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不懂就要问
内容分析
《不懂就要问》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 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求习时请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背、诵、例”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
3.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地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地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1.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音频
教学活动
游戏、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新课。
1.介绍孙中山。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课件: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在北京逝世。
2.教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生活的课文。(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能够更好地理解孙中山先生宁可挨打也要提问的可贵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1)正确认读生字。(课件:会认字)
(2)学习多音字“背、圈”,完成练习。(课件:多音字)
①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终于把这篇文章背(bèi bēi)得滚瓜烂熟了。
②她背(bèi bēi)着一个精致的挎包在街上散步。
③他在那块空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quān),准备在那儿盖一个羊圈( juàn ),把羊圈(juān )起来。
(3)玩“摘苹果”游戏。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借助资料完成相关问题。学生汇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课件)
(课文主要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对背诵的内容不理解,主动向先生请教的事。)
(我认为孙中山先生做得对,对于不懂的问题就要敢于请教。)
(2)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并理解其含义。(课件:词语解释,搭配图片、音频理解)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戒尺:旧时私塾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板尺。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糊里糊涂:形容对事情一点儿也不明白;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请学生用“鸦雀无声”写句子。)
咿咿呀呀:拟声词,形容某些物体摩擦碰撞发出的声音,或小孩子说话、低哭的声音。
(3)根据学生的汇报,赏析新鲜句子:(课件)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朗读句子,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古人读书咿咿呀呀的,就像唱歌一样。而且我还知道了古时候的人读书是很奇怪的,老师只是让学生跟着念,读熟了就去背诵,根本不讲解意思。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正确朗读这句话,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让我看到古时候的人读书的样子很有趣,摇头晃脑。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大声朗读句子,并说说感悟。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让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落实易错字、多音字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汇报分享,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的新鲜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课件)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2.孙中山是怎样问的 找找重点的词语。(课件)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
(1)“壮着胆子”问是怎样地问呢 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 (指名读)
(2)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 (心里忐忑不安,非常紧张、害怕老师训斥。)
(3)小结: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3.默读思考:当孙中山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生和同学又是怎样做的呢 默读第3~7自然段,说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课件)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1)“摇头晃脑高声念书”是怎样念的 请同学们做动作读读。
(2)“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 谁来描述一下这个场景
(同学们张着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孙中山,全部都愣住了,这就是
“吓呆了”。
所有画面都静止了,课堂上一切都变得安静了,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就是“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1)学习“戒尺”。观察文中第2幅插图,戒尺在哪里?你猜猜戒尺是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打手掌的。
教师:的确,戒尺就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的木板,看着先生拿着这把戒尺,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会被吓呆了吗?
学生:因为孙中山要挨打了。
(2)“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聪慧过人,也说明孙中山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并进一步思考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4.默读思考:既然孙中山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先生提问呢?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课件)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不同形式地读:默读句子,男女生轮流读句子,全班齐读句子。
(2)同桌相互交流,从孙中山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哪些精神?(善于思考,敢于发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通过默读等多种朗读方法,结合自身感受对句子进行分析,并积累丰富的词语。
四、拓展延伸。
1.“不懂就问”是不是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马上问呢 (课件)
(应该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了,然后再问。)
2.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经历呢 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3.积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名句。(课件)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3)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4)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4.总结: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在积极动脑思考的基础之上,能够敢于发问,这样才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适当的课外拓展积累能够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并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引用课外资料,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样太肤浅。所以在本课教学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共30张PPT)
语文
部编版 三年级上
第一单元 3.不懂就 要问
语文要素
阅读时,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联系课文,结合实际生活,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习目标
1.认识“背、诵、例”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地表达对
这件事的看法。(重点)
3.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难点)
新课导入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在北京逝世。
我会认
背诵 照例 画圈 段落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bèi sòng lì quān du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ǔ
多音字
背
背诵
背包
bēi
bèi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 bèi )诵。
1.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终于把这篇文章背(bèi bēi)
得滚瓜烂熟了。
2.她背(bèi bēi)着一个精致的挎包在街上散步。
√
√
多音字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quān)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他在那块空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 ),准备在那儿盖一个羊圈( ),把羊圈( )起来。
圈
圆圈
圈起来
quān
juān
羊圈
juàn
quān
juàn
juān
诵
圏
段
涂
楚
采
糊
例
厉
挨
背
戒
初读感知
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对背诵的内容不理解,主动向先生请教的事。
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我认为孙中山先生做得对,对于不懂的问题就要敢于请教。
初读感知
你找到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呢?
私塾 照例 戒尺
鸦雀无声 糊里糊涂
咿咿呀呀
初读感知
词语解释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
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
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
学习年限。
戒尺:旧时私塾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
用的板尺。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糊里糊涂:形容对事情一点儿也不明白;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
不清的状态。
鸦雀无声: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你能用“鸦雀无声”造句吗?
咿咿呀呀:拟声词,形容某些物体摩擦碰撞发出的声音,或小
孩子说话、低哭的声音。
词语解释
句子品读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古人读书咿咿呀呀的,就像唱歌一样。而且我还知道了古时候的人读书是很奇怪的,老师只是让学生跟着念,读熟了就去背诵,根本不讲解意思。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让我看到古时候的人读书的样子很有趣,摇头晃脑。
句子品读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让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句子品读
品读课文
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思考:孙中山是怎样问的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
忐忑不安、紧张、害怕
品读课文
思考:当孙中山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生和同学又是怎样做的呢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鸦雀
无声
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吗?
同学们张着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孙中山,全部都愣住了,这就是“吓呆了”。
所有画面都静止了,课堂上一切都变得安静了,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就是“鸦雀无声”。
品读课文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
说明孙中山聪慧过人,也说明孙中山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并进一步思考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思考:“一字不漏”说明了什么
品读课文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思考:既然孙中山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先生提问呢
善于思考
敢于发问
品读课文
拓展延伸
1.“不懂就问”是不是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马上问呢
应该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了,然后再问。
2.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经历呢?讲给大家听一
听吧。
3.积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名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3.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4.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在积极动脑思考的基础之上,能够敢于发问,这样才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随堂练习
1.从孙中山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孙中山的说法吗?说一说你的看法吧!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遇到不懂的问
题,一定要问清楚
结构梳理
只让背诵,从不讲解
孙中山大胆提问
先生详细讲,学生认真听
不懂就要问,挨打也值得
不懂就要问
勤学好问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上学时,因为不明白书中道理,大胆向老师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一丝不苟,勤学好问的精神,激励我们养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