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11: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革命与政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宣统帝退位,是中国晚清政府统治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近代中国在制度方面开始了艰难的变革与转型。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革命派
立宪派
上有
政府自救
何以救亡图存?
下有
民众
救国
一、初探共和:源起与流变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一
思考:材料一表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 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思考:材料三、四在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什么基础?
材料三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源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清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由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出路。
流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兴中会成立
甲午战后,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2)同盟会成立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鉴于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确定先从官制入手次第更张,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章开沅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时间:
地点:性质: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兴起——兴中会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时间:
地点:
纲领:
报刊:
领导:
性质:
意义:
1905年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孙中山(总理)、黄兴、宋教仁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民主革命的发展——同盟会
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潮流万派,皆趋共和。 ——立宪派代表张謇
(3)三民主义的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清末“预备立宪”
(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1911年,清政府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贵族9人,其中7人为皇族,被称为“皇族内阁”。
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并非一场持续、计划周详的政变……正是1901年后王朝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
清政府自救运动
1.1 清末新政(1901—1905)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清末新政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北洋新军
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1.2 预备立宪(1906—1911)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十、总揽司法权……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辛丑条约》签订后,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改革内容包括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制、改革官制等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预备立宪:
中国清朝政府实行的一次从1905年至1911年、目的在于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国家的运动,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后因“皇族内阁”,立宪派多数人士转为支持革命,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练习巩固:清末新政期间,不仅先进的知识分子,其他社会阶层如工人、商人、新军以及部分开明官僚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参与或者卷入其中,并形成两大社会集团,革命派和立宪派。他们所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共同构成对清政府的极大压力和威胁。这一史实表明清末新政(  )
A.树立了资产阶级领导地位 B.客观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D.革新了社会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
【解析】据材料“清末新政期间,不仅先进的知识分子,其他社会阶层如工人、商人、新军以及部分开明官僚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参与或者卷入其中”可知清末新政客观上扩大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专制的国家机器,排除C项;清末新政没有从根本上革新社会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排除D项。
辛亥革命的背景(必然性、偶然性)
必然性: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
6、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偶然性:
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时机。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1911年10月10日夜里武昌新军工程营发生的起义,之所以发生,虽然此前有革命党的某些安排,但事到临头,实际上只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这样的偶然性,最终能够成事,其实也是偶然。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成果:1.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再探共和:成果与反思
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4.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别。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3)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材料一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特点。
(2)由材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
论从史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要原则: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材料四: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功绩:(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2)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右面是1912年在《民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讽刺袁世凯的漫画:《袁世凯骑木马》。
反思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失败”的革命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练习巩固: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
(丰)同(治)时之中国”“现
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
下列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
确的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解析】①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党人对中国未来被瓜分命运的担心,即“将来之中国”,②西方列强伸出双手显有觊觎之势,应为“咸(丰)同(治)时之中国”,③中的老虎将西方国家赶跑,应是强盛的康乾时期,且此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④中表明此时中国正遭受几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应是“现在之中国”,故正确的对应顺序是③②④①,选择C项符合题意。
练习巩固: 1912年8月,《民权报》副刊《民权画报》刊发同盟会会员赓韶的漫画《环游地球》(下图)作者意在传递的信息是(  )
A.提醒警惕袁世凯的专制企图
B.揭示中国宪政之路的艰难
C.表达对封建王朝复辟的担忧
D.认识到思想革新更加紧迫
【答案】A
【解析】据所学,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北洋军阀势力欲掌握政权后行专制统治。据材料,同盟会会员的《环游地球》以从共和到专制的虚线表明了从“专制—立宪—共和”之后预循环的趋势,警示了要防止袁世凯政权的专制意图,故选A项。
练习巩固: 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
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即社会商界为什么反对辛亥革命,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辛亥革命会使商人受到经济损失,第二,外国商人也希望中国安定,第三,革命会使得人民受到一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不推翻清王朝,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何以改变受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主要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故选D项。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论从史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辛亥革命带来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三、延伸与思考......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止,民族资本主义在万元以上的厂矿约七百家,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真题巩固:1、(2020·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2、(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
3、(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 “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