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二)》配套资源(共31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二)》配套资源(共31张PPT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23:09:31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4.背诵默写《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学重点】
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背诵默写《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4.背诵默写《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学习《次北固上下》
教师导语: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初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解题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其诗流传不多。
诗歌题目中的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次,停驻。北固山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题目就将我们引入了思乡的愁绪中。
2.诗体简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一般,我们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是尾联。暗含先后的顺序。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也就是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也可不对。
“前”“悬”“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关于平仄,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资料,深入了解。
3.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尽量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
品读诗歌,体会诗歌内容情感
1.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一联所展现的情景。
“潮平两岸阔”注释中说:“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地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这一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4.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小结
《次北固山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卷,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训练反馈
下面,同学们试一试背诵这首《次北固山下》。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客路青山外, 。潮平两岸阔, 。
海日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 。
学习《天净沙·秋思》
教师导语: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另外一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一)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初读诗歌
1.《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感受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内容情感
1.《天净沙· 秋思》前三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归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所带的修饰词 “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曲中之人之所以“断肠”,是因为他远离故乡,骑着瘦马冒着西风,漂泊在天涯。乌鸦归巢了,路人也回到了小桥流水边炊烟袅袅的家,而他,依旧漂泊。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犹如断肠
3.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归纳: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作品。
(四)写作特色
前面我们提到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品的写作特色。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天净沙·秋思》文字非常精练,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游子漂泊的图景。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小结
这首抒情小令,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作品。
(四)训练反馈
下面,同学们试一试背诵这首《天净沙·秋思》。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 , 。夕阳西下, 。
(五)拓展延伸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秋。马致远笔下的秋是悲凉的思乡之愁,而刘禹锡笔下的秋则如阳光明媚的春朝。今后我们在赏析诗歌时一定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身世,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读懂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2.阅读王湾或马致远的其它诗作,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16(共31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二)
七年级 语文
一、导入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4.背诵默写《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过程
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其诗流传不多。
诗歌题目中的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次,停驻。北固山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题目就将我们引入了思乡的愁绪中。
初读诗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品读诗歌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开头两句点题。
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品读诗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
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品读诗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诗句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拟人
品读诗歌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小结
《次北固山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卷,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训练反馈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诗:
客路青山外, 。潮平两岸阔, 。
海日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 。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初读诗歌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初读诗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诗歌
《天净沙· 秋思》前三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景物所带的修饰词“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
品读诗歌
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诗歌
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写作特色
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简约与深细相依
《天净沙·秋思》文字非常精练,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游子漂泊的图景。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结
这首抒情小令,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训练反馈
请你补足空白处,检查自己能不能背诵这首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 , 。
夕阳西下, 。
拓展延伸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2.阅读王湾或马致远的其它诗作,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思想
和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