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常见的碱(1)课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常见的碱(1)课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1 09:18: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常见的碱(1)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萧山月考)实验操作或方法正确的是 ( )
A. 称量NaOH固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测溶液pH D. 除去H2中的HCl
【答案】 D
【解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放在玻璃容器内进行称量,故A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
C.测溶液的pH值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故C错误;
D.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而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去到氯化氢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2.(2020九上·北仑月考)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
B. 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一定是氢氧化钠
C. 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
D. 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进行中和,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答案】 A
【解析】A、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分析;
B、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也会放热分析;
C、根据具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称量时要放玻璃器皿中分析;
D、根据浓硫酸沾皮肤上的处理方法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 ,符合题意;
B、 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也可能是氧化钙 ,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潮解,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不符合题意;
D、 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碳酸氢钠溶液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是( )。
A. 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 B. 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 都能使指示剂变色 D. 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 B
【解析】根据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分析。
【解答】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氢氧根离子;
故选B。
4.(2019九上·温州期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 B. 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
C. 他们与任何酸反应时均无明显现象 D. 他们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吸收一氧化碳
【答案】 B
【解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是强碱,有腐蚀性,不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 ,符合题意;
C、酸碱发生反应时会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不能与碱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0九上·杭州期中)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对象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依据观察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象,此图反映了该过程中( )
A. 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 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 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D.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热,溶剂中水会减小,溶质减小,氢氧化钙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分析。
【解答】 A、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溶液温度升高,饱和溶液中水减少和溶解度减小,溶质会析出,溶质的质量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温度慢慢恢复后,溶解度又增大,溶质又会增加,但不会增加到原来的质量,符合题意;
B、溶剂质量会随氧化钙与水反应而减小,但不会再增加,不符合题意;
C、溶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与反应前相等数值,不符合题意;
D、溶质质量分数会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与反应前相等数值,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1九上·绍兴月考)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不可能使溶液的pH有明显改变的是( )
A. 通入CO2 B. 加入稀H2SO4 C. 加入Na2CO3溶液 D. 加入盐酸
【答案】 C
【解析】根据物质的酸碱性和反应产物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会使溶液的pH减小,故A不合题意;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会使溶液的pH减小,故B不合题意;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呈碱性,因此溶液的pH不会明显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会使溶液的pH变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2018九上·绍兴月考)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分析;根据酸碱盐反应的现象分析,描述现象时不能涉及到生成物的名称,否则为结论叙述。
【解答】A.氢氧化钠易潮解,所以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表面会潮湿,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C.有氯化钠生成不属于现象的描述,是结论,符合题意;
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二者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18九上·绍兴月考)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类型可能是中和反应 B. 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8
C. X 可能是 CuCl2 或 Fe2(SO4)3 D. Y 可能是 CaCl2 或 Ca(NO3)2
【答案】 D
【解析】根据中和反应定义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
【解答】A.中和反应为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而不可能生成碱,不符合题意;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即为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98-74=24,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不能是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若X为氯化铜或硝酸铜,则Y为氯化钙或硝酸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0九上·杭州开学考)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 c点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 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0%
D. 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O42
【答案】 C
【解析】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0~b段;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即bd段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点在0~b之间,此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稀硫酸反应,而硫酸铜还没有开始反应,所以此时的溶质有:反应产生硫酸钠、未反应的稀硫酸和硫酸铜,共三种,故A错误;
B.c点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硫酸铜反应,此时稀硫酸已经完全反应,但是硫酸铜还有剩余,那么此时溶质为反应产物硫酸钠和剩余的硫酸铜,共两种,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沉淀24.5g,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100g=100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浓度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00gx 24.5g
;
解得:x=20%。
故C正确;
D.d点时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全部消失,因此只由产物硫酸钠存在,离子为Na+、和SO42 , 故D错误。
故选C。

10.(2021九下·诸暨期中)关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pH 不断减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B.将一定量的盐酸与 pH=12 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 pH=7,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C.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仍为红色,说明两者不反应
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放出热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答案】 B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判断。
【解答】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引起pH不断减小,故A错误;
B.将一定量的盐酸与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不显碱性了,也就是说氢氧化钠被反应了,故B正确;
C.如果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如果氢氧化钠过量,滴入酚酞,溶液仍为红色,故C错误;
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温度升高并不能证明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能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________。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4)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1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配制时应选用________mL(选填“10”或“50”)的量筒量取水。
【答案】 (1)5(2)玻璃棒(3)D(4)25;50
【解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2)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确定需要的仪器;
(3)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分析判断;
(4)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以此为等量关系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进而得到水的体积,然后与量筒的量程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托盘天平由于称量药品、药匙用于取出药品、量筒量取水、烧杯用于溶液的配制、胶头滴管用于调节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试剂瓶用于盛放药品,还需要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3)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把砝码放在右盘,氢氧化钠放在左边;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腐蚀纸和托盘,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溶解,而不能在量筒内溶解。
(4)设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x×20%=50g×10%,
解得:x=25g。
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25g,
相当于25mL的水,因此应选用50mL的量筒。
12.(2021九上·浙江月考)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
(1).写出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 ”表示的微粒是 。
【答案】 (1)SO2+2NaOH=Na2SO3+H2O(2)OH-
【解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SO2+2NaOH=Na2SO3+H2O .
【解答】(1)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SO2+2NaOH=Na2SO3+H2O .;
(2)亚硫酸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亚硫酸钠,它是亚硫酸根和钠离子构成的,粒子个数比为2:1, ”表示的微粒是 OH- 。
13.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HCl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
(1)测得NaOH溶液的pH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
(2)将一定量的HCl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小于7,则可以确定HCl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_过量。
(3)HC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答案】 (1)大于(2)HCl(3)NaOH+HCl═NaCl+H2O
【解析】(1)酸的pH都小于7,碱溶液的pH都大于7,而中性溶液的pH等于7;
(2)原来溶液的pH>7,HCl与NaOH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使溶液的pH减小;而现在溶液的pH<7,说明它呈酸性,即HCl过量;
(3)HCl与NaOH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测得NaOH溶液的pH>7;
(2)将一定量的HCl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小于7,则可以确定HCl与NaOH溶液放生了化学反应,并且HCl过量。
(3)HCl与NaOH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
14.(2020·瑞安模拟)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
(3)C点溶液的pH值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1)盐酸(HCl)(2)氯化钠、硫酸钠(3)大于
【解析】 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反应完后,加入的氢氧化钠继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
【解答】(1) OA段时没有产生沉淀,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盐酸。
(2)B点是沉淀的质量恰好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硫酸铜恰好被反应完,所以生成物中属于溶质的是硫酸铜,而稀盐酸在硫酸铜反应之前已经被反应完,它们生成的溶质是氯化钠,所以 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硫酸钠。
(3)C点是盐酸和硫酸铜已经全部被反应完且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此时溶液的pH值大于7。
故答案为:(1) 盐酸(HCl) ;(2) 氯化钠、硫酸钠 ;(3)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
15.(2019·德清模拟)Ca(OH)2和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为研究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哪种溶液吸收CO2气体效果更好的问题,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以下研究:
⑴设计方案:如图装置,用针筒分别向两只容积相同、装满CO2的甲乙集气瓶中注入等质量的两种溶液,比较CO2气体的吸收情况。
⑵方案论证:
①论证发现,该实验中影响CO2气体吸收的自变量有两个。为探究题中的问题,必须使另一个自变量保持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
②吸收CO2气体的效果难以直接观测,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感知的。
⑶进行实验:用修正好的方案实验,振荡后看到的情形分别如图A和B。
⑷得出结论:根据他们的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⑸反思评价:在平时学习中老师强调,实验时吸收CO2要用NaOH溶液,检验CO2用Ca(OH)2溶液,他们通过计算、反思溶质的性质后,明白了不用Ca(OH)2溶液吸收CO2的道理,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溶质的质量分数;气球的大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
【解析】根据对比实验设计的要求及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且能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
【解答】(2)因所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溶液,两物质种类不同,则溶质质量分数必须相同,才能进行对比实验;本实验可通过气球的大小程度来判断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
(4)由露天示可知,氢氧化钙溶液装置中的气球的体积比氢氧化钠装置中的大,说明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
(5)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时常用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气球的大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 。
16.(2020九上·拱墅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试管内液面上升;乙: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
(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答案】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
(2)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
(3)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封闭装置内的气压会减小,甲中的试管内水面会上升,而乙上面的鸡蛋会落入瓶中。
(2)装置中气压减小有两个原因: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②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如果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相同体积的清水,与实验甲比较观察到试管内的水面升高的高度小,就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加入硝酸钡溶液,还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这都能证明二者反应了。
【解答】(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
(2)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17.(2020·宁波模拟)设计方案是实验探究的保证,感悟方法是探究的根本目的。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
【实验目的】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1)从组成上看,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属于碱,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果在它们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但由于电离出的Na+和Ca2+不同,所以性质也有不同。设计实验时可加入能电离出CO32﹣的试剂,利用CO32﹣与Ca2+结合产生白色沉淀这一特殊现象予以检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出现白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方案二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2CO3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2)【设计方案并实验】写出方案二中出现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方法感悟】在检验物质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据此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
(3)【定量研究】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混有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10g该样品,加入54g水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溶液的pH,当pH=7时,刚好用去10%的稀盐酸73g。计算:
①将200g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要加水多少?
②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4)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2)Na2CO3+Ca(OH)2=CaCO3↓+2NaOH
(3)①m浓×A%=m稀×a%
200g×38%=(200g+m水)×10%
m水=560g
②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x 73g×10% y
40:x=36.5:(73g×10%)
x=8g
NaOH%=8g/10g×100%=80%
(4)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36.5:(73g×10%)=58.5:y
y=11.7g
NaCl%=(11.7g+10g-8g)/(10g+54g+73g)×100%=10%
【解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及方程式计算方法分析,由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氢氧化钠质量,从而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分数;
(4)由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生成氯化钠,再计算出混合物中氯化钠,最后由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生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碱的溶液都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方案二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
故答案为:(1)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2) Na2CO3+Ca(OH)2=CaCO3↓+2NaOH ;(3) ① 560g; ② 80% ;(4)1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常见的碱(1)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萧山月考)实验操作或方法正确的是 ( )
A. 称量NaOH固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测溶液pH D. 除去H2中的HCl
2.(2020九上·北仑月考)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
B. 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一定是氢氧化钠
C. 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
D. 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进行中和,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3.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是( )。
A. 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 B. 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 都能使指示剂变色 D. 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2019九上·温州期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 B. 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
C. 他们与任何酸反应时均无明显现象 D. 他们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吸收一氧化碳
5.(2020九上·杭州期中)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对象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依据观察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象,此图反映了该过程中( )
A. 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 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 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D.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6.(2021九上·绍兴月考)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不可能使溶液的pH有明显改变的是( )
A. 通入CO2 B. 加入稀H2SO4 C. 加入Na2CO3溶液 D. 加入盐酸
7.(2018九上·绍兴月考)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8.(2018九上·绍兴月考)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类型可能是中和反应 B. 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8
C. X 可能是 CuCl2 或 Fe2(SO4)3 D. Y 可能是 CaCl2 或 Ca(NO3)2
9.(2020九上·杭州开学考)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 c点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 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0%
D. 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O42
10.(2021九下·诸暨期中)关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pH 不断减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B.将一定量的盐酸与 pH=12 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 pH=7,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C.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仍为红色,说明两者不反应
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放出热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二、填空题
11.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________。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4)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1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配制时应选用________mL(选填“10”或“50”)的量筒量取水。
12.(2021九上·浙江月考)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
(1).写出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 ”表示的微粒是 。
13.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HCl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
(1)测得NaOH溶液的pH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
(2)将一定量的HCl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小于7,则可以确定HCl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_过量。
(3)HC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14.(2020·瑞安模拟)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
(3)C点溶液的pH值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
15.(2019·德清模拟)Ca(OH)2和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为研究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哪种溶液吸收CO2气体效果更好的问题,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以下研究:
⑴设计方案:如图装置,用针筒分别向两只容积相同、装满CO2的甲乙集气瓶中注入等质量的两种溶液,比较CO2气体的吸收情况。
⑵方案论证:
①论证发现,该实验中影响CO2气体吸收的自变量有两个。为探究题中的问题,必须使另一个自变量保持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
②吸收CO2气体的效果难以直接观测,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感知的。
⑶进行实验:用修正好的方案实验,振荡后看到的情形分别如图A和B。
⑷得出结论:根据他们的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⑸反思评价:在平时学习中老师强调,实验时吸收CO2要用NaOH溶液,检验CO2用Ca(OH)2溶液,他们通过计算、反思溶质的性质后,明白了不用Ca(OH)2溶液吸收CO2的道理,其原因是________。
16.(2020九上·拱墅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试管内液面上升;乙: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
(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17.(2020·宁波模拟)设计方案是实验探究的保证,感悟方法是探究的根本目的。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
【实验目的】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1)【分析】从组成上看,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属于碱,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果在它们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但由于电离出的Na+和Ca2+不同,所以性质也有不同。设计实验时可加入能电离出CO32﹣的试剂,利用CO32﹣与Ca2+结合产生白色沉淀这一特殊现象予以检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出现白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方案二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2CO3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2)【设计方案并实验】写出方案二中出现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方法感悟】在检验物质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据此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
(3)【定量研究】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混有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10g该样品,加入54g水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溶液的pH,当pH=7时,刚好用去10%的稀盐酸73g。计算:
①将200g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要加水多少?
②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4)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