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特训(3)2021-2022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实验题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选择A、B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眼睛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______;
(3)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二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如果没有测量工具,下列操作能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是______;
A.连线点A1和B1、A2和B2、A3和B3
B.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
C.再做一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物与像对应点A4和B4
(4)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会观察到蜡烛A的像______(选填“不动”、“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
2.同学们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前面。
(1)应选择__________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填:平面镜、2mm厚平板玻璃、4 mm厚平板玻璃)。
(2)图(b)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4)如图(c)所示的甲、乙两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请在图上作出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乙同学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___________。
3.小强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境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甲所示)
(1)除了图甲中画出的器材,本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
(2)平面 M所选的器材是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 这样选择,主要是为了_______。
(3)小强把蜡烛 A 点燃放在 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 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 蜡烛放在后面时,人眼在 M的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看起来那支蜡烛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 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亮已经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添加适当的器材,帮他完成实验。
(1)添加器材:________;
(2)操作步骤:________。
5.某校物理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珍同学在玻璃板另一侧帮忙移动棋子B,无论小珍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_____,调整后,小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____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
6.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④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和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
(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____)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竖立的薄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两支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
(1)平面镜所成的像比玻璃板成像更清晰,选择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由是______;
(2)若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在桌面上移动蜡烛B,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3)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选取器材的要求是______;
(4)为验证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5)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
8.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所示:
(1)小红同学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同一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_____;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6)经三次实验,分别将图乙中像点、、和对应物点A、B、C连接,发现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
9.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______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______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
(3)图2是某小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______。
(4)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
(5)有同学将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发现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像。(填“虚”或“实”)
10.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本实验要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___ 。
(2)除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工具,它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用来________ 。
(3)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_位置(选填“”、“”或“”)。
(4)若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木板(如图丙),则在玻璃板中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漫反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漫反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两次漫反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两次漫反射形成的。
(6)若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9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 cm。
(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看到自己在玻璃门上的像,此时门自动平移打开时,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_______(填“随”或“不随”)门平移。
11.如图是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如图甲,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_______(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实验时,小红同学应在_______(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移去后面的蜡烛N,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3)在该实验中,所用玻璃板是特制的,其中一面镀了膜.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实验时应选玻璃板_______的边缘(镀膜面/不镀膜面)与白纸上的横线重合,此时只能看到一个像且像更加清晰是因为镀膜后增强了光的反射;
(4)若图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_______;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5)若图丙中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如图丙所示,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_______(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_______。(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保持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刻度尺 大小相同 透过 重合 B 不动
2.2mm厚平板玻璃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或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不能
3.刻度尺 玻璃板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前面 大小相等
4.与点燃的蜡烛大小完全一样的蜡烛 见解析
5.不垂直 大小 刻度尺 距离
6.物体的高度 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次数 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 物体高度h/cm 像的高度H/cm
1
2
3
7.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能 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 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直接看光屏,如果能看到像,说明是实像,如果看不到,说明是虚像 B
8.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 玻璃板太厚 玻璃板跟桌面不垂直 不变 B 相等
9.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垂直 玻璃板 相等 垂直 对称 虚
10.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刻度尺 用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能 D 0.48 不随
11.点燃 平面镜成像物像大小相等 M 不能 镀膜面 D 曲线 保持不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