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练习(4)2021-2022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实验题
1.如图1所示,是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M是一块平板玻璃,此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体与像_____________的关系。
(3)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A,用B替代点燃蜡烛A的像,若观察到两者完全重合,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_。
(4)若在M后面挡一张黑纸,通过M___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在黑纸上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
2.如图所示,小英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_(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因为透明玻璃板既能______,又能看到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______;
(2)实验时,他应在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过玻璃板所成的像。他再拿来一根与A完全一样的蜡烛C,放在B侧移动,可以让蜡烛C与蜡烛A经过玻璃板所成的像B完全重合,由此说明______;
(3)为了判断平面镜成的虚像还是实像,他拿走蜡烛C,在B位置放置一张白纸,眼睛在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根据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为证实上述有关特点是否可靠,应进行多次实验,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措施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艾英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_____,选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虚/实)像。
(4)移动蜡烛________(A/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___(向右移动/向左运动/不变)。
5.小红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薄透明玻璃板。小红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点 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A'。
(1)实验中,小红在玻璃板后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B,蜡烛 B 始终不能与蜡烛 A 的像 A'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
(2)调整后,在她将蜡烛 A 向玻璃板移动的过程中,蜡烛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___。(选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
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如图。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7.如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______,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蜡烛A逐渐远离镜面时,它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2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绕BC中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
8.小红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如果有5mm厚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蜡烛和它所成像的______关系;
(4)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
(5)另外还有一组同学使用同样的器材,发现怎么移动都无法让蜡烛与像重合,请问这可能是因为______。
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竖立的薄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两支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
(1)平面镜所成的像比玻璃板成像更清晰,选择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由是______;
(2)若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在桌面上移动蜡烛B,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3)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选取器材的要求是______;
(4)为验证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5)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
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阳利用如图甲的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 ________放置。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 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A的像的位置。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B应与蜡烛A大小 ________。
(3)移动点燃的蜡烛A,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着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1和B1,A2和B2,A3和B3基本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__。
(4)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 _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________像。
11.小强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境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甲所示)
(1)除了图甲中画出的器材,本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
(2)平面 M所选的器材是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 这样选择,主要是为了_______。
(3)小强把蜡烛 A 点燃放在 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 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 蜡烛放在后面时,人眼在 M的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看起来那支蜡烛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 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1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聪明的小明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B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_________像(选“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_________。
(2)小明用与铅笔AB完全一样的铅笔找到了铅笔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_。
(3)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_________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
(4)改变铅笔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并分别用直尺测出A和B到反射面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序号 1 2 3
A到反射面的距离/cm 4.00 6.00 9.00
B到反射面的距离/cm 4.00 6.00 9.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等效替代法
仍能
不能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并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0.3cm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未点然 等效替代法 虚 不变
3.成像 像的位置 A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B 虚 B
4.确定像的位置 像物大小关系 未点燃 等效替代法 虚 A 相等 不变
5.玻璃板和水平实验桌面不垂直 不变 变小
6.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等效替代法
7.完全重合 不需要 大小 不变 不能 虚像 45°
8.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3 大小 没有 玻璃板没有与底板垂直
9.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能 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 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直接看光屏,如果能看到像,说明是实像,如果看不到,说明是虚像 B
10.垂直 未点燃 相等 相等 不透过 虚
11.刻度尺 玻璃板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前面 大小相等
12.虚 清晰 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铅笔 BD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