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卜、屠等姓氏应该源自于( )
A.族号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 B.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C.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
4. 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5.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 )
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
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6.唐高宗成亨二年(671年)某月,粟特胡商曹禄山对来自长安的汉族商人李绍谨提出诉讼,希望官府给出公道,官府在审判这个商业纠纷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这反映出,唐朝政府( )
A.力图营造良好的商业运行环境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汉族与少数民族榷场贸易 D.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
7.北宋时期,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并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扩大政府财税来源 D.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8.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9.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10.《水浒传》被一些官员咒为“诲盗之书”;清代俞万春作《荡寇志》,以108好汉都被杀死来作结;清政府曾三禁《水浒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
A.受到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 B.启蒙思想借助艺术方式传播
C.传统文化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D.政治立场影响人们解读文学
11.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12.1865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13.1892年,湖北布政使倡导组织一个公司来经营武汉的自来水事业。此后,有官、商多人因股本不足或暗搀洋股被拒,英、法商人的申请亦被官府所拒。最终官府同意由巨商宋炜臣出巨资成立了自来水厂。在此事件中,官府最注重的是自来水厂的( )
A.安全保障 B.资产归属 C.盈利情况 D.技术水平
14.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唔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粵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刊的创办旨在( )
A.引导人们开始关注国际局势变化 B.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人民觉醒
C.激励人们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宣传民主科学启发国民自觉
15.下表是1873—1910年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包括林、牧、渔) 矿产品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 2.6 — 37.4 58.3 1.7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4.7 9 8.0
1910 39.1 0.7 13.1 11.9 3 6.8
A.对外贸易保持了出超地位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C.传统农业发生了根本变化 D.出口贸易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16.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名上奏,请求实行立宪政治并派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当时媒体指出,“昔者维新二字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今者立宪二字又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这表明( )
A.清政府政治变革势在必行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 D.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广泛
17.1917年4月, 李大钊发文认为要解放国民,如果还要死守西方18世纪的遗物, 那真“乃无异于自绝”。1919年12月, 陈独秀发文也认为不仅中国古代的旧道德要革新, 就是西洋近代的道德也要革新。两人的思想( )
A.否认了新文化运动的成就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动摇了儒家旧道德的地位 D.批判了西方代议制的弊端
18.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
19.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中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 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20.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21.《工农兵三字经》写道:“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人共党,组红军,打土豪,除劣绅,废军阀,莫容情,阶级敌,一扫清。”判断此“三字经”当时最可能流行于( )
A.江西、湖南 B. 浙江 、上海
C. 广东、广西 D. 山东、山西
22.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经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批准,边区政府定名为边区行政委员会。随后,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这反映了( )
A.中国工农红色政权的初步形成 B.国民政府加强乡村政权建设
C.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扩大
23.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
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的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24.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作品风格
B.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
C.表现人民对民主政治的热情
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25.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
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
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26.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 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27.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规定( )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 B.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28.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众的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29.1980年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就需要营业人员首先在形象气质上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引导技能。茶叶营销的这些变化显示出( )
A.经济体制的转轨 B.民众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
C.经济结构的变迁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30.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2019年8月,中央再次决策,“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说明( )
A.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 B.对外开放不断得以深化
C.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D.深圳是发展最好的城市
31.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至2019年,中国在承担了超过15%维和经费摊款的同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任务区派出了2500余名军、警维和人员,为饱受冲突和战乱之祸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恢复、建设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中国( )
A.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主导世界维和行动
C.致力落后国家复兴 D.积极承担大国义务
32.1978年,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66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知(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B.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
C.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迸发出了活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铁路多系借外款兴筑,路权之损失姑不具论,即就路工本身而言,掌理工程之高级人员多属外籍,不但薪给特殊优厚,而且常需假事权于翻译,而不肖之徒则不免从中作弊,而购料有折扣,包工有陋规(旧时多指不正当的收费常规),国家损失甚大,铁路之成本亦自然提高。
——凌竹铭《詹天佑先生年谱》
材料二 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计划地发展铁路。1953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到1978年,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2016年底高速铁路高达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4.9%和64.8%,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中国铁路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
——据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整理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5题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A](15分)
材料
在梭伦出任执政官主持雅典政务之前,贵族和大众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贵族凭借手中的特权占有了雅典的土地,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用高利贷和重租的形式进行剥削。梭伦出身贵族,但他的财富主要来自贸易而非土地,故对于旧贵族世家相当疏远,而对通过商贸致富的阶层以及平民抱有同情心,他的睿智、温和也声名远扬。公元前570年,雅典的新任执政官梭伦,启动了法治变革,他创立了新的宪法,制定了一批新的法律, 并注意提高法律的公信、权威。梭伦还改革了雅典的司法制度,每个阶层的成员都可以担任陪审员,所有的公民对执政官的判决有异议,都可以向新成立的法庭提出上诉,这类法庭只是公民大会的分支机构,甚至是由公民大会全体成员集会,负责审判工作。新的法庭并没有取代执政官在司法方面原有的职能,但在民主的制度中,对执政官的司法权力形成很大程度的制衡。
——摘编自韩伟《梭伦的法治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进行法治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梭伦的法治改革。(7分)
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B](15分)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初,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府仰光,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日军在占领仰光后,分兵三路北进,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新38师以1121人的兵力,击败七倍于我国的日军,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摘编自张家德《中国抗日远征史》
(1)根据材料概括仁安羌战役发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仁安羌战役的历史意义。(7分)
35.[历史——进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C](15分)
材料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915、1916年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黛玉葬花》。
1919年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
1930年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亚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等地演出72天。
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51年,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摘编自《梅兰芳年谱》
(1)根据材料,概括梅兰芳对中国社会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梅兰芳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D C B A C A B D D A A B D A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 C C B A C B C B C B D A B D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答案:
(1)特点:铁路起步晚,发展缓慢;呈现半殖民地色彩;管理混乱,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出现自主设计施工的铁路(6分)(3点6分)
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政局动荡;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科技(科学)落后,铁路人才匮乏;西方列强在华修建铁路的影响、诱导;洋务运动的推动;(7分)(4点7分)
(2)原因:新中国建立,国家和政府重视;一五计划,工业化的推动;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努力(4点7分)
影响: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联系,方便人们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5分)(3点5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答案示例:民族关系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秦汉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影响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汉代时期,中原王朝击败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维持了汉匈之间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朝时期,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和版图。综上所述,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中华文明的进步,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繁荣。
(说明:1.论题准确合理2分,主语一定要清楚,论题里面如果没有民族关系或者对外交往则论题不成立。2.三组史实与史论,一组完整的史实史论3分。3.结论1分。4.逻辑要清晰,可酌情把握。)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A](15分)
答案
(1)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平民遭受剥削,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壮大;梭伦杰出的个人素质;受之前法治思想的影响。(4点8分)
(2)推动并维护雅典的民主制;推动西方法治精神的形成并为后世法治提供借鉴(奠定基础);加强对城邦的管理和治理,有利于城邦的稳定;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4点7分)
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B](15分)
答案:
(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日本进攻缅甸,威胁滇缅公路;应英国请求,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8分)
(2)鼓舞了国家和盟军士气,增强中国军队的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扭转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军队的偏见,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和认同。(4点7分)
35.[历史——进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C](15分)
答案:
(1)贡献:使中国京剧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国戏剧的国际影响力;创新了京剧形式,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有利于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传播;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激励了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助力于抗日战争(8分)。
(2)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救亡图存的需要;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与执着;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的支持与重视。(4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