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敬业与乐业》配套资源 (课件(共39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敬业与乐业》配套资源 (课件(共39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20:06:20

文档简介

《敬业与乐业》 讲稿
P1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敬业与乐业》
P2
有一位近代思想家,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这位思想家就是梁启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阐述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文章。
P3
《敬业与乐业》
“敬业”即责任心,是对学业或工作专心致志;
“乐业”即趣味,指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且能从中领略出趣味。
题目表明本文将围绕“敬业”与“乐业”及其相互关系展开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P4
下面,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
2.积累经典语句,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体会敬业乐业的精神,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P5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作的一次演讲。这篇演讲词可看作议论性文章。
七、八年级时,同学们已经接触过议论性的文章了,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议论性文章的文体知识。
P6
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基本特点在于说理。
作者在文中所摆出的核心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议论性文章都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性文章,还会在中心论点下分出几个分论点,以达到对中心论点的支持。
为了把这个“理”说清楚,让人信服,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材料进行论证。所谓材料,包括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如果说论点解决“说什么”,材料解决“用什么说”,
P7
那么,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就是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论证思路,可以是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了解了本文的文体特点后,我们进入文本学习。
P8
这篇议论性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语句来论证观点,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出这些经典语句,我们一起来理解它们的含义。
这些句子分布在文章第1、3、4、6、7、8几段中,我们来逐一进行解释。
第1段中,出自《礼记》的“敬业乐群”,指专心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还有出自《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即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第3段中,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思是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P9
孔子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教导的呀!
第4段中,百丈禅师教训弟子的话:“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说的是一天不做事情,一天就不吃饭。
第6段中,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是专一无杂念就是敬。
P10
第7段中,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说的是总是看着别人的好,却丢失了自己的位置,这样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甚至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专一,就能集中精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说的是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不企求本分外的事。
P11
第8段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孔子又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他(孔子)这个人勤奋努力而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引用这些经典名句不仅使文章精炼、典雅,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学们要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名句,记忆名句。
P12
刚刚,我们一起积累了经典语句,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对经典名句的理解,默读全文,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分析来理清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1.文章中的哪句话是中心论点?
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论证?
3.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P13
我们先来看第一问:文章中的哪句话是中心论点?
回答这道题,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1段找到答案。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P14
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论证的呢?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2—8段找到答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又分别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论证。
P15
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可以从2—8段找到答案:“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得出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 “敬业”的含义就是做事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但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简单地说:“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作者“敬业乐业”的观点,下面我们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P16
本文结构清晰,呈现出“总——分——总”的议论性文章的结构特点。根据这一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段)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文章的第2—8段)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文章的第9段)人类合理的生活就该敬业、乐业。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再一条一条地分别论证,最后对自己的观点做总结,这样就能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楚。我们在写作议论性文章时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P17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文章的三个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文章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我们很快找到答案:梁启超先生开篇即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
P18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文章2—8自然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2.又是怎样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的?
3.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P19
回答第一问,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我们可以在文章的3、4、5段找到答案。作者在论述“有业”的必要性时,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P20
回答“作者又是怎样论述“敬业”与“乐业”重要性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阅读6、7、8段找到答案。
6、7段,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首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的疑问,并从“人”和“事”两个方面予以回答。从“人”的方面看,人类生存的需要与个体生活的意义,决定了人要做事;从“事”的方面看,作者认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P21
然后,列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论证了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最后,作者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回答“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并引用庄子、孔子、曾文正的名言和用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论证了“敬业”的重要性。
P22
第8段,作者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乐趣。
P23
接着,作者使用设问句——“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引出了四个理由,即“身入其中,最为有味;奋斗前去,加增快乐;比较骈进,竞胜而乐;杜绝妄想,省却烦恼”。最后,作者引用孔子的两句话,强调了“乐业”的重要性。
P24
第三问,如何理解“业”的含义?
我们可以在作者对“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的论述中,理解“业”的含义。作者在文中说到:“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P25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部分,文章的第9段,这段中,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
P26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的“合理的生活”,应该理解为,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P27
我们在开篇介绍议论性文章的文体知识时,说过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那么,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我们一起在文章找一找。
文章第4和第7段中,作者分别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的例子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它们属于举例论证。
在3、6、7、8段中,作者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
P28
文章第7段,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要从正面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
第8段,在说到职业乐趣时,作者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
P29
通过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起来,并对作者的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P30
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演讲词,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表达了对大家的殷切希望: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P31
对于作者提倡的“敬业”“乐业”的精神,我们应该如何深入理解呢?
要想深入理解“敬业”精神,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作者提倡“敬业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的文化,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因此,梁启超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P32
要想深入理解“乐业”精神,我们可以从“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入手。苦与乐本身并没有界限,而是因人而异的。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在一切苦中,都包含着乐的成分。“业”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但在实现“业”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人眼中的“苦”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如果畏缩不前,被“苦”击溃,则无可挽回。
P33
然而,真正领悟了“苦”与“乐”之间辩证关系的人,就能 “业”有所成。总之,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乐业”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P34
《敬业与乐业》作为一篇议论文,体现了高超的说理艺术。主要表现在:
逻辑严密,条理明晰
在讲演中,作者开宗明义,引用《礼记》和《老子》的格言,提出“敬业与乐业”的主旨。然而,“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因此,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然后,再回扣主题,分别谈论“敬业”“乐业”的重要性。讲演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并提出期望,自勉勉人,主旨鲜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材料翔实,析理透辟
梁先生不愧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在论述过程中,他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的典型材料作为论据:有生活的事例,有典籍中的记载,有自身的实践经验,还有古人的名言警句等。这些丰富而精当的材料的运用,使说理具体生动,深入透辟,极有说服力。
P35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所思所感,完成下面的练习。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这是作者对敬业和乐业的看法。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则材料: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P36
第二则材料: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薛其坤有个外号,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这样的作息,薛其坤坚持了20年。当记者问他是否觉得辛苦时,他回答:“乐在其中。”并进一步解释:“探索科学的过程就好比是打游戏,每破解一关的难题,解锁出新的一关,就会满足好奇心、获得成就感。”
P37
从两则材料中,我们读到了“乐”。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薛其坤院士,他们之所以成功,离不开“乐业”。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坚持的最强大的动力。古今中外,众多事业有成的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有毅力,在自己的事业上投入了惊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无限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就是我们的“业”,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我们要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P38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讲内容,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1.小练笔
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2.推荐阅读
《梁启超家书》
P39
同学们,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地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在面对学业时,必须要拿出“工匠精神”,不仅要敬业,更要努力做到乐业,因为,这才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关键!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再见!
9(共39张PPT)
6.敬业与乐业
九年级 语文
有一位近代思想家,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戊戌变法”。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这位思想家就是梁启超先生。今天 ,我们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阐述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文章。
一、导入
“敬业”即责任心,是对学业或工作专心致志;
“乐业”即趣味,指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且能从中领略出趣味。
敬业与乐业
资料
学习目标
1. 正确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
2. 积累经典语句,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 体会敬业乐业的精神,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文体特点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作的一次演讲。这篇演讲词可看作议论性文章。
学过的议论性文章: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罗 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基本特点在于说理。
论点
中心论点
道理
说什么
材料
分论点
事实
数据
图表
用什么说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总分总式
分总式
总分式
举例
论证
怎么说
道理
论证
比喻
论证
对比
论证
怎么说
快速默读课文,勾画经典语句,理解句子含义。
《礼记》:“敬业乐群”
专心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老子》:“安其居乐其业”
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孔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
这种人是很难教导的呀!
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一天不做事情,一天就不吃饭。
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
专一无杂念就是敬。
曾文正:“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总是看着别人的好,却丢失了自己的位置,这样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甚至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用心专一,就能集中精神。
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不企求本分外的事。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
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孔子)这个人勤奋努力而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快乐中
而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默读全文,分析问题,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1. 文章中的哪句话是中心论点?
2.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论证?
3. 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 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1. 文章中的哪句话是中心论点?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又分别从“有业之必要”
“要敬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论证。
2.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论证?
“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得出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做事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但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简单地说: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3. 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1)总
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分
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
人类合理的生活就该敬业、乐业。
论证思路:
细读第1段,作者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
细读文章第2—8段,思考问题:
1. 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2. 又是怎样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的?
3. 如何理解“业”的含义?
作者在论述“有业”的必要性时,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1. 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首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的疑问,并从“人”和“事”两个方面予以回答。从“人”的方面看,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决定了人要做事。从“事”的方面看,作者认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 又是怎样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的?
然后,列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论证了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最后,作者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回答“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并引用庄子、孔子、曾文正的名言和用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论证了“敬业”的重要性。
作者在论述“乐业”的重要性时,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乐趣。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引出了四个理由,即“身入其中,最为有味;奋斗前去,加增快乐;比较骈进,竞胜而乐;杜绝妄想,省却烦恼”。最后,作者引用孔子的两句话,强调了“乐业”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在作者对“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的论述中,理解“业”的含义。作者在文中说到:“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3. 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文章的第9段,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作者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合理的生活”,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的例子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它们属于举例论证。
(2)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
(3)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要从正面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
(4)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
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起来,并对作者的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演讲词,针对听众(即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表达了对大家的殷切希望: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如何深入理解“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要想深入理解“敬业”精神,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作者提倡“敬业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 这种官本位的文化,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因此,梁启超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要想深入理解“乐业”精神,我们可以从“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入手。苦与乐本身并没有界限,而是因人而异的。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在一切苦中,都包含着乐的成分。“业”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但在实现“业”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人眼中的“苦”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如果畏缩不前,被“苦”击溃,则无可挽回。
然而,真正领悟了“苦”与“乐”之间辩证关系的人,就能 “业”有所成。总之,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乐业” 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说理艺术
1.逻辑严密,条理明晰
2.材料翔实,析理透辟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这是作者对敬业和乐业的看法。请你结合课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①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三、反馈与评价
②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薛其坤有个外号,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这样的作息,薛其坤坚持了20年。当记者问他是否觉得辛苦时,他回答:“乐在其中。”并进一步解释:“探索科学的过程就好比是打游戏,每破解一关的难题,解锁出新的一关,就会满足好奇心、获得成就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坚持的最强大的动力。古今中外,众多事业有成的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有毅力,在自己的事业上投入了惊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无限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就是我们的“业”,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我们要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1.小练笔:
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2.推荐阅读:《梁启超家书》
四、课后作业
同学们,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地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在面对学业时,必须要拿出“工匠精神”,不仅要敬业,更要努力地做到乐业,因为,这才是实现理想、走向成功的关键!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