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21:3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写 作
学习改写
【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角度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改写有助于培养文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
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
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写为口语;
三是可以改变叙述角度,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序改为倒叙、插叙。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改写的常见形式
改写注意事项
1、改写要以原作为基础,不能背离原作“戏说”,这就要求在下笔前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内容精神。当然改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要根据改写的目的,进行适当在创作。比如,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改编为戏剧或影视文学剧本、往往就会简化情节、缩减场面,突出主要人物的活动;把古典文学名著改写成通俗的少儿读物,就要选择恰当内容,简化故事情节,用浅近易懂的语言来讲述。
2.改写要注意行文协调,注意避免人称不统一和情节上的混乱。比如,改写后的文章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就要避免混入第一人称的叙述;如果改变了原作的记事顺序,就要精心安排叙事结构,还要有适当的过渡。
改写和扩写、缩写,都是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的。改写时常常会用到扩写和缩写的一些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
写作实践
选取一则古代寓言,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300字左右。

【提示】
1.细心体会原作,不要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
2.不要逐字逐句翻译,适当发挥想象,增添必要的细节。
3.将原文附在改写的文章后面。
文题一
【原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佳作展示
【改写】 穿井得一人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
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①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地十分困难。于是,丁氏与家人决议打一口水井。当丁氏打井成功,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
①交代“穿井得一人”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下文写丁家穿井一事作铺垫。
精彩旁批
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
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②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便有人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大家你传我,我传你,竟然传到了宋国国君耳朵里。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
②记叙穿井过程,引出“穿井得一人”的说法。
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
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运水,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空闲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③
③交代“穿井得一人”说法的误传以及勘误过程。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将古代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作了十分精彩的改写,故事情节完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大胆运用联想,先交代丁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写出了穿井的必要性,后还增加对宋君听到传言后的心理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整体上又忠实于原文及其寓意,是一篇较成功的改写文。
从本单元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只改写课文的片段,也可以改写全篇。
2.叙事要清晰,注意人称和语言风格的统一。
改写后在小组内交流,看看谁的改写既忠实于原作,又新颖有趣。
文题二
【改写】 智取生辰纲
吴用等人听见脚步声,便让刘唐出去看看。刘唐提起朴刀在树林里观望,正好惊动了杨志。①刘唐回去轻声道:“大家做好准备。”所有人都做好警戒,只等杨志到来。一会儿功夫,只听有人大喝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
①“吴用等人”,改变原文的叙述视角。增添对刘唐、杨志的语言描写。
精彩旁批
刘唐见他赶了过来,便拿起朴刀,六个人大声喝道:“阿也!”都跳了起来。杨志喝道:“你等什么人?”此七人道:“你是什么人 ”杨志大怒:“你们莫不是歹人吧 ”七人道:“你颠倒问!我乃小本经济,如何抢你钱 ”杨志听完,收起刀,说:“原来这样,那多有得罪了。”“大家都是做小本生意的。我们七兄弟是卖枣的,你要不要来几个 ”吴用客气地说。“不用了!”②

语言描写,忠实于原文内容,却变换了口吻。
杨志提起朴刀回去了。吴用到草丛边发了个暗号让白日鼠白胜上山来。
白胜挑着酒,唱着歌上了岗子,找了个离杨志等人近的地方坐了下来。几个军健问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白日鼠道:“白酒。”军健又问:“多少钱一桶?”“五贯足钱一桶。”众军健便围到一起凑钱。此时杨志过来,将军健打了一通道:“多少好汉是被蒙汗药麻翻的!”白胜听了,心内一惊,故意喝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吴用等人见此,借机过来,买了一桶轮流喝,还拿了捧枣子过口。吃完一桶后,刘唐问道:“正不曾问你多少价钱?”“五贯足钱一桶,十贯足钱一担。”白胜道。吴用接上来:“五贯就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说罢就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故意去夺,吴用端酒就走,白胜立刻追了上去。吴用在松林内下了药后立刻转出来,又去勺酒。白胜追回,劈手夺来,倾在桶里。杨志见他们喝了没事,才勉强答应军健们买了一桶,众人抢着喝。
刘唐还递上一些枣子与他们吃。不一会,酒就吃光了。白胜收钱道:“这桶酒被那客官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一些酒,我今饶你半贯钱罢。”接着挑着空桶,依旧唱着山歌下山岗去了。③
③选取最主要的情节展开描写,删繁就简。
吴用等人站在松树边,心中计算着药发的时间,指着他们说:“倒也!倒也!”杨志与众押行人都倒下了。于是,吴用等人推出江州车儿,倒了枣子,将金宝装了去。④
④全文叙事简略,忠于原文情节。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对小说“智取生辰纲”情节高潮部分的改写。本篇改写叙述故事时视角的选取独具匠心。叙事角度自始至终都以“吴用等人”来展开。另外,本改写文虽然无原文叙事详细,却也能在忠实于原文情节的基础上,将故事梗概交代清楚,并不乏细节描写。改写十分成功。
本单元的课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

【提示】
1.与小说相比,剧本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应该更加集中,以适应演出的需要。
2.呈现方式要适当改变,比如原文的心理描写可改为自白或旁白,环境描写可改为舞台说明,用语言推动情节的发展,要突出戏刷冲突,等等。
3.剧本写好后,在班上交流评比,选出最好的一篇。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同学排演。
文题三
【改写】 范进中举
课本——剧第一场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和妻子高兴地出来迎接。]
范进:娘,我回来了!
范母、范妻:回来了,我们去做饭。
[范母和范妻去做饭,胡屠夫手提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出现在门口,故意咳嗽。]
范进:(急忙恭敬地)是岳父大人呀,快请进!不知岳父大人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还望恕罪!
[胡屠夫进门坐下。]
胡屠夫:(感叹,高傲地)哎,我自认倒霉,把女儿嫁与你这不争气的现世宝,挣不到钱反而花了我不少。现如今不知上辈子积下了什么功德,让你沾我的光当了个秀才,今儿个带酒肉来贺一贺(举了举手中的东西)。你如今是个秀才,以后凡事都要有个秀才的样子。
范进:(恭敬地连声答应)是,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夫:(居高临下、语气生硬地)比如像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辈,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若是你和那些挑粪、种田的小老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那就是坏了规矩、降了身份,我脸上也无光!
范进:(躬身,低声下气地)是是是,我一定不忘您的教导。
胡屠夫:(起身坐正,趾高气扬地)我看你这烂忠厚没用的人不懂礼教、不讲规矩,所以才不得不教教你如何待人接物,免得惹人笑话,把我的脸丢在外面!
范进:(恭敬地)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胡屠夫:(顿了顿,又道)亲家母也该来一同吃饭,我的小女也要吃些。自从我女儿进了你家门,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一两回呀!可怜!可怜啊!
范进:(慌张地拿起扇子给胡屠夫扇凉)是是是,岳父见教的是,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欲参加乡试,因备不齐盘缠与胡屠夫商议。]
范进:(恭敬、小心翼翼地那个,岳父大人,小婿过几日想去参加乡试,可手头拮据没有盘缠,不知您……
胡屠夫:(拍桌,恼怒地打断范进的话,盛气凌人地)呸!少自不量力!不过沾光勉强当了个秀才,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起来了!
范进:(沮丧,急切地)可是,我……
胡屠夫:你少以为得了个秀才名号就了不起!我听说你中秀才也不过就是阅卷官看你老、可怜你,才施舍
给你的!你看看城里张府那家财万贯的大老爷,哪个不像我一样浓眉大耳四方脸 你再看看你,尖嘴猴腮,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不三不四的,还没干出什么大事就想天鹅肉吃!
范进:(无奈,试探地)可岳父,我……
胡屠夫:(不耐烦地)我什么我,我一天杀一头猪也赚不到多少银子。还让你拿钱去打水漂?你好好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还想在我这里借钱,不可能!
名师点评
这是将小说《范进中举》第一部分改写成的课本剧。本课本剧,将原文中的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于一个场景,角色的安排十分合理,即将“范进”“胡屠户”作为主角,“范母”“范妻”作为配角,符合人物形象在原文中的地位;将原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成功地改写成了舞台提示语;对于原文中范进及胡屠夫围绕范进进学与乡试所产生的矛盾冲突,通过对白的形式表现得集中突出。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课本剧。
素材积累
1.夏夜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一轮明月,几点星光,一片乌云飘来,顷刻间雨点就砸到了诗人穿着单薄的背上。糟糕,下雨了!对了,前面不远处土地庙旁有一家乡村客店,就到那儿避雨!于是,诗人迈开大步奔走,跨过竹桥,到了,终于到了,但是诗人早已被淋透。客店主人看着诗人的头发上不停滴落的雨点,不由得哈哈大笑:“稼轩先生,您湿透了,可是今年的丰收有望了。”笑声,在客店的人群中“传染”,在夏夜的寂静中回荡。
(改写《西江月》)
2.我牵着老马继续向前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出现在眼前。溪上有一座仅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无忧无虑。听着流水声,心情竟好了很多。
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人家屋顶上冒出的袅袅炊烟。我向一户人家望去,淡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没有一丝温暖。我的家人,都在遥远的故乡。
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改写《天净沙·秋思》)
3.其实,知足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人,只有当知足成为他的信念时,才会在恬淡中感悟到多欲多奢则贪、少欲少求则淡、勿欲勿求则安的意蕴;才会对人生看得开,对尘世看得破,对世俗看得透;才可以天天乐观,放松心情;才会事事达观,宠辱不惊。这样,既没有患得之累,更没有患失之苦。所以好心情就是好日子,好脾气就是好福气……
(选自《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