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配套课件:单元评价检测(三)(语文版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新课标金榜学案配套课件:单元评价检测(三)(语文版七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05 14: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三)
第三~四单元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2分)( )
A.犀牛(xī) 乡愁(chóu)
斑鸠(jiū) 旱獭(tǎ)
B.喉咙(hóu) 腿瘸(qué)
包裹(ɡuǒ) 急匆匆(cōnɡ)
C.嬉戏(xī) 栖息(xī)
聆听(línɡ) 累累(lěi)
D.仰望(yǎnɡ) 叩击(kòu)
抛掉(pāo) 喧闹(xuān)
















【解析】选C。本题考查重点字词读音。A、B、D都正确,只有C中“栖” 应读qī。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止息(停止)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B.乡愁(思念故乡而产生的离愁别绪)
窄(条状不宽的东西)
C.颤抖(哆嗦、发抖)
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D.半夜(夜的一半)
异地(不同的地方)
【解析】选D。本题考查词的意义。A、B、C正确,D项中“半夜”的意思是“子夜”。“ 异地”的意思是“他乡;外地”。
3.将下列对应项连线。(3分)
《骆驼寻宝记》 塞尔登 美国作家
《地毯下的尘土》 王尔德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巨人和孩子》 陈伯吹 英国作家
《蟋蟀在时报广场》 莫德·林赛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答案:《骆驼寻宝记》——陈伯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美国作家 《巨人和孩子》——王尔德——英国作家 《蟋蟀在时报广场》——塞尔登——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4.下列诗句中没有比喻修辞的一项是(3分)( )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C.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D.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解析】选D。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项把“乡愁”比做“邮票”,是暗喻。B项把“相思”比做“黄金”,是比喻。C项把“快乐”或“思想”比做“声音”,是暗喻,比做“微风” “阳光”,是明喻。只有D项没有用比喻。
5.填空。(4分)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_________,诗的第二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愁》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著名
诗人,诗中写夫妻分离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作者___________,现代著名诗人。
(4)《纸船》作者是_________诗人_________,他曾获1931年___________奖。
答案:(1)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白玉·苦瓜》 余光中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3)何其芳 (4)印度 泰戈尔 诺贝尔文学
6.请补出下面文章中老人和青年对话中省略的部分,注意切合语境和人物性格。(6分)
有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平时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天,他在园林中遇到一位老人,两个人边走边谈,青年见到一丛鲜艳的花,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①_________”又看了一下落叶说:“②_________”老人听罢,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买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手中,说道:“你的比喻有对有不对,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③_________”年轻人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老人笑了笑:“是啊,所有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④_________”
答案(提示):①鲜妍怒放,令人羡慕。②唉,老人就像这落叶一样,悄然飘下,使人感伤。③只有果实才能变成鲜花。④鲜花如果经不起风吹雨打,过早凋零,是不会孕育出果实的。
7.文中为什么要写小姑娘米妮观望窗外的风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结构技巧。结合下文内容,正是由于小姑娘的好奇心,向窗外看,才引出了下文对美景的贪恋,并因此导致了耽误打扫卫生,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案:为下文米妮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作铺垫。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米妮是个诚实的孩子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对人物的作用。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星星的对话,内心的矛盾斗争。
9.选文的⑥至 段分别运用了哪些写法描写米妮的内心斗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实际上本题题干已经有所暗示了。认真审题应该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用心理描写(梦境幻觉)表现米妮诚实的内心世界,将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
10.请用一句话概括小矮人的歌词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段歌词由两个句群组成。第一个句群,通过对比,强调了诚实、善良、勤劳。第二个句群强调得到祝福并牢记工作。结合起来得知做诚实、善良、勤劳的人,认真努力地工作,生活会得到回报。
答案:善良勤劳的人只要认真努力地工作,生活就一定会得到回报。
11.选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这句话是对小矮人歌词的强调,也就是突出了要认真工作。
答案:形象地告诉我们要认真工作,哪怕是点滴的、不为人所知的。
12.概括诗歌四小节各自的意义。(2分)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第一节第一句照应题目,二、三、四句歌唱内容。“飞到年轻人的心中”表明了为谁唱,“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写歌声传的地方。“失掉”“重新”“充满”赞美歌声的力量。
答案:(1)说明诗的题旨,回答歌唱的内容。(2)说明歌声唱给的对象。(3)进一步写歌声传给四方八面。(4)赞美歌唱的力量。
13.诗歌一、二、三节各侧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第一节中连用四个“我歌唱”是排比。第二节中“我的歌啊,你飞吧”是呼告,同时也是拟人。第三节中“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是比喻。
答案:排比、呼告、拟人、比喻。
14.你怎样理解“我的歌啊,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中作者把年轻人作为“新”事物的象征,是新生力量的代表,是希望。同时,还要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表明作者充满热情。
答案:作者歌颂了一种新生活、新希望和新力量,也说明作者热爱生活,充满了激情。
15.对二、三节的理解加以判断,其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诗人创造出优美的、动态的、有声的意境,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
B.诗中运用具体的形象,如会飞的歌声、颤抖的草等,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C.由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到“飞到四方八面”,使意境更加开阔而且浑然一体。
D.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第一节的基础上翻出新的意境,倾诉诗人的感情。
【解析】选D。诗中二、三节并没有出现新的意境,只是在上文歌唱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发对未来的憧憬之情,对年轻人的希望之情。
16.诗人在结尾写“失掉了成年的忧伤”,又变得年轻,充满梦想、希望,其深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品析。这句话是说作为成年的我由于受到了年轻人的感染,我有了新变化,重新焕发了力量。从侧面也赞美了年轻人。
答案:“我”歌唱新事物的同时,也受到强烈的感染,新事物身上蓬勃的力量感染了“我”,使“我”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歌唱所得到的结果,同时是对新事物进一步的赞美。(意近即可)
17.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同时写了《生活是多么广阔》一诗,诗人创作这两首诗在同一个早晨,阅读下面一段话,理解、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感受,并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3分)
(备选词语:摇篮、微微、寂静、泛、驱走、新、激情、伟大)
黎明像花一样慢慢开放,白昼( )了黑夜,空气还( )有些寒意,周围一片( )。坐在窑洞门口,眼望山底( )着白雾;耳听远处不时传来的号声;想着置身革命( )延安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的生活,( )的事业,于是( )满怀,连续写下了这两首诗。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思路如下:
答案:依次是:驱走、微微、寂静、泛、摇篮、新、伟大、激情
18.概括本篇童话的情节和主题。(4分)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和中心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情节要体现旅行、矮人赠财以及裁缝和金匠的不同结局。解答主题要抓住前后两次取煤的情节及不同的结局体现了人要善良、不贪婪。
答案:情节:外出旅行的裁缝和金匠从矮人那里意外地得到一笔财富,金匠因贪婪而痛苦一生。主题:劝人为善,不可贪婪。
19.第一次老人剃光金匠和裁缝的头发以及胡子,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结合情节可知有两方面内容,对老人来说是考验二人是否善良,从结局来看,这里的情节是为后文作铺垫。
答案:考验两个人是否善良;为后文金匠成为光秃的人作铺垫。
20.金匠第二次再去,这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取舍。如果没有第二次,就不能形成对比,揭示不出其贪心,也就起不到教育人的目的。
答案:不能,如果去掉,体现不了金匠的贪心,达不到童话教育人的目的。
21.童话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最后一句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裁缝兑现诺言,金匠忍受痛苦。通过对比突出了贪婪的人终得惩罚,善良的人终将幸福快乐。
答案:告诉人们:贪婪的人终得惩罚,善良的人终将幸福快乐。
三、写作(40分)
22.请在下面的三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以批判某些人的某些缺点为内容,创作一篇寓言,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2)以动物为主人公创作一篇寓言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3)写一篇童话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1)题目设置限定了文章的主题,这个寓言故事应是具有批判性的,批判的是人身上所不应有的缺点,如自私、贪婪等。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的生物或非生物。故事的内容是假设的、虚构的,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的事,但从中却能看到与现实生活的相通之处。要合乎情理,情节不宜复杂。在故事叙述中要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倾向。语言应简洁、朴实,可采用拟人、夸张等表现方法。
(2)这个题目在主题方面没有限制,选择余地很大,可以歌颂美好品质,可以批判丑恶现象,但无论表现什么,故事都要包含有深刻的寓意。
故事的主人公既然是动物,那么一定要注意动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动物的习惯认识。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熊是愚笨、贪吃的,猴子是聪明、机灵的,狼代表的是凶恶,小白兔代表的是善良。不过这样的角色安排也不是绝对的,但创作时尽可能地尊重人们多年来形成的认识、情感。
(3)既是写童话,那少不了丰富的幻想。自己的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在童话的世界里实现。当然,这种愿望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故事情节应曲折、有趣,并通过生动的故事劝人向善、向上。语言运用应优美、生动、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