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古诗中的“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朗读指导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节奏(停顿符号/)
三、读出情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理解诗歌
“三读法” 读标题
读作者和背景(知人论世)
读内容
一、读标题
江南/逢/李龟年
地点:江南
人物:李龟年、杜甫
事件:李龟年和杜甫在江南相遇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等。
二、读作者和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
时代背景
1、李龟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三、读内容
风光无限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寻常 、几度
沦落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江南
战乱
2、两人相遇的地点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哀景衬托哀情---国家因为安史之乱满目疮痍,个人生活颠沛流离
3、明明是“江南好风景”作者眼里却强调“落花”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读作者和背景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知识迁移
1、从诗的题目《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我能读出
2、从作者和背景我知道了岑参, 代, 诗人,字 ,世称 。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我从 字,读出 。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我从 字,读出 。
一、读标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时间:九九重阳日
事件:行军,在军旅
情感:思念长安
三、读内容
何为“强”:重阳节登高是要和家人在一起的,那么作者此时不仅孤身一人,而且还在军旅途中,所以诗人对于登高是被动勉强的。
何为“怜”:作者是在可怜家乡的菊花,如此不负秋阳,开得泼泼洒洒的菊花竟然会生在乱世,感叹故园菊的生不逢时;怜惜、爱惜菊花。
四、思考探究
两首诗都写了“花”,但是这个两个花表达的意义相同吗?
“落花”VS“故园菊”
一切景语皆情语
“落花” 个人身世之悲(生命如落花般凋零)
(景) (情)
繁华时代落幕之叹(时代如落花般衰败)
”故园菊“ 对菊花的爱惜
对家乡的思念
对和平的渴望
对饱受战争的人民的同情
六、小结
“落花”不仅仅指自然界中凋零的落花,诗人还借“落花”之景抒发了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国运衰微之感慨。
“故园菊”不仅表达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饱受战争的人民的同情。
七、拓展训练
假如你要和你最好的朋友分别了,你会用什么花来代表你的情感为什么?用纸和笔写下来,小组同学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