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22: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掌握七言律诗的相关常识。
2.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分析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杜甫(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早年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故后世称其为“杜拾遗”。
走进作者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走进作者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写作背景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其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而得名。
律诗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共四联(首颔颈尾)。律诗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即起事,或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引出下文。额联:承,是起句的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颈联:转,是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转换。“转笔”的作用是陡生波澜,有起有伏,避免平铺直叙。尾联:合,是合笔,是结句,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律诗
2.思考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学习活动一
1.结合课下注释,自由地朗读课文
初读感其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读要求:沉郁的语调和较为缓慢的语速
再读解其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情感基调:悲
2.思考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活动二
1.结合课下注释,体会每句诗的大意。
再读解其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猴哀鸣,水清沙白的河洲之上鸟儿飞舞盘旋。
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视线由高到低,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形象得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郁的情感。
再读解其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东去。
颔联选取“落木”“长江”两种意象,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意境。“落木萧萧”引起诗人的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向东流去,一去不复返,引起诗人的身世之慨。“无边”“不尽”使“落木”和“长江”更加形象,也在无形之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再读解其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又客居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台。
颈联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秋之绪涌上心头。
再读解其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家国之愁令我白发日多,双鬓像染上了一层厚重的白霜,穷困潦倒,病体日衰才刚刚停止消愁的酒杯。
尾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因病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独自登高望远,无限悲凉之意袭上心头。
学习活动三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悲情的?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悲情的?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联选取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借萧瑟凄凉、雄浑阔大的秋景,抒发内心的悲伤之情。
借景抒情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悲情的?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运用情景交融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内心浓重、郁结的国难家愁。
方法在线—情景交融
所谓情景交融类诗词,通常是全诗字面上没有写人叙事的内容,更没有直接的感情表白,字面上全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描写景物的同时寄予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结果使全诗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情景交融类诗歌一般是选择一个一个的“景”组成一幅“画面”,然后,靠这幅“画面”说话,靠这幅“画面”传情达意。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并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你说我说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一悲“万里”,诗人远离故乡,为有家难回而愁苦;二悲“秋时”,秋天草木凋零,霜风渐冷,一草一木更易触动诗人内心的悲凉;三悲“作客”,客居他乡,难免有羁旅之愁;四悲“常作客”,年复一年漂泊他乡,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越来越强烈;五悲“百年”,人生迟暮,有志未达而伤感失意;六悲“多病”,老无所成,又疾病缠身,愁更深重;七悲“登台”,登高望远,“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尽收眼底,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百感交集;八悲“独登台”,老病的诗人独自徘徊于秋日的高台之上,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这八层“悲”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年过半百、漂泊异乡、疾病缠身的老人,孤孤单单一个人登上高台,面对萧萧落叶和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何其悲凉!
写作特色
意境开阔,含蓄深沉
①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写作特色
意境开阔,含蓄深沉
②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拓展迁移
①表现在内容上。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沙飞鸟、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歌内容饱含顿挫之感。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拓展迁移
②表现在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出苍凉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大支,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拓展迁移
③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穷愁潦倒,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内心浓重郁结的国难家愁。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拓展迁移
④表现在结构与音调上。内容上四联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写眼下之境,概括愁思的起因。音调上符合七言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素材积累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那些悲秋的士大夫们,在理想、事业上的不尽如人意,主张不被采用带来的失意、苦闷颓丧,或者生命进程中的老弱病痛带来的人生易老、生命坎坷的痛苦和悲伤等抑郁阴沉的内心体验,正好契合了秋天蕴藏的衰落、衰败、衰亡、衰竭、衰老、衰退、衰弱、衰微等象征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的精神悲情。秋,触动了他们的苦痛,暗示了他们追求希望的无奈。
素材积累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杜甫亦是如此。杜甫的《登高》作于秋天,直接写到了秋景和秋思。时世艰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渗透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杜甫的“悲秋”实际上悲的不是秋,而是安史之乱后的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秋天的萧瑟之景和万物消亡的凄凉正是当时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所以,杜甫的“悲秋”,融人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适用话题:“悲秋情怀”“文人与秋天”“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