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1 10:32: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景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时,因秋风落叶而感到孤独郁闷,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径、斜”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山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音频
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程目标
会认“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入: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课件)
生1:老师,我知道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咏柳》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2:孟浩然的《春晓》千古流传,朗朗上口,我最喜欢了。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3.揭示课题。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古诗《山行》,《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课件:诗人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5.助学资料。(课件)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枫林:长了许多枫树的林子。
6.质疑课题:看到古诗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作者为什么要去山里行走?
(2)他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古诗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学生学习古诗营造良好的氛围。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是给予学生课前预习的肯定和鼓励,也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古诗的作用。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课件:我会写)
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4个字的结构,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生字?
(2)用形近字区分生字的写法。(课件:我会记)
如:寒—塞,径—行—经。
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忆、理解生字?
生1:斜:我会用顺口溜记忆这个字,一斗有余,就是不正。
生2:看到“斜”我脑海里就出现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的样子,所以我明白“斜”的意思就是弯曲不直。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能用多种方法记忆理解生字。
(3)指导书写。(课件:书写指导)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观察、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插图,读完后和同桌交流。
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山上,首先看到了什么呢?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2)为什么称山为“寒山”?“远”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寒山”。“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暗示了山的高大。)
(3)指名诵读这两句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生:听到有人家这几个字,我仿佛看到山间炊烟缭绕,鸡鸣犬吠的情景,让我感觉寒山不寒,反而充满生机。
(4)诗意: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在深山之间,隐约看到山中有几户人家。(课件)
2.品读第三、四句。(课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看看图,想象画面。(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2)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课件)
(停车坐爱枫林晚)
教师点拨:“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3)“红于”的意思就是比……还要红。
小拓展:梨花白于腊月雪。(对学生不做强求,也可以用现代句子。)
(4)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火红的枫叶吗?通过朗读把自己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5)诗意: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6)教师总结:虽然是深秋,但是作者却向我们展示了白云生处的人家和比二月花还红的霜叶,让人感觉生机盎然,给人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3.整体感知: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首诗中写到了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4.背诵古诗。
交流讨论:你会用什么方法背诵这首诗?(课件)
《山行》这首诗可以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
我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
我用划分节奏的方法诵读古诗,读着读着就能背诵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做到字正腔圆,音韵流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句,很有画面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察觉到晚秋的山中有人的踪迹,寒山不寂寞,从而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机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大胆想象诗人描绘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同时,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鼓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齐背古诗《山行》。
2.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通过看主题图片、教师讲解等方法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秋天的确是美丽的季节,在诗人眼中秋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3.作者简介。(课件: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4.助学资料。(课件:橘子和橙子图片)
橙和橘的区别:橘子通常比橙子小,而且皮薄,颜色较深,可方便剥落,内部有白色丝物,可分瓣。而橙子通常皮厚,不易剥皮,个头较大,颜色鲜艳,果肉不易分瓣。
设计意图: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大概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诗中不理解的人物和橙橘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使其在学习古诗时不至于感到迷惑。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学习生字。
(1)分类写字。(课件:会写字)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理解生字?(课件:书写指导)
生1:“赠”偏旁是“贝”,就是钱的意思,就是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赠”是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右部上宽下窄。
生2:我认真观察了“刘”这个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文”,书写“文”时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它是一个姓,我的同桌就姓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忆会更牢固一些。同学们真棒!你们看“橙”字,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记忆的时候可以分开分析,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书写时木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右边是登山的“登”。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也更有成就感。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刘景文与他谈得甚欢,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二句。
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语、句意。
(2)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荷尽:荷花凋谢。
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
菊残:菊花开败了,一看就知道是深秋季节。
(课件:残荷和快要凋谢的菊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1:我家旁边就是荷花池,所以荷尽的情景我看到过,我很容易理解。还有,我在网上也搜索了残荷的图片,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过。
生2:“擎”这个字我用动作表示更容易理解,我来做一下。
(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生:听到“傲霜枝”我仿佛看到深秋季节,虽然菊花都开败了,但它的枝条还在霜雪中挺立。
(4)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的枝条挺立。
(5)你体会到了菊花什么样的精神?
(指名再读古诗并回答:不畏严寒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2.品读第三、四句。(课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诗人又带领我们领略了怎样的风光?自由读第三、四句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君”指的是刘景文。在这个深秋季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枝头了。
(2)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3)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快乐与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看图想象画面,教师点拨多种形式理解古诗,体现深秋色彩的艳丽,让人感觉到这是富有生气的秋天、充满诗意的秋天、满满收获的秋天。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受到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番美景吗?让学生在体会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他们入情的朗读与诗意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在情感上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了深秋丰收的喜悦中。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会写“送、挑”2个字。通过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也是悲凉的,秋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2.质疑课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3.作者简介。(课件)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4.助学资料。(课件)
促织: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为学习这首古诗做铺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也给学生一个能力方面的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1)认读生字(课件:我会写)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2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理解记忆这2个生字?
生1:“送”半包围结构,“送来”的意思。写这个字的时候走之底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包围住“关”。
生2:“挑”,我会做“挑”的动作。
(3)认读多音字:挑,读tiǎo和tiāo。(课件)
我的小弟最挑( )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
我要挑( )战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4.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用情景判断多音字的练习,巩固了两个读音。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自学。
(1)练习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课件)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2.思考:从哪里能看出作者思乡的愁绪。
(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②观察课文插图,读第一、二句,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萧萧”形容风声。诗人看到梧桐树叶,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萧萧”的声音。(播放风吹树叶萧萧的声音,大概三十秒)
“客”,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
③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晚,假如你一个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 因为独孤寂寞,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
生1:假如是我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会想到家。我的家乡也在外地,有时候就会很想妈妈。
生2:“动客情”就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④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生1:我能感受到诗人站在江边,深秋的凉风吹在他身上,诗人感到很孤独。
⑤诗意: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小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乡的古诗?(课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2)品读第三、四句。(课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挑”就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就是篱笆。
②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③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④感悟作者的心情:看到夜晚篱笆旁的灯光,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拨弄蟋蟀的场景,内心充满了亲切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根据诗句,边看图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了解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如“萧萧”形容指风声,结合第二句的“秋风”,就可以理解为秋风吹梧桐叶的声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6张PPT)
语文
部编版 三年级上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语文要素
结合注释及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认“径、斜”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会默写《山行》。(重点)
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难点)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课时
山 行
【唐】杜 牧
山行:在山中行走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诗人简介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初读古诗
jìnɡ
xié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枫林:长了许多枫树的林子。
看到古诗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我会写
hán jìng xié shuāng




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换偏旁:
经 纟 彳 径
字 歌:
一斗有余,就是不正。
书写指导
结构:上中下结构
部首:宀
组词:寒冷 严寒
书写指导:宝盖稍宽,中间三横紧凑,撇捺舒展。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彳
组词:小径 直径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左部细长,右部
稍宽。强调它的读音。
书写指导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斗
组词:斜坡 斜视
书写指导:“余”捺变点,“斗”两点对齐,横略向
上倾斜,竖为悬针竖。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雨
组词:白霜 霜冻
书写指导:“雨”扁宽,下部“木”“目”等分。
品读古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山上,首先看到了什么呢?
为什么称山为“寒山”?
“远”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寒山”。“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暗示了山的高大。
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在深山之间,隐约看到山中有几户人家。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
坐:因为。
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停车坐爱枫林晚
品读古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红于:比……还要红。
小拓展
仿照“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句子。
梨花白于腊月雪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品读古诗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和红色的霜叶。
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你会用什么方法背诵这首诗?
《山行》这首诗可以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
我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
我用划分节奏的方法诵读古诗,读着读着就能背诵了。
眺望远景
驻足欣赏
诗词梳理
寒山
白云
石径
人家
枫林
霜叶
秋比春美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山行
诗词赏析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
随堂练习
1.全是描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色,从______、______
两种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2.下图中能表现出前两句场景的是( )
A. B. C.
品读古诗,完成练习。
寒山
深秋
霜叶
A
复习巩固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资料袋
橙和橘的区别:橘子通常比橙子小,而且皮薄,颜色较深,可方便剥落,内部有白色丝物,可分瓣。而橙子通常皮厚,不易剥皮,个头较大,颜色鲜艳,果肉不易分瓣。
初读古诗
cán
qínɡ
ào
chénɡ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会写
zèng liú gài jú cán jūn chéng







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赠”偏旁是“贝”,就是钱的意思,就是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
书写指导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贝
组词:赠品 赠送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右部上宽下窄。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刂
组词:刘海 刘阿姨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边“文”,书写时最后一
捺要写成一点。
书写指导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艹
组词:菊花 秋菊
书写指导:上扁下长,“米”向左探,捺变点。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木
组词:橙子 橙黄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木”末笔捺变点,“登”
的“癶”罩住下面的“豆”。
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能看出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品读古诗
荷尽:荷花凋谢。
擎:举,向上托。“擎雨盖”指的是荷叶。
菊残:菊花开败了。
这句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的枝条挺立。
品读古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品读古诗
你体会到了菊花什么样的精神?
能够体会到荷花不畏严寒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品读古诗
从这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这个深秋季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枝头,这样一幅硕果累累的丰收画面。
品读古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诗词梳理
秋末的特征
赠刘景文
收获的季节
荷尽无叶
菊残傲霜
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
色彩明丽
富有生气
诗词赏析
诗人十分欣赏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傲霜挺拔的菊枝,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都可作为品格坚贞的象征。诗人借此比喻人到壮年,是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
随堂练习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句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两处景物描写写出了秋天萧瑟的景象,又通过“______”和“______”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雪的品格。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菊残
荷尽
已无
犹有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第三课时
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诗人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 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 人,南宋诗人。著有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资料袋
促织: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品读古诗
shào
xiāo
tiǎo


我会写


sòng tiǎo
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书写指导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辶
组词:送来 送信
书写指导:走之底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包围住
“关”。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扌
组词:挑动 挑拨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兆”的竖撇起笔于竖中线
上。
多音字
我的小弟最挑(  )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
我要挑(   )战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
tiǎo
tiāo

挑战
挑水
tiāo
tiǎo
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
品读古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形容风声。诗人看到梧桐树叶,
听到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
“萧萧”的声音。
诗人之所以说自己是“客”,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
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
品读古诗
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晚,假如你一个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是我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会想到家。我的家乡也在外地,有时候就会很想妈妈。
我能感受到诗人站在江边,深秋的凉风吹在他身上,诗人感到很孤独。
品读古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乡的古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品读古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就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篱落
品读古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诗词梳理
近处
远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郁闷孤独
倍感亲切
诗词赏析
《夜书所见》诗人寓情于景,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将我们带进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并通过萧瑟的秋景与儿童灯下挑促织这样充满童趣场景的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随堂练习
1.“知有儿童挑促织”中“挑的读音是____,”挑促织“可以理解为
_________________。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诗句中“____”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_____”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tiǎo
拨弄蟋蟀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