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北宋仁宗时期,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该项举措
A.普及了活字印刷术 B.传播了中医学知识
C.建立了救灾防疫体系 D.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2.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B.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3.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关于博物馆的发展演变,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是亚历山大博物馆
B.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由法国人建立的
C.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D.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4.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
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 D.宗教传播速度加快
5.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影片上映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这表明电影艺术
A.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 B.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C.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 D.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
6.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7.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B.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C.为全民高等教育做准备 D.适当平衡文理科系的发展
8.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壁、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9.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遺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10.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11.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12.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
A.布局严谨,井然有序 B.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C.凸显皇权,树立权威 D.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
13.1979年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入选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
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B.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D.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14.阿布辛拜勒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是
A.阿布辛拜勒神庙是人们认识古埃及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B.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C.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增进世界各民族互相学习的重要资料
D.阿布辛拜勒神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15.“三孔”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有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代推崇 ②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③孔子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此后历代皆有“正音”(明清称“官话”)。唐宋时“正音”发展到最高峰,唐制《唐韵》、宋制《广韵》,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争相学习。元以大都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明清规定知县以上官员必须学会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官话,雍正八年谕令“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著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为此设立正音书院。
材料二 秦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统一语言和文字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其价值。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宮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当时是一座既可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又可存放国王的犬马和战俘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卢浮宫改为王宫,并进行了扩建。后经多位君主改建、扩建,作为王宫的卢浮宫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路易十四认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和国王的荣光。于是,他不惜斥巨资新建了凡尔赛宮。虽然卢浮宫不再是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存放其收藏的艺术珍品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它所收藏的艺术品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的居所,又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年,卢浮宫作为公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拿破仑在东征西伐中,把大量的艺术品从被征服的国家运到了巴黎,其中的不少珍品由此成为卢浮宮的藏品。后来,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別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第三共和国时期,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卢浮宫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做”》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策,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策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遺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室答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森《故宫博物院80年》
(1)据材料一指出卢浮宮功能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南移西迁及20世纪90年代等发展阶段的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不同之处,并简述两者共同的文化价值。
参考答案
1.B2.D3.A4.B5.A6.D7.A8.A9.B10.B11.C12.B13.D14.D15.B
16.(1)特点:历朝政府重视统-语言;重视社会精英阶层和上层;注重制度等多种方式。价值: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人才选拔;促进了文化繁荣和中外文化交流。
(2)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开发);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
17.(1)主要变化:从存放王室物品的城堡到规模宏大的王宮;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转变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
变化原因: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
(2)成立:辛亥革命推封建帝制,成立故官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帝制残余,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移西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移西迁故官博物院文物,保护了中华文化遗产。
90年代:“九二共识”达成,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有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
(3)不同:卢浮宫的部分藏品来自于侵略和掠夺,故宫文物则是中国文化遗产和中外交流见证。
共同的文化价值:收集整理文物,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文物价值,普及和传承文明;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