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去的路 (教案) 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远去的路 (教案) 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0-31 22:0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远去的路
1教学目标
1、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2.欣赏作品,了解画家在画面中是如何运用透视进行创作的。
3. 运用透视的基本规律表现作品。
4.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围绕这一知识点,可采用“观察—演示—欣赏—尝试”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绘画作品、自然界中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总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远去的路
引导阶段
视频播放公路上汽车行驶的视频,问题视频中公路和路两旁的树具有什么现象行驶的车具有什么变化
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感觉会很大、很宽、很高;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小、很窄、很低。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①欣赏法国油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一景》和现代油画家韦其美的《新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②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到过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 分析教科书第7 页中最上面的四幅图。(从四个角度去观察从低处看路、从高处看路、从左边看路、从右边看路。)
小组讨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教师演示,拓展思路 教师演示笔直大路和蜿蜒小路的视觉现象。
欣赏作品,联想创作 欣赏名家××× 的作品。
运用新知,尝试创作 同学们可以选用绘画或拼贴等方法表现具有视觉现象的路。
展示与评价阶段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等,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和改进办法。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能否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能否用绘画、拼贴等方式创作出有视觉现象的作品。
有探索发现的意识。
作业
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房子、人物等元素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板书设计
远去的路
近高远低
近大远小
透视现象
近长远短
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点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到景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