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之计、疽发于背-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之《通鉴纪事本末》选文
反间之计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陈平、韩信等刘邦的得力干将,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可最终都成了项羽的掘墓人。不仅如此,项羽还很“配合”敌人,不断把自己仅存的几个得力干将赶跑以壮大敌人,其失败的结局就不可避免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纷纷:纷扰混乱
B.龙且、周殷之属 属:类,辈
C.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 捐:捐款
D.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 宣言:扬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项王骨鲠之臣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师不必贤于弟子
D.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B.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C.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2)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22.疽发于背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范增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智谋之士,而且对项羽也是忠心耿耿,一心想为项羽铲除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刘邦。可是,陈平的一个并不高明的举措,就让项羽不再信任这位“亚父”,项羽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患:忧虑,担心
B.见楚使,即佯惊曰 佯:假装
C.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更:更加
D.项王不信,不肯听 听:听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父在文中指范增,称呼范增仅次于父,是对其表示尊敬的称呼。
B.大牢即太牢,指古代举行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C.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致仕的婉词,在古代与填沟壑的意思相同。
D.疽是皮肤下发生的疮肿,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 端去款待楚国的使者
B.吾以为亚父使 我把你当做亚父的使者
C.具以报项王 把这些情况汇报给了项羽
D.归,未至彭城 在回家途中,还没有到达彭城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
(2)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反间之计、疽发于背-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之《通鉴纪事本末》选文解析版
反间之计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陈平、韩信等刘邦的得力干将,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可最终都成了项羽的掘墓人。不仅如此,项羽还很“配合”敌人,不断把自己仅存的几个得力干将赶跑以壮大敌人,其失败的结局就不可避免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纷纷:纷扰混乱
B.龙且、周殷之属 属:类,辈
C.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 捐:捐款
D.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 宣言:扬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项王骨鲠之臣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师不必贤于弟子
D.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B.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C.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2)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答案】
1.C 2.D 3B
4.(1)于是取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任凭他自行活动,不过问他使用的情况。
(2)(钟离眜等人因此)想与汉军联合起来,借此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
【解析】
1.选C项。“捐”在这里是“舍弃”“抛弃”的意思。
2.选 D项。A项两个“乎”,前者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后者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对象,可译为“对”。B项两个“之”都用作结构助词,前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后者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C项两个“于”都用作介词,前者表处所,可译为“在”“到”;后者表比较,可译为“比”。D项两个“以”都用作介词,表工具,可译为“拿”“用”。
3.选B项。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君臣”都是“间”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意”是“心思”的意思,是“忌”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汉”是“举兵而攻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
4.翻译:
(1)于是取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任凭他自行活动,不过问他使用的情况。
(2)(钟离眜等人因此)想与汉军联合起来,借此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
【参考译文】
汉王刘邦对陈平说:“天下纷纷扰扰,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陈平回答说:“项王身边耿直的臣子,如亚父范增、钟离眜、龙且、周殷等等,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军的君臣关系,使他们相互间猜疑不定。而项王的为人本来就多猜疑又相信谗言,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必定会相互残杀,汉王借机举兵进攻,楚军必败无疑。”汉王说:“好办法。”于是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让他任意去使用,不过问他使用的情况。陈平用大量的黄金,雇用间谍到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散布谣言说:“钟离眜等人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卓著,却得不到分封土地及称王的机会,所以他们想与汉王联合起来,将项氏灭掉,瓜分楚国的土地而称王。”项羽果然猜疑,不再相信钟离眜等人。
22.疽发于背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范增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智谋之士,而且对项羽也是忠心耿耿,一心想为项羽铲除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刘邦。可是,陈平的一个并不高明的举措,就让项羽不再信任这位“亚父”,项羽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患:忧虑,担心
B.见楚使,即佯惊曰 佯:假装
C.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更:更加
D.项王不信,不肯听 听:听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父在文中指范增,称呼范增仅次于父,是对其表示尊敬的称呼。
B.大牢即太牢,指古代举行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C.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致仕的婉词,在古代与填沟壑的意思相同。
D.疽是皮肤下发生的疮肿,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 端去款待楚国的使者
B.吾以为亚父使 我把你当做亚父的使者
C.具以报项王 把这些情况汇报给了项羽
D.归,未至彭城 在回家途中,还没有到达彭城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
(2)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
【答案】1.C 2.C 3.B
4.(1)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
(2)天下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干吧,希望能准许我辞职回家!
【解析】
1.选C项。“更”在这里是“改变”“改换”的意思。
2.选C项。“赐骸骨……在古代与填沟壑的意思相同”错误。“填沟壑”在古代是死的婉辞,而不是请求致仕的婉辞。
3.选B项。B项对“以为”的理解错误。“以为”在这里是“认为”的意思,不能理解成“以之为”的省略。这句的意思是“我还以为你是亚父的使者”。
4.翻译:
(1)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将荥阳西面的地区划归汉国。
(2)天下事大体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干吧,希望能准许我辞职回家!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三年(前204年)夏季四月,楚军在荥阳包围了汉王,形势很危急,汉王请求与项王讲和,将荥阳以西的土地划归于汉。亚父范增劝说项羽要急攻荥阳,为此汉王忧心忡忡。这时项羽派使者前往汉处,以探求虚实,陈平派人准备丰盛的宴席,令人端去招待楚国的使者,见了楚国的使者后,便装作很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随即将酒菜撤了下去,换上粗劣的饭菜给楚国的使者。楚国的使者回来后,便把这些情况全都向项王做了汇报。项王果然对亚父产生了怀疑。亚父想要加紧攻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不肯听取他的意见。亚父听说项王怀疑他,非常愤怒地说:“天下的大事已经成为定局,君王好自为之吧!请允许我告老回家!”就这样亚父离开项羽踏上回家的路,还没走到彭城,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