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空城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24 21: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空城计罗贯中绿柏小学 李乐坤罗贯中<<三国演义>>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江憔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三國演義 卷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 卷首詞三 國 鼎 立空城计
1、分析、欣赏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
2、学习本文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简介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著名小说家。
二.故事背景
诸葛亮伐魏,用马谡的反间计,使司马懿被免职回乡,然后诸葛亮亲率三十万大军伐魏。魏将孟达欲反,想与诸葛亮里应外合,但走露风声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夺取柳城、街亭,断蜀军粮道。诸葛亮误用马谡守街亭,两处俱失。形势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孟达的内应,已无胜算,准备退兵汉中。司马懿夺取街亭,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军马大部派出,仅剩一帮文官和二千五百兵守西城,形势万分危急……。想知道结果吗?请看课文《空城计》 请四个小组分别读一读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读一读三.读准下列字音: 懿 旌 匿 擅 掬
氅 纶 焚 模 遁

麈 迄
yìjīngnì shànjūchǎngguānfén múdùnzhǔqì四.默读课文,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划分构。故事开端( ):
故事发展( ):
故事高潮( ):
故事结局( ):
一自然段
二自然段
三、四自然段
五、六自然段
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五.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临危不惧 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 化险为夷司马懿:狡 诈 多 疑
自 负 中 计1、诸葛亮简介诸 葛 亮 字 孔 明,外号 卧 龙 先 生,被大 家 称 为 一代 智 者。 ?刘 备 三 顾 茅 庐? 请 他 下 山 助蜀 国 一 臂 之力。孔 明 出 山 之 后, 助 刘 备 打了 许 多 胜 战仗。论才 智,他 无 人可比。曾 多 次以 智 将 敌 军打 退∶如 空城 计,草 船借 箭,火 烧新 野 等,确实 是 一名难得的 贤 士。 2、司马 懿简介司 马懿 是 魏 国 的名 将,才 智多 变,文 武 双 全。虽然 为 魏 国 立下 不 少汗 马 功 劳,但是 一 心 却 想毁 灭 魏 国,建 立 自 己的 王 国,以便 统 一 三 国,建 立 新 王朝。
古诗有云:“回眸一笑百媚生”,故事中的诸葛亮笑了好几回,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试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找一找能力训练思考 讨论 回答1.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具有什么特点?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2.课文中三次提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临危不惊⑴笑容可掬:
⑵抚掌而笑
⑶拍手大笑自豪之笑(欢 笑)(假 笑)(嘲 笑)故作轻松如释重负试结合故事的情节,说一说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为了表现人物所运用的描写 方法。说一说课堂迁移 1.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如:
从角度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 2.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课堂练习 本文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中的《 》,作者( ),( )<时代>小说家。号( ),山西太原人。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湖海散人增长知识瑶琴三尺胜雄师,
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
土人指点到今疑。 请你想一想,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想一想1、如果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胜利吗?
2、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学贵有疑”。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看看哪一位同学能帮忙解决。自我质疑3.“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你能说出其中的三计吗?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 混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代虢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癫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 美 人 计 空 城 计 反 间 计 苦 肉 计 连 环 计 走 为 上“空城计”是三十六中的第三十二计 请几个同学把课文的内容改成课本剧来表演一番!演一演。课外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四。
2、以《我的同学》为题写一篇日记。要求用上侧面烘托的方法。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