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17: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其实行的范围是(  )
A. 少数民族地区
B. 全国
C. 新解放区
D. 内陆地区
2.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
A.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B. 土地改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抗美援朝 “一五”计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五”计划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 )
A.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 土地改革
C. 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D. 社会主义改造
4.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前一日中印总理会谈中中国提出的外交“五项原则”。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确认的“五项原则”的有(  )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 平等互利
C. 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
D. 和平共处
5.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长沙市市民李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亲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6.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 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7.1953年11月,我国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年9月开始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这种统购统销政策(  )
A. 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
B. 遏制了不法商人的投机行为
C. 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D. 暂时缓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过曲折和失误,其中“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  )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9.温州人朱永贵口述:“……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宏伟目标刺激着,铁门栓、锄头、秤砣、秤钩,甚至连灶台上的铁罐都被敲下来,钢铁厂一下子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铁器……”该口述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C. 积极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
D. 为工业化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体制曾采取“议行合一”制,即中央人民政府不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而且还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我国最高行政权与最高立法权的分立开始于(  )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B.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
C. 中共八大召开以后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 中苏两国社会制度性质相同
B.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 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12.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年增长4.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粉碎了林彪集团
B. 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
C. 邓小平大力整顿
D. 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13.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夏颁布了哪部法令(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下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
A. 朝鲜 
B. 苏联 
C. 印度  
D. 日本
15.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6.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后一个是指 (  )
A. 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 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7.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 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 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 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18.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方面声明,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
B. 声明推动了双方和解并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C.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D. 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1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  )
A. 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B. 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提出的
C. 标志着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20.下面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反映出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D. 再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盛况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材料一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二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1)材料一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结果如何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两幅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的两则新闻报道。
这两则新闻反映的是什么运动?有什么影响?
24.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呈《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并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反应及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 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试作简要评价。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了时间范畴“新中国成立后”。老解放区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进行了土地改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故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是新解放区。所以C选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抗美援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均与新政权的巩固没有直接关系,故B、C、D三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为稳定物价获得人民信任,人民政府采取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A选项正确;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是巩固政权的措施,与物价的稳定无关,BC两项错误;1953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生产力,D选项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1953年12月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再次提出,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辞上进行了修改,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故A
项错误,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跳“忠”字舞,体现了个人崇拜的盛行,这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6.【答案】D
【解析】选D。我国为了解决“左”倾错误所导致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所以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故选D。题干仅仅是压缩城镇人口,不属于精兵简政,A排除;B与题干时间不符;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导致了片面发展重工业,故不是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C排除。
7.【答案】D
【解析】统购统销政策是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暂时解决了供求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物价,对保障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答案】B
【解析】选B。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没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大跃进”运动,故选B;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属于大搞群众运动,排除C;“文化大革命”不是大搞群众运动抓经济建设,排除D。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宏伟目标刺激着”,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大跃进”和大炼钢铁都是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的举措,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故B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材料中“最高行政权与最高立法权的分立”相符,故B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因此A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12.【答案】C
【解析】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13.【答案】B
【解析】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边倒”政策,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画作注重写实,反映农民的生产场景,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故A错误;1953年,三大改造刚刚开始,当时我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错误;“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众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D正确。
16.【答案】A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故选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但无法体现“天安门”,排除B;北平和平解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胜利,排除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而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D排除。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成就“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说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故B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相符,故A项正确;双方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故B项错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是1978年《建交公报》的内容,故C项错误;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与材料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不符,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
20.【答案】B
【解析】依据图画信息可知,这是一幅写实画,描绘了拖拉机进入农村的场景,这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图中的年画并未继承传统文人面“以形写神,强调意境”的特点;C选项错误,年画中的“社”指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合作社,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人民公社;D选项错误,作品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调整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答案】(1)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
22.【答案】(1)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原因: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朝两国军队的并肩作战;中朝两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正确的军事策略等。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胜利,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原因从战争性质、中朝军队的并肩作战等方面分析。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回答即可。
23.【答案】《人民日报》的两则新闻报道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个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
24.【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正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内涵: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影响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美国的越顶外交,主要的反应是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概括其主要原因是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两国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影响角度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
25.【答案】(1)根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事件:“大跃进”运动。评价: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分析出“左”倾错误是造成“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下滑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出危害;第(2)问观察图片,分析“大跃进”运动及评价;第(3)问根据时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20世纪70年代初的调整措施进行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