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贵阳市五校2022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二)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周时期,居住在国都的人被称为“ 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召公以“防民之口,甚於防水”为喻,劝谏厉王听取国大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厉王不听。‘於是国 (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这说明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C.君王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D.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25.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冶胡汉箢多个民族,墓志的形制和文体逐渐定型。官绅墓葬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盔葬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唐代屡修谱牒以提高门阀士族地位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大一统多民族逐渐淡化了族群差异 D.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26. 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而是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
们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势力割据 D.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27.随极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 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灭武祠,定时会祭:顾炎武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B.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28.下表反映了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此表可推知,当时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整理
A.中国对金属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B.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加剧 D.一战给中国机械工业造成了瓶颈
29 .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 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到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
A.注重国代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 B.反思国民革命中的武装斗争问题
C强调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 D..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
30.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16年各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
制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
A.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B.建立二元户籍制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的广泛性
D.二元户籍制度的消失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1. 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设立了内、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以及市民和外国人之间的民事纠纷。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A.重视维护帝国社会稳定 B形成以民法为核心的体系
C.逐渐完善公法理论体系 D:凸显了重实际的求实精神
32.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有人直言不讳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死亡迫临时会与教会和解;大多数学者虽痛感教皇的罪恶,但还是乐于接受教皇的聘用。这一现象说明
A.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神权庇佑 B.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C.文艺复兴时学者缺乏虔诚信仰 D.当时知识分子尚未真正必醒
33.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了“口红效应”经济理论,即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点,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籍。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现象说明
A.胡佛政府刺激消费对策成功 B.经济危机引发的精神危机
C.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努力 D.缺乏理性的享乐主义风潮
34.下表是1937- 1990年美国、苏联、英国、日本等国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统计表。其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A.苏联、英国、日本、美国 B.美国、苏联、英国、日本
C.美国、苏联、日本、英国 D.苏联、日本、英国、美国
35.波普艺术的画家家代表安迪·沃霍尔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图8是1962年的《玛丽莲.梦露双联画》.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路头像,反映出
A.画家捕捉光与影的瞬间创作的佳作
B.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
C.法国大革命后对理想王国的失望
D.艺术创作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必考题(共7小题,共135分)
4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 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离。1954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爷谷物生产和开些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政府)原来对农业生产规定非常细致,规定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1955 年13月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废除国家下达的指标。1958年6月3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从1958年7月1日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蔬菜、肉、奶、蛋、羊毛、饲草的制度;从同日起,国家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 1979年9 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于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决定》把“草案”中不许包产到户”六个字删掉了,代之以“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摘编 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改革的背量及其措施。(1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在农村改革中的异同,分析中国农村改革的意义。(12分)
42.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发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作用将有以下可能:
(1)纯粹神学意义上的,也就是说这种变化仅停留在宗教和精神的领域上。
(2)包括一种社会改革的内容,他将影响人们现实的生活方式,并且将在欧洲的历史发展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3)在制度和结构的层面上进行改革,它将冈德国社会现代化相联系,成为欧洲近代社会改革的巨大推动力。
——摘编自朱孝远《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表述清楚,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2分)
(二)选考题(共5小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3、44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在第45. 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 (15分) [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 他推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分一般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两种,前者又包括故泰人和外来人户籍,后者则包括宦籍、弟子籍、爵籍私余室籍。奴隶等贱口没有户籍。商鞅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他说:“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缪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人和入赞不能单独立户。“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摘编自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户籍制度改革。(7分)
46. (15分) [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 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
——张海鹏等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及其目的。(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申诉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8分)
47. (15分) [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 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节选自《邓小平理论》
材料二 1979年1 月,中美正式建交后不久,邓小平访问美国,引起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会让中国更容易得到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知识、资本和技术”“美国工商界时着中国这个正在开放的潜在大市场,展望着能将他们的产品销往中国的前景。”他们预言 “如果中国能得到贸易最惠国地.位(事实上指正常的中美贸易),用不了多久,美国和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就能扩大十倍。”访美期间,中美达成互派留学生的协议,此后五年,中国共派出1900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学习和采用在国外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当时,邓小平还表明:“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需要长期和平”“苏联和越南已经建成一个亚洲集体防卫体系,威胁着所有周边国家。因此,中关两国应当协调行动,遏阻苏联。
——节选 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在经济科教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邓小平访问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的影响。(7分)
贵阳市五校2022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二)
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D C B D A A D B B D B
24.本题考查商周政治的原始民主传统。从材料信息看,商周时期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
利,召公劝周王不要限制国人的言论,说明商周具有原始民主传统,故选D项;民主传统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排除A项;厉王被袭击,不代表周王失去天下共生的地位,排除B项;商周尚未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
25.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兴起和门阀制度的衰落。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
缘关系的文献,唐初的屡修谱牒和推行科举,以培植封建官僚和贬抑旧士族,故排除A项;摧垮世代荫袭家族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藩镇割据,故排除B项;大一统和民族交融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项;唐代官绅墓志署名的变化说明世家大族走向没落,反映了科举制的实施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故选D项。
26.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新划定
地方行政边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而不是扩大行省管辖范围,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不是主要目的之做B、D两项错误。
27.本题考查对顾炎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
不能说明“士大夫群体”的整体情况,故A项错误;“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属于时代作用,“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 属于学术作用,故B项正确;“《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无法说明“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故C项错误;据“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可知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故D项错误。
28.本题考查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据材料、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下降而所费银两上升可知,一战给中国机械制造业造成了瓶颈,故选D项;从材料中进口金属原料每吨银两的价格可知中国对金属原料的需求并没有下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并不能说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中国进口金属原料的数据二无法确定贸易逆差,排除C项。
29.本题考查国共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据材料“1923年……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在国共即将合作之际,中国共产党注重维护党的独立性,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排除B 项,由材料“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 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而未涉及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掌握领导权,排除D项。
30.本题考查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户籍制度
的改革,最终使“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得出“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结论,A项正确; B项不符合材料“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的表述,排除;取消二元户籍制度与民主的广泛性无关,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1.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灵活性和与时俱进。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罗马共和国在司法领
域采取了--些灵活和与时俱进的改革措施,故选D项;这一时期的罗马尚处于共和国时期而非帝国时期,排除A项;罗马法正式形成以民法为核心的体系是在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的司法现象体现的恰恰是罗马法的丰富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不是公法理论上的缺陷,与公法体系完善与否无关,且民事纠纷属于私法而非公法范畴,排除C项。
3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虽然称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
是并未和教会断绝关系,这说明当时的学者仍然抱有宗教信仰;反对教会权威,说明当时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B项正确;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C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人文主义,说明知识分子已经觉醒,排除D项。
33.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经济不景气”“廉价和粉饰的特点”
“心理慰藉”,可知经济危机导致民众精神危机,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人们购买口
红这类非生活必需品是为了带来心理慰藉,而不是为了促进消费,故A项错误;根据材
料“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可见廉价奢侈品不能维持日常生活运转,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购买口红属于寻求心理慰藉,c并非为了享乐,故D项错误。
34.本题考查美、苏、英、日四国经济发展。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
年代开始,苏联利用制度优势,通过计划经济,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军用工业,特别是勃列日涅失改革时期乡使苏联钢铁产量力进一-步上升,在这一方面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反超,故①是苏联。经罗斯福新政的调整,美国经济复苏,重工业快速发展,1937年美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1973 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经济进入“滞胀”状态,所以钢铁产量落后于苏联,故④是美国。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1937年以前钢产量比后来崛起的日本要高,故②是日本,③是英国。综上所述,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35.本题考查作为现代主义的波普艺术。根据材料“波普艺术0u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
立,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普艺术属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追求表现主观感受,敢于突破传统、反传统,荒诞、怪异、光怪陆离。材料中的1962年的《玛丽莲●梦露双联画》属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故B项正确;印象主义绘画强调“捕捉光与影的瞬间”,这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弥漫的对理想玉国的失望”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艺术创作源于现实但又高予现实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41. (25分)
(1) (13分)背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7分)
措施: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废除部分计划指标,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经营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每点空分,任答三点即可,6分)
(2) (12分)同: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都试图扩大农民自主权,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任答十点得2分)
异: 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取得了成功。(只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答出二者不同可得4分)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42. (12分)
示例
论题: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2 分)
阐述:宗教改革把矛头指向罗马教廷和高级教士,沉重地打击了以罗马教皇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主张将处理国家事务和宗教信仰的权力交予世俗君主,在- -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路德主张没收教会土地,使得被教会占有的财富回到世俗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在思想上,倡导“因信称义”,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8分)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 事件,对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在欧洲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45. (15分)
(1) (8分)主要内容: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户籍流动机制;发展封建小家庭;压制商业发展;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 (7分)简要评价:加强了人口控制,强化了社会治安;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统一打下了基础;奠定子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商鞅的户籍制度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百姓的压迫与奴役,打击了宗室贵族,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得7分)
46.
(1) (7分)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3分)
目的: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4分)
(2) (8分)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2分)
理由:国际联盟角度,如: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英法角度,如:视国联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角度,如:国际地位低下。(6分)
47. (15分)
(1) (8分)贡献: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建立区域开放、梯次递进、兵逐步扩大的开放格局,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腾飞;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中国经济发展主动适应全球通行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制定“科教兴国”的战略,恢复高考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 (7分)认识: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是在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前提下的外交往来;有利于我国吸收美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中美双边贸易,推动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市场;有利手通过科技、教育交流,引进外国智力和先进知识;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乎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任答三点即可得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