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 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下图人物列在了排行榜的第六位,远远排在15世纪发明印刷机的德国人古登堡之前。下列对于该人物对人类贡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改进了造纸术,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
B 发明了指南针,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C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D 发明了火药,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等级制度
2. 在一部反映秦朝历史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两个镜头:①皇帝用石榴、葡萄等水果宴请大臣;②皇帝在纸上批阅奏章。依据史实来判断( )
A ①②都正确
B ①②都错误
C ①正确②错误
D ①错误②正确
3. 下列关于两汉科技文化成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 西汉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D 西汉时道教传入了中国
4. 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
①秦始皇陵兵马俑 ②《大明历》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麻沸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夸赞)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通称‘蔡侯纸’”材料体现出“蔡侯纸”的广泛使用得益于( )
A .统治者的推崇
B 材料简便易得
C .纸张的质量高
D .蔡伦的个人努力
6. 地震是难以抗拒的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地震的预测和报告。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是谁发明的( )
A 僧一行
B 郭守敬
C 张衡
D 徐光启
7. 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地震频发,对地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对地震进行测定.这位科学家是( )
A 张衡
B 张骞
C 张仲景
D 班超
8.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功能是( )
A 预测地震发生
B 测定地震方位
C 测定地震震级
D 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
9. 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运问题,数学知识虽然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
A 重视实用
B 重视理论
C 不求甚解
D 具有感性
10. 史明智同学胳膊化脓需要手术治疗,医生为了让他消除对手术的恐惧而讲述了我国古代外科手术发达的历史故事,该医生最有可能讲述的医学家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司马迁
D 祖冲之
11. 下列书籍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是( )
A 《论语》
B 《伤寒杂病论》
C 《水经注》
D 《本草纲目》
12. 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的名医是( )
A 扁鹊
B 蔡伦
C 华佗
D 张仲景
13. 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是因为( )
A 封建统治者也信奉佛教
B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C 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
D 虔诚信佛,来生可得到幸福
14.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15. 某校智慧历史学社搜集了以下图片,其中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来研究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的是( )
A
嵩岳寺塔
B
中岳庙
C
资治通鉴书影
D
龙门石窟
16.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几乎都存在。在古代,如图所示的区域主要传播(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17. 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
A 《论语》
B 《离骚》
C 《道德经》
D 《史记》
18. 小华同学在历史活动课上表演“司马迁”,应说的台词是( )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 下列史事中,可以通过《史记》了解的有( )
①齐桓公称霸
②刘邦建立汉朝
③司马炎建立晋朝
④文景之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灰,灰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是( )
A 无神论
B 封建迷信
C 生命无常
D 鬼神常在
21. 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所作《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含着浓厚的“恤民”气息,这里所说的二京指的是( )
A 东京和西京
B 北京和南京
C 长安和洛阳
D 镐京和殷
22. 历史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应是( )
A 公元前3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末
C 公元前2世纪初
D 公元前2世纪末
二、材料分析题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认为造纸术是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
材料二:北宋陈栖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材料三:见下图
汉代造纸示意图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请阐述原因并说明举例说明。
(2)“旧亦有之”,你认为“旧”应该指何时?
(3)请你认真研究一下《汉代造纸示意图》,再查查相关资料,简单介绍一下汉代人是如何造纸的。
(4)造纸术给人类文化的传播带来r方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请你想一想,采用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污染呢?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材料三:
司马迁采访史迹
(1)材料一的含义是什么?评价哪一书最恰当?
(2)为什么说这部书是“史家之绝唱”?
(3)结合材料三,说说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一部著作?
(4)《史记》是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ABBCA
6-10. CABAB
11-15. BCCBB
16-20. ADDBA
21-22. CB
二、 材料题
23. (1)北宋陈柄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例如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西汉前期的纸,上面绘有地图,这种纸薄而软,纸面平整光滑。这说明造纸术不是蔡伦首次发明的,蔡伦只是“善造,非创也”。
(2)“旧”指的是西汉前期。
(3)首先把那些破布、旧渔网、树皮洗干净、切碎,然后进行碱液蒸,春捣,配成纸浆渡,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浆,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就制成了纸。
(4)①节约用纸,②改进生产技术,净化污水,减少环境污染;③可以将废纸再生利用;④尽量利用电脑储存文件,实现无纸化办公。
24. (1)意思是说要通过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其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可作为对《史记》的评价。
(2)“史家之绝唱”是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纪传体,这种体例一直被历代的史学家所沿用。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
(3)司马迁能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①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②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搜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③ 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而被处以重刑,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4)《史记》主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它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如:肯定陈胜、吴广起义,指斥暴君、酷吏,大胆评论汉武帝的功过等。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