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提高(1)2021-2022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实验题
1.小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______;
(2)他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实验中玻璃板倾斜,出现的后果可能是:______;
(4)某同学将蜡烛A以0.5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移动时,像会以______m/s的速度______(靠近/远离)玻璃板,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5)小明将棋子放在玻璃板前的不同位置,重复(2)中的操作进行多次实验,下列与该目的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
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B.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C.刻度尺测铅笔的长度
2.如图所示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__________;
(2)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在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做屏幕,则白纸上将___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像,放在“烛焰”上的手指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烧;
(3)实验中,小明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小明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4)如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使点燃的蜡烛在几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几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像距与物距相等。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在实验中采用_________代替平面镜;如果有5毫米厚和2毫米厚的两块玻璃板,选择_________毫米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的位置,应点燃_________蜡烛,眼睛应该在_________(“A或“B”)这一侧观察,直到_________。
(3)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像。
(4)某同学点燃蜡烛后把它放在玻璃板前的某一位置处,再把一支同样大小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根据这组数据,他得出实验规律:“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面距离总是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你认为该同学的做法_________(选填“恰当”或“不恰当”)。若不恰当,你认为下一步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
4.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实验中必须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为了_____。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或“理想模型”)。
(3)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______cm。
(4)小明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放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5)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______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5.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距离
次数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3 13
2 14 14
3 15 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同学们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前面。
(1)应选择__________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填:平面镜、2mm厚平板玻璃、4 mm厚平板玻璃)。
(2)图(b)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4)如图(c)所示的甲、乙两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请在图上作出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乙同学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___________。
7.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___关系;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8.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和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实验时应在蜡烛______(选填“”或“”)一侧观察蜡烛的像;如果将竖立的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的像相对于桌面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9.实验中小文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实验最好在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位置进行;最好选择_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玻璃板做实验;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文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所成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法。
(3)请在图乙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的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______。
10.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支架、两根等大的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等。
实验步骤如下:
a.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B,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分别记录蜡烛A、B的位置。
b.多次移动蜡烛A,重复上述实验。
c.把蜡烛A的位置与其对应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2
3
(1)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
(2)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应______放在白纸上。
(3)甲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标记如图甲所示,其中直线MN是玻璃板的位置,点a、b、c分别是三次实验蜡烛的位置,点a'、b'、c'分别是其对应像的位置。在分析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时,他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从上述表格实验数据可得,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4)乙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标记如图乙所示,则甲的实验方案比乙的实验方案更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具普遍性
B.容易找到像
C.容易确定像的位置
D.容易测量像距
11.小龙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提供如下器材:光具座、刻度尺、一张大白纸、记号笔、两支相同的蜡烛、无色透明薄玻璃板一个、茶色透明薄玻璃板一个、光屏一个。
(1)为了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应选择______透明薄玻璃板;
(2)用光具座完成本实验比较方便,因为其上的刻度值便于比较______关系;
(3)实验中,通过多次观察点燃的蜡烛的像与没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的现象,得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的结论。这种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的研究方法是______。(选填字母)
A.转换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12.某同学利用可折叠纸板ENF、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薄玻璃板、平面镜、刻度尺等器材,进行部分光学实验探究:
次数 ∠i ∠r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1)用图甲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得到表中的多组数据。
①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为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
(2)他继续用图丙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为__________cm。
②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他发现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逐渐变短,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它与玻璃板前蜡烛的像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完全重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 0.5 远离 A
2.像的位置 大小 没有 虚 不会 能 不变 使结论更据普遍性
3.透明的玻璃板 2mm A A B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没有 虚 不恰当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
4.确定像的位置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等效替代法 不变 20 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桌面 竖直向下
5.虚像 相等 相等 不变
6.2mm厚平板玻璃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或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不能
7.较黑暗 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 不能 虚
8.大小 不发生
9.较暗 较薄 反射 等效替代
10.相等 垂直 相等 A
11.茶色 像和物的位置 C
12.见解析 将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 4.00 不变 不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