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一)》配套资源(共34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一)》配套资源(共34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23:09:05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一)
七年级 语文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4.背诵默写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教学过程
观沧海
初读诗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学法指导
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 《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品读诗歌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的,同学们能找出是哪个字吗?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品读诗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直接写到人了吗?
交代观海的地点。
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品读诗歌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态
静态
动静结合
静态
动态
品读诗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品读诗歌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景物宏大 感觉壮美
小结
《观沧海》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训练反馈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 。
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初读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诗人。他是继屈原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傲视权贵和敢于反抗的性格深受历代读者喜爱。李白相当全面地继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受庄子散文和楚辞影响最大。他还善于从民间乐府汲取营养。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今存诗一千余首,另有赋八篇,文六十余篇。
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品读诗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
你能看出作者闻讯的时节吗?
暮春
“杨花”“子规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融情入景,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品读诗歌
作者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
二是取其形象意义,
三是取其象征意义。
品读诗歌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请结合注释看一看,这句话中的“龙标”一词与题目中的“龙标”意义相同吗?
由写景转入言事
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而这句话中的“龙标”指王昌龄。
品读诗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轻读
重读
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然显现无疑。
品读诗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
将明月人格化
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庄《月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品读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轻而缓慢)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
我寄/愁心/与/明月,(朗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
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结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作。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关切之意。
训练反馈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
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2.推荐阅读曹操《龟虽寿》、李白《渡荆门送别》,写下喜欢
的诗句,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古代诗歌四首(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4.背诵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重点】
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背诵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感情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4.背诵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习《观沧海》
初读诗歌
诗体简介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时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读音。
碣(jié)石 澹澹dàn 竦峙 sǒng zhì
品读诗歌,体会诗歌内容情感
1.学法指导
“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之一。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具体做法:同学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在课前自行查阅与诗人相关的内容,做好阅读笔记。品析诗句时,要联系诗人的经历深入体会,以此来不断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
2.作家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 《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观沧海》是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3.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的,同学们能找出是哪个字吗?
归纳:“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句子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所见。据说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碣石山,那么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心情如何?他的心情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了吗?
归纳: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归纳:“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写实景。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耸立的意思。诗人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归纳:这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荡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种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5)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归纳:同学们一定可以发现,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同学们,试着再读一读。
小结
《观沧海》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师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训练反馈
下面,同学们试一试背诵这首《观沧海》。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 。
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初读诗歌
1.诗体简介
这是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也叫“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二、四句押韵,句首不用韵。韵脚是句末押韵的字。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二)品读诗歌,体会诗歌内容情感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诗人。他是继屈原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傲视权贵和敢于反抗的性格深受历代读者喜爱。李白相当全面地继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受庄子散文和楚辞影响最大。他还善于从民间乐府汲取营养。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今存诗一千余首,另有赋八篇,文六十余篇。
2.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3.品读诗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指柳絮。柳絮落尽——作者闻讯的时节是暮春。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融情入景,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思考:作者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归纳: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过五溪”,由写景转入言事,正扣题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思考:请结合注释看一看,这句话中的“龙标”一词与题目中的
“龙标”意义相同吗?
归纳:不相同。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而这句话中的“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过五溪”可见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话,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然显现无疑。正如白居易所云:“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这也正是形象思维的一种特点和诗贵含蓄的一个原则。
(3)第三四句再扣诗题中的“遥有此寄”,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这两句话的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朗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 “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比李白早些的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
师生再次朗读诗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轻而缓慢)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朗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
(三)小结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作。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关切之意。
(四)训练反馈
下面,同学们试一试背诵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五)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三、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2.推荐阅读曹操《观沧海》、李白《渡荆门送别》,写下喜欢的诗句,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