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17: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A.人类文明在冲突中发展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D.历史形成的残酷性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统一两河流域 ②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
③亚述一度征服埃及 ④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3.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4.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文明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阿拉伯文化是最先进文化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5.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6.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周刊和日刊,把常识与艰深的哲学探讨有机融合;涌现了大量的图书机构,开办了阅览室和“文学陈列馆”,方便人们尽情阅读而无需购买;按天出租图书这一创新行为让一些畅销书到了各种读者手里。这些现象
A.得益于基础教育的普及 B.助推了思想解放潮流
C.根源于大众传媒的创新 D.发展了浪漫主义文学
7.有学者指出:“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不但追根溯源,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而且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原始统一,这是一种极度完善的和谐之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个人主义泛滥 B.重视理性精神
C.忽视现实幸福 D.缺乏人文主义
8.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9.古希腊的四大“冠冕賽会”---奥林匹亚竞技赛会、皮提亚竞技赛会、尼米亚竞技赛会、科林斯地峡竞技赛会,不但是希腊人祭祀神灵的宗教仪式,更是希腊人自己的盛大节日,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竞技对抗的热爱之情。据此可推知,古希腊的“冠冕赛会”
A.加剧了各城邦间的矛盾 B.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形成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0.“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似乎这样他才算自由人……教师害怕学生,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和保育员……买来的男女奴隶与出钱买他们的主人同样自由。”柏拉图虚构的这样一幅社会图景,是想告诉人们
A.直接民主制易导致社会混乱 B.民主和自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雅典民主制度得到普遍拥护 D.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尊崇法律
11.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A.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
C.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的机制 D.以锁国统治,抵御中国的影响
12.日本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结束于1868年日本有识之士推翻江户幕府的统治。下列能体现其特点的是
①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
②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③幕府是日本最高政权机关
④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的实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曾经建立起国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其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具有相似性。 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14.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15.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征服希腊之后,希腊的文艺和科学作品传入罗马。但是,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喜欢思辨、富于创造性,而是比较注重实用。罗马农学的成就非常突出,既总结了意大利的农业经验,又吸收了希腊和迦太基的成就。医学家盖伦的著述颇丰,在西方长期被奉为经典。皇帝和贵族竞相兴建宏伟建筑和公共设施,以显示皇权的威严浩大和帝国的繁荣强盛。罗马的建筑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衰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速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的文化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律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三 自由民侵犯他人住宅时,应在此侵犯之处被处死。如果一个自由民毁坏了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如果一个自由民将另一个自由民的奴隶致残,那么,这位自由民要给予另一自由民折价赔偿。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
——《汉谟拉比法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比伦法典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典的宗旨能否实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时代特点。
参考答案
1.C2.A3.A4.B5.B6.B7.B8.A9.B10.A11.A12.B13.C14.A15.C
16.(1)特征:高度繁荣,全面发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注重实用;影响深远。
(2)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
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17.(1)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奴隶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