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再塑生命的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再塑生命的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22: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同步练习
2021—2022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了争执(zhì)。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浑为一谈。
B.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kuì),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
C.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jī)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密了。
D.我学会了不少词,譬(b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2.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②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③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④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⑤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⑤③①②④
3.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天气寒冷,同学非要请我喝一杯热奶茶,我只好笑纳了。
B.对学生艺术团要排练经典诵读节目这一事,我们学校一定鼎力支持。
C.李老师对语文科代表周玲说:“你每天帮老师收发作业,真是劳苦功高!”
D.假期结束小芳见到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一见面就握住老师的手说:“老师,久违了!”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5.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惭愧 困惑不解 搓捻 不可名状
B.迁徒 繁花似锦 觅食 疲倦不堪
C.企盼 美不胜收 截然 花团锦族
D.繁衍 恍然大悟 绽开 风云凸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给予她重大影响的莎莉文老师的深情怀念和感激之情。
B.海伦 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
C.海伦 凯勒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
D.马克 吐温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莎士比亚,一个就是海伦 凯勒。
二、综合性学习
7.莎莉文老师用爱和智慧引领海伦。凯勒的生命从黑暗走向光明与希望,被称为“再塑生命的人”。我们的老师同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样可亲可敬。学完《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后,七年级(1)班准备在2020年9月10日上午10:00于本班教室召开“老师,您好”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加。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设计一条活动标语。(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活动要邀请本班各科任课教师前来参加,假如你是语文科代表,你去邀请语文老师王老师前来参加,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提议在黑板上题写“吾爱吾师”四个大字,对各位老师真情告白,你喜欢下面五个“师”字中的哪一种写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会活动中有一个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的环节,你认为采用怎样的方式最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1)(励志故事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像海伦·凯勒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还有很多,请列举出一个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事迹。
(2)(拟写结束语)请你帮主持人设计一段活动结束语。
9.七年一班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同学们纷纷在“师恩似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 ,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为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要求:内容相应,句式相同。
(2)为参加以“辛勤的园丁”为题的演讲活动,一位同学搜集了下面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明代文学家宋廉,自幼刻苦学习,乐以忘忧,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申,一直工作在第一线,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进行示范教学。
材料三: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教师王建林,坚持在贫困山村任教22年,他把自己比喻为山上的树,时日越久,扎根越深。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训练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0.我为什么会将杯和水混为一谈?
11.为什么莎莉文老师在我的手上写“water”会越来越快?
12.水为什么能够“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13.“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照应了前文中的哪一句?
14.为什么一个盲人孩子能发出“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的感叹?
(二)课外类文阅读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5.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6.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1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18.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A
6.D
7.(1)(示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示例)王老师,您好!我们七年级(1)班将在2020年9月10日上午10:00于本班教室召开“老师,您好”主题班会活动,我代表全班同学诚邀您参加,您能来参加吗? ()(3)示例1)①这个“师”字笔法灵动,又不过分随意,能体现出学生们的活泼。(示例2)⑤这个“师”字采用旧字形,端庄稳重、大气,符合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形象,以及“师道尊严”“以身示范”的职业特点。
(4)(示例)全体起立,向老师鞠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老师!”
8.(1)示例: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名垂史册的《史记》;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
(2)示例: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同学们,让我们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在生命长河中勇敢地藐视困难、直面人生。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9.(1)开放性试题,做到内容相应,句式相同即可。(2)答:材料一不符合要求,因为演讲活动的主题是“辛勤的园丁”,而材料一的主题是“勤学尊师”。
10.因为在我认识水之前,喝水时总是有杯子,水和杯子总是同时出现,所以觉得杯和水是同一种事物而没有区别。
11.莎莉文老师是希望让我知道水是快速流动的,而不是杯子里静止的那些东西。
12.唤醒我的灵魂,是因为水让我知道了我可以认识好多事物,并可以知道它们丰富的内含;说“给予我光明”是因为我的内心曾经是阴暗的,需要阳光来温暖一下。“希望、快乐和自由”是指自己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能认识一个更大的世界。
13.“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14.因为我以前总是阴郁的情怀,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广阔的世界等着我,现在一下子知道了,引发了我去探求新世界的欲望,觉得自己也有事情可做了,所以会感到更幸福。
15.(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16.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17.(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 “一刀切”。(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18.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