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精神的三间小屋》配套资源(课件(共42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精神的三间小屋》配套资源(课件(共42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20:08:50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9.精神的三间小屋
九年级 语文
一、导入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的容身之所变得越来越大,身体活动的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宽敞。其实不仅身体,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同学们是否想过,如果心灵也有活动空间的话,那容心之所,又该有怎样的面积与布置?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
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资料
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
(二)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1-6) 引入话题 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8)论述观点 论述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必要性
第一间(7-9) 盛满爱和恨
第二间(10-14)盛放事业
第三间(15-18)安放我们自身
第三部分(19-20)总结深化观点 从修建精神的小屋上升到“矗
立我们的精神大厦”
(三)结构梳理
(四)细读感悟之一 引入话题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6自然段,思考一下:作者在开篇引用一则名言和一则中国古话有何用意呢?
1.引用名言和古话
“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
——[法]雨果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中国古话
所引名言和古话都借助空间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作者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
2.类比论证
由“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样的类比,提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的问题。之后,作者继续用类比的方式,从实际居住的“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自然地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
(五)细读感悟之二 论述观点
在作者看来,精神的三间小屋应该是什么样呢?作者借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想为我们传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7-18段,思考以上问题。
论述观点一“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从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爱和恨谈起
“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爱和恨会震荡我们的心灵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爱比恨多”和“恨比爱多”两种情况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假如恨比爱多,到底怎样做才能“重温祥和”?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我们在处理爱恨时,应当本着什么原则呢?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一间小屋的内涵:
永远让心中的爱多于恨。
论述观点二“盛放我们的事业”
从一个人一生工作的时长谈起
“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时……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
喜欢工作和不喜欢工作两种情况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事业对精神会有两种作用:濡养或腐蚀
“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我们该如何得到自己适合的事业?
得到适合自己的事业,需要不断自我寻找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得到适合自己的事业,需要规划职业生涯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二间小屋的内涵:
要一直寻找,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规划好职业生涯,让事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
论述观点三“安放我们自身”
“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第一层: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第二层: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第三层: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
没有自己的思维
没有自己的发现
没有自己的意见
自己的精神小屋
缺乏独立思考会带来什么后果?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第三间小屋的内涵:
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
盛着爱恨
第一间
盛放事业
第二间
安放自身
第三间
永远让心中爱多于恨
找到并规划爱的事业
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
光明温暖
坚固优雅
健全独立
(六)细读感悟之三 总结深化观点
建筑精神的小屋
矗立精神的大厦
开拓精神的旷野
如何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彼此间的关系?
情感
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一间
第二间
第三间
人之常情
个体精神
自我精神
精神大厦
理性
(七)问题探究
(八)写作特色
1.用文学性的笔法来说理。
比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这样的笔法,比一般的说道理更感性,更抒情,也更有文采。
2.大量运用比喻。
比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
3.善于运用对比来突出观点。
比如:“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对比,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化了对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三、反馈与评价
“精神的小屋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
人一生工作的时间很长,如果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精神就会受到腐蚀。所以,需要不断寻找,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达到事业人生相得益彰的境界。
毕淑敏的论证思路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身入其中,你会感受到它变化、发展的趣味;
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一步步奋斗,都能在刻苦中收获快乐;
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积极进取,都能在竞胜同行中得到快乐;
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专心去做,都能省却闲愁,获得静心之乐。
梁启超的论证思路
你同意哪个观点呢?
毕淑敏: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从事它,才会快乐。
梁启超:任何一份工作(包括不喜欢的工作),认真去做,也会快乐。
四、课后作业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又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五、结束语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精神的三间小屋》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 九年级上册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一、导入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的容身之所,变得越来越大,身体活动的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宽敞。其实不仅身体,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同学们是否想过,如果心灵也有活动空间的话,那“容心之所”,又该有怎样的面积与布置?
这节课,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二)作者简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毕淑敏。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
(三)结构梳理
我们今天要学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的一篇说理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文章思路清晰,呈现出“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结构特点。根据这一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把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教参85、53页)
第一部分1-6自然段,引入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8自然段,论述观点,论述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必要性。这个部分按照三间小屋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7-9自然段,第一间小屋,盛满爱和恨;第二层10-14自然段,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第三层15-18自然段,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第三部分19-20自然段,总结深化观点,从修建精神的小屋上升到“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
梳理了文章的大致结构,下面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细读感悟毕淑敏的文字魅力。
(四)细读感悟之一 引入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6自然段,思考一下:作者在开篇引用一则名言和一则中国古话有何用意呢?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跨越了不同的时代与国度,但这两句话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都是借助空间,如大地、海洋、天空、宰相肚、船,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者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于是,下文便自然引出关于心灵空间的论述。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文章第一部分,思考:为引起话题,除引用名言和古话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不难发现,是类比论证。
作者由“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样的类比,提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的问题。之后,作者继续用类比的方式,从实际居住的“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自然地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文章第一部分,简而言之,文章开篇,作者通过引用名言、古话和类比的方式,自然地引出“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这一话题。
(五)细读感悟之二 论述观点
那么,在作者看来,精神的三间小屋应该是什么样呢?作者借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想为我们传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7-18段,思考以上问题。
论述观点一“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我们先来看第一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作者首先从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爱和恨谈起,因为人的一生经历悲欢离合,情感自然丰富复杂,喜怒哀乐亦是人之常情。“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爱和恨会震荡我们的心灵
这些挤得满满的情感,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呢?我们看作者说道:“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说明这些挤在我们小屋里的爱恨,不但不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消失,还会像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一般,在某一个内心活动,异常激烈的夜晚,交织碰撞,震荡我们的心灵。
“爱比恨多”和“恨比爱多”两种情况
震荡的结果呢?无非两种情况。一种爱比恨多,一种恨比爱多。结果不同,小屋内部的氛围亦是大相径庭。作者认为:“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假如恨比爱多,到底怎样做才能“重温祥和”?
那同学们希望你小屋里的爱恨哪一样更多一些呢?老师相信,大部分同学的内心是渴望光明温暖的,希望心中的爱多于恨。但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假如恨比爱多,到底怎样做才能让我们重温祥和?假如内心全是恨,又该怎样做,才能让内心重获一份宁静?所以如何处理爱和恨的对立、交织更需要我们的智慧。我们一起看作者是怎么做的。作者说,“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作者告诉我们,要洒扫庭院,销毁负面的精神垃圾,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洒满阳光。
我们在处理爱恨时,应当本着什么原则呢?
不仅如此,我们在处理爱恨时,还应当本着如下原则:“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便是我们应当遵守的最重要原则。
第一间小屋的内涵——永远让心中的爱多于恨
于是,第一间小屋的内涵我们就梳理出来了,在盛放着我们爱和恨的小屋,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永远让心中的爱多于恨,让小屋充满光明温暖。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论述观点二“盛放我们的事业”
我们来看第二间小屋。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作者首先从一个人一生工作的时长谈起,文中说到:“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时……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作者用一组庞大的数字,估算出每个人一生大约工作七万个小时。这明确的时间概念,说明事业对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正如爱默生曾经说过:“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的事物,是他的事业。”可见,事业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喜欢工作和不喜欢工作两种情况
既然事业是维持我们生命的事物,那么如此长的工作时间,是否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当然不是。现实中就有两个鲜明的例子摆在我们眼前“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可见工作的幸福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精神世界的愉悦程度。
事业对精神会有两种作用:濡养或腐蚀
正如作者所言:“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作者简洁明了地给我们指出,事业对每个人的精神都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
我们该如何得到自己适合的事业?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得到自己适合的事业,从而能享受七万份惬意的时光?
得到适合自己的事业,需要不断自我寻找
作者首先告诉我们:“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但一下子就能找对行业的人并不多,很多时候,人们需要剥除事业外壳上金钱、地位等赘生物,才能寻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因为我们寻找相宜事业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得到适合自己的事业,需要规划职业生涯
不仅如此,一旦我们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我们要背负着它,从播种,耕耘,直到收获。我们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二间小屋的内涵
至此,第二间精神小屋的内涵也明朗了,在盛放着我们事业的小屋里,我们要一直寻找,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规划好职业生涯,让事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这也是作者传达给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论述观点三“安放我们自身”
再来看最后一间小屋。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作者其实是以反问的形式,引发我们对“第三间小屋”的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
请大家关注第17段,我们以分号为界,可以梳理出三层含义:
第一层: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第二层: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第三层: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
同学们很容易抓到每一层的关键词:思维、发现、意见。
所以在作者看来,精神小屋里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是没有重视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发现、我们的意见。换句话来说,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发现与见解,这才算住着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长久没有独立的思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后果呢
缺乏独立思考会带来什么后果?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第三间精神小屋的内涵
所以,第三间小屋的内涵,即作者希望这间小屋要安放我们自己的见解、思想,即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三间小屋的内涵
好,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精神的三间小屋。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论述,其实是为我们传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永远让心中的爱多于恨,让我们的小屋充满光明温暖;要一直寻找,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让人生和事业缤纷和谐相得益彰,让我们的小屋坚固优雅;要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成为健全独立 的个体。
(六)细读感悟之三 总结深化观点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后,在最后一个部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由建筑精神的小屋,扩大到“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的宏伟蓝图。全文以“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这样句子结束全文,扩大了文章的格局,给人带来阅读的回味与思想的回荡。
(七)问题探究
至此,三间小屋的内涵我们梳理完了,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彼此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三间小屋的内涵: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侧重人类精神世界中最普遍、最基础性的情感。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即规划职业生涯,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精神的小屋”装的不是精神类的东西,而是“事业”,这如何理解?这是否存在矛盾?同学们不要忘了,在作者看来,事业有一种强大的功能,就是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使精神愉悦,同时也使精神世界,在事业的“濡养”下更加充沛、富有生命力。只是这个事业往往需要耗费半生,等人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剥去金钱、地位这些附着于事业上的光环,才能追寻得到。所以,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所以,作者是在为我们从情感到理性,构建了三间精神的小屋,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逐步提高,共同建筑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大厦。
本文意蕴深厚,所描摹和传达的意境和思想,触及我们的心灵,如此匠心独运的构思,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八)写作特色
1.用文学性的笔法来说理。
这篇文章重在说理,却善于用文学性的笔法进行描绘、阐述,体现了作家的感性和抒情性。尤其在阐述三间小屋的内涵时,不是单纯地讲道理,而是进行形象化的描绘。比如通过写第一间小屋,作者要讲的是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她说这里“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这样的笔法,比一般的说道理更感性,更抒情,也更有文采。
2.大量运用比喻。
比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等等。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
3.善于运用对比来突出观点。
这在阐述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时,表现得比较充分。比如写第一间小屋时,作者假设了爱多和恨多的不同情形,“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等等。这些对比,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化了对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让文章在说理的时候更有情韵。
三、反馈与评价
相信学习了本文,同学们一定对自己的精神小屋有了些许想法。有人就和作者的观点出现了分歧。
作者在文章中谈到一点:“精神的小屋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因为人一生工作的时间很长,如果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精神就会受到腐蚀,所以需要不断寻找,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达到事业人生相得益彰的境界。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我们在哪一课中也了解过哪位作家关于事业的观点呢?没错,是第6课——《敬业与乐业》。梁启超先生在文中也向我们展示了他本人关于事业的一些看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梁老先生的观点。
梁启超先生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身入其中,你会感受到它变化、发展的趣味;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一步步奋斗,都能在刻苦中收获快乐;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积极进取,都能在竞胜同行中得到快乐;任何一件职业,如果能专心去做,都能省却闲愁,获得静心之乐。
毕淑敏认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从事它,才会快乐。梁启超则认为,任何一份工作(包括不喜欢的工作),认真去做,也会快乐。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辩题,同学们,你同意哪个观点呢?
课下不妨和你的同学或是家长讨论讨论,让不同的思想在探讨的过程中碰撞碰撞,你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当然整个过程都需要你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讲内容,认真完成作业: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又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同学们不妨来写一写。
五、结束语
最后,用文中的话和大家共勉: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够去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健康、庄严、努力、真诚为自己的精神小屋增修新舍!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