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七上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统编七上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1 13: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
(一)《观沧海》
1.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体裁
《观沧海》属乐府诗,盛于先秦时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3.反复朗读诗歌(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出雄心壮志的豪迈之情)
4.把握内容
除了诗的最后两句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1)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2)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3)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5.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拥有海纳百川般宽广的胸襟,一揽天下入手的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2.诗歌体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3.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1)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2)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3)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 下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4)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4.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三)《次北固山下》
1.背景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2.诗歌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反复朗读诗歌,师生共读。
4.把握内容[
(1)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4)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思想感情
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天净沙·秋思》
1.背景:
2.体裁:《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3.反复朗读诗歌,师生共读。
4.把握内容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交流讨论)
明确: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5.思想感情
表达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二、问题探究
(一)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 (总结与回顾)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
《次北固山下》的四联: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前”“悬”“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仄,
△平△仄平平。
(二)如何理解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1)各篇景物描写特点不同,决定情感不同特点。例如《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又如《次北固山下》也有壮阔景象,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提示学生体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受,当然是体会诗人的感受,其中包含着开阔的胸怀、雄放的激情、立志功名的志气等(当然还有其他诗句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 “子规”,点明了“龙标” “五溪” “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 “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三、小结与板书设计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