凯勒对拼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面对大发脾气、摔碎娃娃的“我”,莎莉文老师极富耐心,把洋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后,便领着“我”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散步”让“我”从刚才的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赢得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然后莎利文老师把“我”带到井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契机。在井房,“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盲聋哑人只有通过触觉来感知事物,当水从海伦的手中流过的时候,莎莉文老师则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着“water”这个词,时机抓得这么准确,教学方法也是这么的巧妙。正是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五)圈点勾画,揣摩语言。
1.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变化的?
归纳1:文章开篇明义:“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此后“我”的生活开始与此前截然不同了。
文章接着回忆了“我”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初次相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天下午的情境。尽管海伦·凯勒只是安静地走到门口,默默地等待,但“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句中“搓捻”“抚弄”这些下意识的动作,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六岁多的孩子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这种内心波动与她此时阴郁的心态是一致的。作者用“神情紧张”“小心翼翼”“心砰砰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大雾中的航船”这些十分形象又富于情感的文字,形象、真切地表现了盲童的处境:六岁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生理缺陷却关闭了她接触世界的大门。她无助、脆弱,需要能引航的光明带她走出迷雾。
初次上课,莎莉文老师送给了“我”一个布娃娃,这是给一个六岁女孩的最好礼物。然后“莎利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很明显,这个手指游戏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模仿起来。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方法——通过游戏,让海伦·凯勒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了成就感。而产生兴趣,获得成就正是莎莉文老师为海伦·凯勒打开外界世界大门的钥匙。莎莉文老师不仅有一颗博爱之心,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
莎莉文老师用“杯”和“水”的区别,来告诉“我”: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不同的。而“我”却混为一体,分不清楚。之后“我”大发脾气,摔碎娃娃,而且不惭愧、不悔恨。于是莎利文老师改变了方式,带着“我”来到了井房:一边让清凉的水流过“我”的手掌,一边在另一只手上拼写“水”。这样的方式使“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个时候拼写的字与事物才建立了联系,“我”终于理解每个字都有它具体的含义。所以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原文中提到:“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来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姓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通过阅读,我们发现,海伦在学习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
2.莎莉文不仅是海伦的老师,也是她人生的一个陪伴者。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的?找出具体语句进行评读。
归纳2:文章虽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来写莎莉文老师,但开篇并没有把笔墨放在莎莉文身上,而是通过描述“我”的心理状态,来表明对于这个孩子,此时的莎莉文是多么重要啊———“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深深的敬意、热爱与感激。
教育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孩子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呀!文章一边叙述莎莉文教"我"学习拼写的过程,一边穿插着"我"的心路历程。这时的“我”开始用心感受世界,感受生命,通往世界的大门打开了。文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直接热烈、真切感人。一个“迷雾中的航行者”看到“光明”后的欣喜若狂的心情跃然纸上。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作者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的目的——莎莉文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文章中虽然没有一句话直接表达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六)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学习海伦·凯勒好学善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们从中也会领会到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莎莉文老师与她初识,并悉心教导,海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生命获得重塑。我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分析,了解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到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到海伦对老师的深情。
(七)课堂小结:
《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中的“我”——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是本文的一体两面。海伦成为不平凡的人,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也与莎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正是莎莉文老师的伟大成就了海伦的不平凡。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并随作者情感的发展而发展,对莎利文老师产生深深的敬意、热爱和感激,也正是莎利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三、反馈与评价:
海伦·凯勒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像海伦凯勒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列举一个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苦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示例: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才,成为身残志坚的典范;贝多芬双耳失聪,一生坎
坷,依旧谱写出《命运交响曲》。
四、课后作业: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文章中,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再塑生命”的体会。
五、结束语:
回顾再塑生命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而她的重生则源于莎利文老师无私的爱。莎利文老师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勇敢面对一切;领悟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用爱点燃光明。跟随着这两个伟大人物的脚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